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疑义商榷二则
曹维平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 《逍遥游》一篇其文辞放荡奇诡,玄妙难解疑难词例甚多,诸家各执己见,没有定论,本文选取其中争议较多的两处,从词义、字形、以及出土文献用例等方面去考释具体词义,并辨析其产生失误的原因,阐一管之见。
关键词: 逍遥游;时女;抟
1 “时女”辨析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对于“时女”的解析历来分为以下两派:其一是解释为“处女”。司马彪注:“时女,犹处女也。”成疏:“时女,少年处室之女也。”因此“时女”与“处女”同义,意为在室未嫁之女。王念孙父子亦将“时女”之“时”解释为“处”。第二种解释是将“女”解释为“汝”。明焦竑《庄子翼》:“‘时’,是也,‘女’即“汝”字。”奚侗《庄子补注》亦说:“‘时’借做‘之’,‘女’读为‘汝’,肩吾也。”陈鼓应、曹楚基等从此说。
我认为此处的“时女”应当为“时汝”。理由如下:
大学生创业初衷可能只是有一个“金点子”或单纯为实现理想。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使创业项目在温室里茁壮生长,从未体验过社会的艰辛。创业项目想要脱离校园,就必然要与社会资金构建一个共担风险的共同体。许多大学创业以失败结束,常见问题主要是在“死亡谷”时期资金断裂。创业道路十分坎坷,许多项目拥有良好前景但做不成功。在把创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要保持大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对困难轻言放弃,在创业过程中养成企业家风范。
从文献用例来说,出土文献中“女”多用为假借意,用作本意极汗简。以郭店楚简为例,在数据库中检索共得出“女”字用例共37处,主要有四种用法,其一是假借为“如”,共33处,占89%;其二是假借为“安”,共1处,约占3%;其三是假借为“汝”,共一处,约占3%;其四是用作本意,有两处,约占5%,如下:
PCK这一概念最早由Shulm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PCK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合理组织、调整与呈现,从而实行有效教学的知识.这是一种使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2].PCK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方向.
①害亡不以(已)也,是以也,□男女。(《六德33》)
对于偶模激励,其等效电路如图1(c)所示。由图可知,偶模激励包含3个谐振电路:一个开路枝节线,一个短路枝节线,和一个SIS谐振器结构。
“有的,有的,妹子,过两天带你去看,沙枣花快要开了,还有槐花、马兰花,到时我们这地方香得很,漂亮得很。”那女人把田志芳连拉带拽地弄下车。
可以看出“女”字用其本意的时候与必与“男”字并举,用以区分借用的“汝”之意。
④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盗跖》)
①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天道》)
②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天运》)
③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盗跖》)
②其(一)壴(矣)。男女不卡(辨),父子不新(亲)。
再观《庄子》全书,“女”字共出现47次,除去“时女”存疑之外,公认的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种就是借“女”为“汝”,共有37处;第二种是人名,共有4处,其中“女偊”1处,“女商”3处;第三种是“女子、女人”,共有5处,列举如下:
可以看到,在《庄子》一文中“女”字亦绝大部分都假借为“汝”。若“女”当“女子、妇女”讲时与楚简类似,必有前后文与之联系,或“男女”,或“女子”,或“妇女”。因此对照楚简以及《庄子》全文的使用体例和使用习惯,我们可以认为“时女”之“女”也应当做“汝”。
第二点,从“时女”的使用情况来说,笔者检索先秦两汉典籍,未发现有“时女”用例;章炳麟先生在《二十三部音准》及黄侃先生《古本音》都认为“时”是“待”之假借,“待女”意为“待室之女”,也就是处女的意思。然检索先秦文献得出“待女”二字仅有一例,出自《墨子·贵意》:“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并无“处女”之意;除此篇外“时女”共出现两处,其一为:“是时女主独治,诸吕相王。”(《汉书·五行志》)其二为:“时女病,商意亦难之,以病对,不入。”(《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细审之此二处亦无“处女”之意,所以“时女”当“处女”解令人生疑。事实上,“时女”被当做“处女”讲最早是从宋代开始 ,乃是后起之意,如:
来篇信时女,窈窕众所求。(宋王安石《用王微之韵和酬即事书怀》)
及其溢流而走空兮,又若时女之方笄。(宋苏轼《稚酒赋》)
关于《逍遥游》一篇中争议最大最多的无疑是“抟”与“搏”。
③ 按提供数码样张,对印刷信号条监测,确定印刷实地密度值,保证各印张色彩印刷的稳定与一致,实现色彩的准确复制。
综合文意来看,若将“时女”训为“时汝”,前后文都可说通,文意为:难道只是身体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子和瞎子啊!这话似乎就是说那时的你(肩吾)啊!
