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章[1]2000年在《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文中认为瞄准新疆中亚型造山与大规模成矿的某些关键科学问题,立足于古生代矿床时空分布的基本地质事实的野外调查研究,从充分整理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资料和与中亚邻国构造—成矿格局的综合对比分析入手,分析厘出主要的火山-侵入岩带和成矿带,选择那些有争议的关键区段进行重点解剖,辅以岩石学和高精度同位素年代研究。将造山作用与成矿过程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尝试从板块构造角度来认识北疆矿床时空分布关系及演化序列,以金属矿床时空分布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和限定,提出并论证了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元古代古天山洋与古生代准噶尔多岛海两期大洋模式。以为寻找大型矿集区的战略靶区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1.中亚型造山带与海西期大规模成矿 中亚地区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中亚型造山带具有多块体、多缝合带镶嵌、山盆耦合的大地构造格局,地壳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拼合增生过程和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陆块规模小于现代大陆板块,陆间洋盆小于现代大洋;多期蛇绿岩、高压变质岩、富碱花岗岩带的发现,指示地壳增生过程复杂多样;地壳经历了多旋回的造山和增生;中亚大型—超大型矿床总体上表现出网格状(矿结)分布特征和聚矿带的菱形镶嵌状展布规律,相比之下,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成矿域则更具有“线性”特征;海西期的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具有多岛海特征。 对新疆北部50余个已知矿床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海西期(400~250Ma)是本区有色和贵金属成矿高峰期。整个北疆地区陆相环境中金、铜-镍、锡、银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古生代末碰撞造山挤压-伸展转变期,与大规模的块体旋转、压剪、走滑拉张以及陆内俯冲造山等独特的现象有成因联系。铜和铜镍矿,主要集中于中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二叠纪。金矿跨越时限为泥盆纪一早三叠世。其中早石炭世,主要为火山岩浅成低温型金矿床,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以形成韧性剪切破碎带型金矿为特征,二者共同的特点均产出于俯冲带的边缘带近陆一侧(岛弧带-弧后盆地交接部位)。 说明晚海西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对北疆地区具有较普遍的和重要的意义。对晚古生代花岗岩、陆相火山岩、镁铁-超镁铁杂岩的系统总结为上述认识提供了岩浆作用性质方面的证据。 2 北疆主要金属矿床划分为7大构造阶段产物 在前人基础上,按照板块构造观点并结合最新的系统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将北疆古生代金属矿床(兼顾某些构造环境指向明确的非金属矿床如石棉、滑石等)划分为七大构造阶段组合: Ⅰ.稳定古陆环境中的前寒武纪矿床 Ⅱ.裂谷发育期(初始拉张期)矿床、 Ⅲ.洋壳(小洋盆)扩张阶段矿床、 Ⅳ.板块汇聚边缘早期过渡壳扩张阶段矿床、 Ⅴ.板块汇聚边缘晚期阶段挤压陆缘环境矿床、 Ⅵ.碰撞造山期矿床 Ⅶ.造山期后伸展构造阶段矿床。 3.发现新的兰闪片岩露头,矿物组合呈石榴石-白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兰闪石组合,系副变质岩。位于昭苏县南西图拉苏达坂,在已报道的阿克牙孜河上游兰闪片岩西侧约100公里。 4.依据放射虫硅质岩确定巴音沟蛇绿岩套时代上限不晚于晚泥盆世
李锦轶, 徐新[2]2004年在《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问题》文中提出为更好地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工作,基于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为:区域性地质构造问题40个、涉及全区或不同区域之间的地质构造问题17个、成矿作用方面的问题11个,期望这一总结能促进该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对中亚地区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有所裨益。
张达玉[3]2012年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是指位于中天山地块和吐哈盆地之间、出露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地层的构造条带,地理位置上处于东经89000'-96000'、北纬41040'-42040'之间。觉罗塔格地区在构造位置上隶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聚合部位,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热泉子-镜儿泉火山岩带(北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中带)和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南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由东西向展布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觉罗塔格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区之一,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前人成果基础上,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辨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区域成矿潜力。取得成果如下:觉罗塔格地区十里坡自然铜矿化玄武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期,玄武岩浆源自90~100千米之间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以石榴子石橄榄岩相为主,并受到了早期岛弧俯冲的改造作用。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地壳混染作用较弱。玄武岩是后碰撞拉张构造背景下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与岛弧、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差异显著。玄武岩有关自然铜矿化是成岩后热液作用的产物,Cu主要来自于玄武岩层,成矿流体是由盆地卤水、大气降水和有机质共同组成,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还原性质等特征,其中有机质是流体中Cu的迁移和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铜成矿作用与岩浆型矿床无成因联系。觉罗塔格地区内分布的中酸性侵入体从早到晚可分为: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相关中酸性岩带、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5个中酸性岩带。