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论文_刘宏彬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论文_刘宏彬

刘宏彬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日兴镇小学校 637622

【摘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使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情景创设;目标导向性;思考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41-01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创设中去。通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典型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形成正确认识,陶冶美好情感,转化为行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中情境创设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体现目标导向性

毋庸否认,作为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有意义的理解数学”方面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肯定,满足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大量彩色鲜艳,情节动人的情景在使学生兴奋不已,流连忘返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喧宾夺主,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或乱花迷眼,迷失了既定的方向……

我曾见到这样一个案例:“11~20各个数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CAI再现了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材主题图):人行路口,红灯亮了,南来北往的汽车在斑马线两旁停了下来,在老师的牵引下,一群小孩蹦蹦跳跳地过马路。“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乍一看来教师这一导入还是颇有成效。这是因为,将课本的主题图以CAI课件的形式演绎,不仅扣住了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而且,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的自主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但是,我以为,相对于学生兴趣的简单满足,以下几个问题更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

1、情境创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激发兴趣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手段?

2、数学课堂教学,究竟是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还是以学生兴致盎然为取向?显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重新审视上述教学,那么,我们就能发现上述情境创设的一个显著弊端:喧宾夺主,买椟还珠。上述案例中,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注意到生活中到处都是11~20内的各数,如过马路有10人,人行路口有19条斑马线……但由于教师没有提示,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色彩鲜艳的汽车,葱翠油绿的苍松,整洁宽敞的马路,南来北往的人群……至于教师希望学生注意的对象,虽然偶尔有学生提及,但很快就淹没在纷繁嘈杂的信息浪潮中。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内涵丰富,色彩鲜艳的主题图在没有任何目标导向的情况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纷繁复杂的信息刺激就很容易使学生的观察不能聚焦,思考迷失方向,进而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就会游离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当然,这也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认为,情境创设设计,不仅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更要关注情境的简约性与导向性。实质上,只要我们教师精心思考,是能够实现三者的统一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设计:

1.可从主题图中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信息:过马路的10个人和20条斑马线,并以动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来。“过马路的有多少人?”这既是对“10以内的数”的复习,也是对新知识教学的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斑马线有多少条?由于有了过马路有10人这一情境的支撑,学生有了比较的标准,因而学生很容易估测出斑马线的条数大于10,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估计的策略——估计前要寻找参照物;而且在情境中极其自然探究学习的问题:比10大的数究竟应该怎样读,怎样写。

这样简明快速的导入,能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集中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去从而为很好地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情境创设,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知识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多能找到它的原型。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耳濡目染中,对许多知识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与了解。这种或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与了解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创设情境所期待唤醒的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正如刘淑信教授所指出的,生活原型绝不等同于数学知识,生活经验也绝不等同于数学思考。不能把这几者关系简单等同。

比如:很多老师认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没有多少内容可挖。都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头脑中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概念,但在生活中其实到已积累了大量的原型: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要想到达某地,走直线要比绕道走快一些……因此,教学中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可能就会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究其原因,上述教学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过于肤浅,仅仅局限在经验的水平,还没有上升为数学思考。

三、情境创设,要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的情境应接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让学生产生冲突、困惑、矛盾等体验,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捕捉有效的数学信息,引发探究的欲望。

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通常会通过课前设计好的情境引入,然后问问学生针对这个情境,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是配合默契的师生之间,可能学生会明白你所需要他观察、发现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个陌生的班级,学生有时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使用规范、恰当的数学语言,才会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学要多少钱”一课时,如果让学生看图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那么会有一些孩子自己暑假去海边的经验,夸夸其谈,这样会浪费很多教学时间,但是,如果老师加上一句:“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那么,孩子们很快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朋友到海边要买游泳圈,3个人要买3个,这样有序的一直思考下去。也许,会有孩子说他们要买3个游泳圈和一个充气球……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思情境创设的种种问题,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堂不是需不需要情境,而是需要怎样的情境。让我们创设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刘宏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论文_刘宏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