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_中国共产党论文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_中国共产党论文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群关系论文,正确理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群关系实际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任何政党都是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相联系的,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只不过这种关系各有其不同的特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一、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政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源于议会中的不同利益派别。最早的政党是1679年在英国出现的辉格党和托利党。随后,西欧和北美陆续建立了代表各个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总的来看,西方国家的这些政党基本是在议会体制内产生的,也基本上是以选举形式进入议会和组织政府的。在历史上,社会民主党不是在议会中产生的,但后来也由体制外的政党转变为体制内的政党,可被看做是议会体制内的政党。议会体制内政党的党群关系的连接方式就是“选票”。这种联系群众的方式,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使政党始终警醒地意识到群众的作用、群众的力量,使党群关系成为一种互动关系。但从实质上讲,这种党群关系其实是把群众看作“票仓”,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政治诉求。因为这种政治实际是一种官僚政治,普通群众很难反映自己的政治诉求。

自政党产生始至19世纪,占主体的一直是资产阶级政党。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一些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于1847年在改造正义者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在议会体制内产生的,它的存在只能靠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离开了本阶级和人民群众便无法生存。因此,工人阶级政党要联系群众,并不完全是为了选举,而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涉及的党群关系的实质,中国共产党有着正确的解读。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东始终认为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进而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联系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一方面,党是由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能够而且必须领导本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单个的个体,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要集合起来则需要有组织的力量。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在于,组织和领导本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但另一方面,党又必须紧紧和本阶级结合在一起,紧紧和包括本阶级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

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出了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党的地位的转变,增加了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这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因素。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第二,党的任务和历史条件的转变,使党面临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这是影响党群关系的另一因素。在过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领导阶级斗争的党。执政以后,党开始把经济建设看做是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不仅提出要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影响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到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点。党自成立以来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奋斗历史,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是形成和发展、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

第一,坚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虽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变,党的中心任务可以变,党的具体工作也可以变,但党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我们要把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并结合新的形势,做好群众工作,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第二,构建常态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我们要在实践当中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所谓的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这样才能使群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三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第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化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也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本框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持基本稳定,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虽然主要应当靠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高度的宗旨意识和为民观念,但同时也需要用制度来规范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发展为民,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充分贯彻。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到重用、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

标签:;  ;  ;  ;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