晚泥盆世镜儿泉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花岗岩浆源于亏损的交代地幔,形成于俯冲岛弧体系;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岩浆起源于埃达克质岩的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靠近洋壳一侧的岛弧-弧后盆地系统;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位于南带,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靠近陆壳一侧的弧后盆地系统;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中酸性岩带位于中带及其两侧部位,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位于中带,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源区,岩浆形成于后碰撞-板内过渡环境。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有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的Fe矿床、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VMS型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浅层侵入体相关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韧性剪切带型Au矿床和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矿床有北带Cu、南带Fe、中带Au-Ni-Cu-Mo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具有沿着中带对称分布的特点。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相关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石炭世岛弧体制下火山岩-侵入岩成矿系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伸展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和中三叠世挤压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其中斑岩型矿床在三个成矿系统中均有发育。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北部的卡拉麦里大洋向南部的中天山地块俯冲的“增生造山”过程。依照晚泥盆世-中三叠世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分为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和中三叠世板内阶段。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北带,无明显矿化作用;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在北带形成了岛弧俯冲相关的埃达克质花岗斑岩及Cu矿床、在南带形成了弧后盆地软流圈上涌的中酸性岩体及Fe矿床,在南带和北带都形成了弧后盆地拉张背景的火山岩-浅层侵入体及Cu-Pb-Zn多金属矿床;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尚未有成岩成矿作用报道;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形成了玄武岩浆作用及其相关Cu矿床;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在中带形成了基性岩及其相关Cu-Ni矿床、花岗岩及其相关的金矿床,在靠近中带的南北两带形成了浅层中酸性侵入体及其相关的Cu多金属矿床;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晚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中带,并形成了剪切带活动相关的Au矿床;中三叠世板内阶段受到特提斯俯冲的远程挤压影响,在中带形成了花岗岩及其相关Mo矿床。本文研究工作较为清晰的勾勒出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和成岩成矿作用的耦合模式。提出早石炭世觉罗塔格地区处于弧后盆地背景;康古尔韧性剪切带(中带)是该弧后盆地背景下由北带和南带的结合部位逐步拉张的产物。提出早二叠世晚期觉罗塔格地区受到塔里木地幔柱“平流”作用影响,使得该区不仅发生了沿着岩石圈薄弱带发生了强烈的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延缓了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依据,也对“后碰撞”和“地幔柱”等地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佐证。
肖文交, 韩春明, 袁超, 陈汉林, 孙敏[4]2006年在《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文中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以发育大量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成矿事件为特征,其中包括:(1)发育于晚石炭世-二叠世的阿尔泰岛弧及其变质事件、阿尔泰麻粒岩与基性杂岩、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和高压-超高压-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2)北疆发育的石炭纪(-二叠世)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d玄武质岩组合、阿拉斯加型基性-超基性杂岩和大量的与俯冲相关的钙碱性岩浆活动与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3)天山晚石炭世晚期蛇绿岩与岛弧火山岩等。结合北疆地区相关的前陆盆地发育不明显、碰撞型花岗岩欠发育与大量发育平行造山带大型走滑构造等现象,可以认为新疆北部在石炭纪-二叠纪挤压-伸展-走滑并存,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活跃。这些新进展表明新疆北部在晚石炭世-二叠纪可能仍存在活动陆缘,因此,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复杂增生造山作用最后延至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
陈衍景[5]2000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型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意义和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地处欧亚大陆核心的中亚型造山带 ,由多条古生代缝合带与多个前寒武纪小陆块镶嵌 ,基此形成中新生代盆地—山脉耦合的构造格局 ,并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史和动力学机制。中亚型造山作用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床类型多样 ,超大型矿床汇聚 ,是解决我国 2 1世纪矿产资源问题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尚未查明其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 ,因而急需研究。
肖文交, 舒良树, 高俊, 熊小林, 王京彬[6]2008年在《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中亚成矿域是我国资源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陆壳增生显著、壳幔作用强烈、陆内改造复杂、成矿类型多样4大特征.中亚成矿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亚造山带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作用与大规模成矿机理.