第三点,从意义上来说,《说文》:“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在先秦时期,时主要当“四时”讲,后引申为“当时”,如“时人”,在古籍中多见,如贾谊《新书·匈奴》:“上乃幸自御此薄,使付酒钱,时人偶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如王充《论衡·自然》:“时人愚憃,不知相绳责也。”可见“时人”二字常用,以此来解“时女”则很好理解,便是“当时之女(汝)。”
第四点,历来大家将“时女”注解为“待室之女、处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上文的影响:“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通过各家注解我们不难发现,“犹时女”是用上文的“神人”打比方,对接舆的话进行称赞。然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并不一定是形容女子,也可以形容男士,成语“面如冠玉”就是形容男子脸色白皙。除此之外,“处子”也可以当“处士”讲,如汉王符《潜夫论·交际》:“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此处子之羁薄,贫贱之苦酷也。”显然,若以此来将“时女”训为“处女”则不足取。
以后起之意训释前人文例,恐怕不妥。
2 “抟、搏”之辩
时女翫春翘,新梅发远条。(明杨慎《春江曲》)
SPOC模式通常也被称作私播课。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有限度开放的校内在线课程。私播课的建设主体一般为校内教师团队或教育机构,只对校内学生开放。私播课的教学应用可分为两种类型:线上学习和混合式教学。
从字形上看,在金文中,“搏”字作“”(金文编p776),或作“”(《金文编》p777),或作“”“”(《新金文编》p1602),偏旁从“干”或从“戈”,与“博”字同;在春秋战国文字中作“”(老子甲36)、“”(包山楚简2.133),偏旁已讹为“手”。而“抟”在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为后起字,其在传抄古文字中作“”、或“”(《集篆古文韵海》),由于材料原因,出土简帛中其字形未见,字形与“搏”字迥别。在二字之本意上,“搏”字本从“干”或“戈”,为“干盾象形之简化”,“为搏击、搏斗之本字”。而“抟”字马叙伦认为其为“专”之后起字,金文中“专”字形为“”(《古文典》p1024),或为“”(《新金文编》p374),意为“纺专、收丝的器具”,所以笔者以为加“手”部是为凸显其“以手环之”的意义,后分化为“抟”字,此与“捧”本为“奉”,“拱”本为“共”类似。“搏”字小篆作“”,“抟”字小篆作“”,二字字形亦迥别。因此,在先秦文献中,“抟”、“搏”二字从字形和意义上来说差异明显,因此讹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从字之本意上说,“搏”为“搏斗”与文意不合,而“抟”字当“以手环之”讲则更贴近文意。
汉魏以后,隶书盛行,“抟”“搏”二字字形开始接近,如汉代“搏”写为“”(《隶辩715页》)或“”(《篆字汇》p337),“抟”字写为“”(《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p1086)二字字形开始接近。唐以后二字的形体讹误更加严重,例如唐代李邕的“搏”字写为“”,卢氏墓志(唐·天宝)做“”、欧阳询做“”(《中国楷书大字典》p873),几乎与“抟”字无别,后世讹误则更加严重;而且二字的讹误中,往往是“搏”讹为“抟”,“抟”讹为“搏”则未见。所以在转写传抄《庄子》时至误也不足为奇了。因此,在现有材料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抟”与“搏”之讹误当发生在汉代以后。
从历代训诂来看,《说文》“抟,圜也。从手专声”;“搏,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尃声”。“搏”又训为“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云:“按搏击与索取无二义。凡搏击者未有不乘其虚怯、扼其要害者。犹执盗贼必得其巢穴也。本无二义二音。”也就是说“索取”与“击打”本为一意。“索持、击打”与“以手圜之”相差甚远,可见在先秦时期二字的意义区别甚明。从字音上看,《说文》:“抟,度官切。”“搏,补各切。”《广韵》:“抟,度官切,又持兖切,又朱逍切,元部。”“搏,补各切,又方遇切,铎部。” 度、持、朱上古属定纽,“补、方”上古属帮纽,可见,上古“搏”是帮纽铎部字,“搏”是定纽元部字,可见它们读音差异显著。
