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对策_课件论文

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对策_课件论文

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多媒体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教育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或看清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它与语文教学有机相融,可优化教学过程,大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过分地强调和依托多媒体的优势,则很容易陷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遍地开花,媒体变成“拉郎配”

多媒体教学掀起热潮后,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应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课堂中随意一个环节,不管是否需要用多媒体手段,都要请它出来秀一场,似乎没有多媒体手段的配合,就展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来。

对策:适时应用,让多媒体手段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器”

1.激情导入时

在学习课文之前,抓住学生刚上课思想不集中、思维抑制的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优美的动画:在翠绿的叶子上有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滚呀爬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清晨,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露珠从狭长的叶子上缓缓地落下来,太阳公公正从东方慢慢地探出脑袋……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思维从抑制状态转向兴奋状态,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2.突破重难点时

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其学习的内因。例如:课文《东方之珠》中有三个词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教师如果只靠口头诠释词语的意思,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用多媒体演示铜锣湾的风光,当一座挨着一座的高楼、商店里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大街上拥挤的人流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对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豁然开朗。

3.即时反馈时

多媒体走进课堂,让教师有了先进的反馈手段。例如:低年级写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当学生完成写字任务后,教师可选择学生写的字直接放在展示台上放大展示,师生充分评议,一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又可及时显示修改结果,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便可切实有效地得到实现。

误区二:以计算机为中心,一键定乾坤

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只需轻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玩起了“请君入瓮”的把戏,左“引”右“导”,力求使学生落入教师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去。更可笑的是,有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可学生总答不到设计的那个词或句子上,老师只能无奈地说:“看看计算机老师是怎么回答的。”于是标准答案出现,紧接着,计算机老师说:“答对了,小朋友,你真聪明!”令学生与听课教师忍俊不禁。

对策:优化结构,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交流的“催化济”

1.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取材丰富,不能局限于某一堂课的模式;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可能性,设计多种学习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课件真正能为人服务。例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可以设计词语理解、填空、说话等多种练习形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增加或删减练习量,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2.变“线形结构”为“连通网络”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单一的线形结构变成连通的网络。在课件的设计上,可以通过“菜单”和“热键”方式实现交互。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从主画面进入任何分支,也可随时从任何一个分支进入其他分支或返回主画面。这样,就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通,提高了教学效率。

误区三:越俎代庖,媒体形象代替思维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然而教师如果安排不当,学生的思维反而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例如:苏教版教材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画面后老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然而,学生想象力却受到了限制,对另一种蝴蝶谷的印象仅停留在教师出示的画面中。

对策:合理安排,让多媒体成为学生思维想象的“激发器”

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还是《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另外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轻声读读课文”。学生先读文字。然后,老师问:“你喜欢这样的蝴蝶谷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喜欢,因为那儿的蝴蝶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非常美丽。”“我也喜欢,因为我觉得蝴蝶在空中上下飞舞的样子,一定很美。”“五彩缤纷的蝴蝶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真是可爱极了!”这时候老师说:“多么可爱的蝴蝶呀,在青草地上,山谷里上下飞舞,轻轻的,柔柔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读后老师才说:“大家想看看这样迷人的蝴蝶谷吗?”学生看完画面后惊呼:“啊,太美了!”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说:“想不想把这一幅美景永远留在心里?让我们把这段背出来吧!”于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兴味盎然地背诵。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想象、感悟文字之后,才出示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产生的联想是丰富多彩的,蝴蝶在同学们心中引起的美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与想象完成之后,再出示的画画,与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它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误区四:喧宾夺主,媒体兴趣代替语文兴趣

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果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把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向丰富多彩的媒体上。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使画面吸引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色彩美、形态美,还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主页的左下或右下配有课文插图,不断变换着各种景象;一个问题答对,立刻掌声响起,还配有一个摇头晃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仅课题的出示其花样就层出不穷,一个字一个字由远及近地出现,再由大变小,逐渐消失,这些手段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那是对媒体的兴趣,而不是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长此以往必定会削弱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对策:化繁为简,让多媒体成为学生品味语言的“兴奋剂”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一节高质量的课,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应力求与教学内容达到高度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多媒体课件的编制和使用也不例外,无论是介绍性的演示,还是再现性的模拟,其着眼点都应放在教学内容上,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使之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根本目的。

标签:;  

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对策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