林龙华[7]2011年在《阿尔泰蒙库铁矿多期成矿作用及远景评价》文中提出蒙库铁矿床是我国新疆规模最大的铁矿床,构造位置处于晚古生代早期活动陆缘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其成因类型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从研究矿床的成矿作用机制入手,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矿背景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矿床的构造和变质岩地层之控矿规律,获得对矿床模式的认识、找矿的主要标志和勘查模型,并进行了区域找矿评价。应用的主要方法有矿物地球化学、年代学、爆裂法研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区分析(μ-SRXRF)及激光拉曼(LRM)分析。本文关于成矿作用方面的成果包括:1)明确提出蒙库铁矿床的主要富集成矿期为阿尔泰主碰撞造山-区域变质期,早泥盆世的古海底火山作用下只是形成了铁矿的初始矿源(浸染状贫矿),而造山后期的热液交代主要与铜矿化有关。2)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手段,对矿石矿物特征、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蒙库铁矿床的磁铁矿氧同位素δ~(18)O_SMOW=-2‰~+1.77‰,平均-0.15‰,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特征较为接近,而与典型矽卡岩铁矿床有显著差别;磁铁矿稀土含量很低,ΣREE=0.94~4.46ppm,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特征,提示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火山岩有密切联系;δCe值则提示成矿环境从早期到晚期由相对氧化环境转变为相对还原的环境;磁铁矿爆裂法提示有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激光拉曼研究显示流体成分以H_2O和CO_2为主;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μ-SRXRF)微探针研究表明流体中铁族元素以及亲硫元素含量较高,提示流体对成矿的贡献;Sm-Nd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成矿物质可能源自古老陆壳基底;Rb-Sr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壳源和幔源混合特征。3)综合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多期成矿作用机制,本文给出了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模式。依据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控矿规律建立了勘查模型,并对矿床成矿远景进行了简要评价,认为矿体向西部随着标高的降低,在铁木下尔衮紧闭向斜的西部转折端深部及构造滑脱部位仍然可能有隐伏矿体赋存。4)首次在阿尔泰地区开展综合地质信息变量统计方法研究,提出该方法在本区开展资源远景评价和靶区优选的思路与工作方法。依据1:20万综合地质信息变量异常、1:20万区域化探资料等,提出了区域内7处有利的找矿远景区。
赵振华, 王强, 熊小林, 张海祥, 牛贺才[8]2006年在《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北部有两类埃达克岩,一是俯冲型,形成于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期(≥320Ma),包括了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高(富)Mg安山岩。第二类埃达克岩是底侵型,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80Ma)。第一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中天山的骆驼沟和巴仑台,东天山的土屋-延东,阿尔泰山陆缘南富蕴-青河南,准噶尔盆地中部陆梁,克拉玛依等地。在阿尔泰陆缘南,苦橄岩与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密切组合。第二类埃达克岩分布于西天山的阿吾拉勒山和东天山的三岔口,未发现富Nb玄武岩和高(富)Mg安山岩组合。俯冲型埃达克岩、富Nb玄武岩和高(富) Mg安山岩的高Sr低Y、Yb、富Eu及高ε_(Nd)(t)(+1.5~+10.0),低(~(87)Sr/~(86)Sr);(<0.7070)的同位素组成,均一致表明其源区物质为洋壳板片,部分为地幔楔、弧前棱柱,产于岛弧环境;而底侵型埃达克岩源于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形成于后造山环境。两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点,展示了中亚型造山在本区晚古生代陆壳增生作用的多样性:在增生构造过程上,有洋壳板片的斜俯冲、俯冲板片的撕裂、板片窗、俯冲剥蚀及玄武质物质的底侵作用等;在增生方向上,有洋壳板片的侧向斜俯冲,也有玄武质物质垂向上底侵于壳-幔边界;在增生物质上,有洋壳板片、地幔楔、受地幔楔混染的洋壳板片熔体,弧前棱柱、地幔楔受板片熔体交代后形成熔体及底侵的幔源玄武质物质。与两类埃达克岩有关,尤其是第一类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在本区广泛发育了Cu、Au成矿作用,其中部分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因此,对埃达克岩及其组合岩石的识别及相关Cu、Au成矿作用的找矿勘探应予以足够重视。
王玉往[9]2009年在《新疆北部与后碰撞镁铁~超镁铁质杂岩有关的成矿作用》文中认为新疆北部发育了一套与后碰撞镁铁~超镁铁质杂岩有关的矿床组合,即铜镍硫化物(Cu-Ni-PGE)矿床、钒钛磁铁矿(V-Ti-Fe)矿床和磁铁矿-钴(Fe-Co)矿床,它们构成了北疆地区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特色的成矿谱系。该成矿谱系的矿床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是研究和探讨中亚成矿带后碰撞构造-成矿作用的热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消化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重点类型典型矿床研究入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室内镜下鉴定,岩石学、矿石学和矿物学及其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综合对比分析,研究了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和成矿机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与有关地区成矿作用对比,建立了该成矿谱系的岩浆演化-成矿模式,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区域找矿预测和战略选区提出了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对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幔源岩浆底侵-内侵-上侵的多级次侵入-分异成矿模式;发现了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参与成矿的证据;指出流体活动和同化混染作用,是诱发岩浆不混熔作用,导致硫化物熔离的有利因素。2、首次研究确定了香山西铜镍-钒钛铁矿复合型矿床,揭示了铜镍硫化物与钒钛磁铁矿成矿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建立该区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谱系提供了重要依据。3、对东天山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床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成因模式,弥补了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4、深入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与镁铁-超镁铁质杂岩有关成矿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演化规律,建立了成矿谱系。5、依据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后碰撞铜镍矿床和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的找矿预测准则,提出了4个铜镍矿床找矿战略预测区和3个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找矿战略预测区。