认为“抟”当为“搏”字的诸家皆认为“搏”字当解为“拍”,例如章太炎先生在《庄子解故》就说:“《释文》:抟,徒端反,一音搏。崔云:拊翼徘徊而上也。字当从搏,崔说得之。《考工记》注:搏之言拍也。作抟者形误,风不可抟。”“搏”的“拍”之意乃是后起之意,汉以后才有,这里《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中都有注释,这里不再复述。以后起之义训前义,不妥。从章太炎先生对于“搏”的理解来看,他主要是认为“抟”应为有有形之物,而风为无形之物,所以“抟”字用之不妥。这里我们可以对“扶摇”一词作解。从词义上,《说文》:“飙,扶摇风也。”段玉裁注:“司马注庄子云。上行风谓之扶摇。释天曰。扶摇谓之猋。郭云。暴风从下上。”不难看出,飙风就是从下而上的大风。《逍遥游》后文又有“羊角”二字,诸家释为扶摇风上行的路线,如《经典释文》:“羊角,司马云:‘风曲上行若羊角’”。从时间上来说,此风常发生于夏季,史佩信(1995)在《<庄子·逍遥游>‘六月息’新解》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六月息”发生在夏历六月,就是现今的夏季。从地点上说,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即现今的苏北一带。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泽纵横,是我国龙卷风的高发地带。据此三点,笔者推断“扶摇”就是龙卷风。龙卷风与一般之风迥异,肉眼可见,为有形之物,并且是盘旋而上,若在文中用“搏”,字义反而与其不合,以“抟”为之则文意通顺,而且形象生动。
车站广场上,一些旅客围着杰克。杰克穿着小丑服装,模仿大猩猩的样子,从兜里掏出一枚硬币,朝周围说道:我还会变魔术,注意看。他往手心一吹气,硬币立刻变成一朵绢花。旅客们鼓起掌来,杰克摘下礼帽——
在具体的使用上,后世文献中“抟”字也屡屡与“风”相联系。在《艺文类聚·天部上》引《后汉赵壹迅风赋》:“惟巽卦之为体,吐坤气而成风……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正是“抟”与“风”联系的最好左证,此外在本书的《行旅》篇中亦有“抟风烟而回薄,崖映川而晃朗”一句;唐·杜甫《大历三年春有诗凡四十韵》有:“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一句,亦可为证。
男孩再次表态:“肯定‘不是’。我就是不知道怎样说‘不’,才想找您咨询,听您分析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男孩微笑着向我告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抟”不当为“搏”,“抟”为文献之确字。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25页.
[2]张世超等.金文形义通解[M].杭州,中文出版社,1996年,472页.
[3]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00页.
[4]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550页.
[5]章太炎,章太炎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27页.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780页.
[7]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天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9页.
[9]史佩信《.庄子·逍遥游》“六月息”新解[J].中国语文,1995年,143-144页.
[10]杜甫.杜甫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97页.
[11]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郭店楚简数据库[OL].http:// bamboo.lib.cuhk.edu.hk/,2001.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C)-0030-02
作者简介: 曹维平(1989.09-),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