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一、在分析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一本“生命的教科书”。如《珍贵的教科书》记叙了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革命先辈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可以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祖国下一代的未来。全文以“珍贵”为核心,突出表现张指导员英勇献身的精神。写缺书暗示“珍贵”,写取书点出“珍贵”,写护书突出“珍贵”,写嘱咐强调“珍贵”。因此,学生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从联系重点词句来理解教科书的珍贵入手,找出最能突出教科书珍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通过对“渴望”、“盼望”和“希望”的对比理解,来感悟教科书的珍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宝贵与美丽。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真情触摸这些人物的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得到滋润。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描写的是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历经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漫长的38小时集中体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同时也再现了7岁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风景线。教学中,我就“7岁的孩子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是怎么想的与怎么做的”和“父亲38小时的挖掘说明什么”,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回答问题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精读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细读中有所感悟,在品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内心的情感被渲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在共鸣中激发情感,抒发情怀。如《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红军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中,我没有把教师的讲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通过细读、精读、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通过重点句子来理解老红军崇高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也让学生深深地感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值得珍惜和爱护的。当需要你以生命为代价付出的时候,生命的意义将张显出它的灵魂之所在。《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这样,学生在读中思考、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自然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价值体现,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要让学生深深地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只有这样,才都能享受到生命成长的乐趣,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论文作者:贺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生命论文; 珍贵论文; 教科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中论文; 语文论文; 鱼钩论文; 《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