张方方[10]2016年在《东天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分布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具有良好的钼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东戈壁和白山矿床为东天山地区钼找矿勘探的重要成果,均达到超大型规模,分布于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的中东部。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显微岩矿观察为基础,对东戈壁和白山典型钼矿床进行解剖,并结合前人资料,探讨东天山钼矿床岩浆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成矿机制,同时对比研究区内斑岩型铜矿床,揭示东天山岩浆岩演化特征与铜钼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今后新疆东天山斑岩钼(铜)矿找矿勘探提供新的信息。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东天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划分为志留-泥盆纪(440~370 Ma)、石炭纪(350~300 Ma)、二叠纪(299~252 Ma)和三叠纪(246~227 Ma)四个岩浆活动阶段。东戈壁和白山钼矿区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东天山钼矿的岩浆-矿化作用主要发生于236~227 Ma范围内,成岩与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了钼矿化作用与该区三叠纪时期的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形成于东天山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2)东戈壁花岗岩具高硅、富碱、低镁及高分异指数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岩石;岩石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强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显示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Sr-Nd-Hf-O同位素数据显示,其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及ε_(Nd)(t)值,正ε_(Hf)(t)值和年轻地壳Hf模式年龄(TDM C),及较高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表明东戈壁花岗岩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有部分地幔物质的混染。(3)白山花岗岩同样具高硅富碱,贫MgO和CaO及高分异指数的特征,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中等负Eu异常,高Sr/Y比值,低Y含量的特点,显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Hf-O同位素数据显示花岗岩具较均一的初始~(87)Sr/~(86)Sr比值,正ε_(Nd)(t)和ε_(Hf)(t)值,年轻的TDM C年龄,及相对低的锆石δ~(18)O值,指示白山花岗岩的源区为新生下地壳物质,并有部分幔源岩浆的加入。(4)东戈壁和白山矿区钼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石炭系干墩组地层中,受隐伏岩体和构造裂隙系统的联合控制,钼矿化与硅化、钾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关系最为密切。前者成矿流体具高温、中低盐度、含CO_2特点,属于H_2O–NaCl±CO_2流体系统;后者成矿流体具高温、中低盐度、含CH_4特点,属于H_2O–NaCl±CH_4流体系统。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两矿区成矿流体具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且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化石英脉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可能有上地壳物质的混染。(5)对比分析东天山斑岩铜矿与斑岩钼矿成岩成矿特征,揭示斑岩铜矿化主要产于岩体内接触带中,钼矿化主要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围岩中。岩浆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各有差异,反映了成矿岩浆岩属性与成矿动力学背景的不同。岩浆起源及其演化特征很可能是制约东天山不同空间位置上形成铜矿还是钼矿的关键机制。
参考文献:
[1]. 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D]. 秦克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0
[2]. 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问题[J]. 李锦轶, 徐新. 新疆地质. 2004
[3].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D]. 张达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4].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J]. 肖文交, 韩春明, 袁超, 陈汉林, 孙敏. 岩石学报. 2006
[5]. 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型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意义和进展[J]. 陈衍景.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6]. 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J]. 肖文交, 舒良树, 高俊, 熊小林, 王京彬. 新疆地质. 2008
[7]. 阿尔泰蒙库铁矿多期成矿作用及远景评价[D]. 林龙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11
[8]. 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J]. 赵振华, 王强, 熊小林, 张海祥, 牛贺才. 岩石学报. 2006
[9]. 新疆北部与后碰撞镁铁~超镁铁质杂岩有关的成矿作用[D]. 王玉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10]. 东天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机制[D]. 张方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