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出困惑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旦大学 刘剑军)
编者按:健全的社会是文化重构与解构的统一。重塑精神支柱,不
能将传统精神彻底推倒重来。如果一下子推倒而又树立不起新的信仰,
只会导致社会的失序和倒退。中国人之所以打破一个神话又重建一个神
话,走出一个困惑又陷入另一个困惑,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形成了重创
新、轻继承的思维定势,那么我们如何走出这种怪圈呢?请看以下我们
推荐的两篇文章,也许您会悟出一些道理来。
**
*
社会发展的一大忌讳是打破一个神话,又重建一个神话;当这个神
话不能实现预先的允诺时,困惑便应运而生。目前,中国人虽然已走出
了“神话循环”的浪漫历程,但是否已走出困惑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从建国至今,中国人已基本走出了空想主义的困惑、阶级斗争的困
惑、民主的困惑和市场的困惑,每走出一个困惑,在价值上便提升一步
,在视野上便开阔一步。尽管这4大困惑的残余仍存在着, 但今日中国
人遇到的最大困惑则是生存的困惑,这是人生哲学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
所具有的一种迷惘,也是对人们面对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矛盾心态的折射
空想主义的困惑
现在回眸思之,一个难解的迷团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遇到的空想
主义的困惑是怎样孕发的。在短短几年内赶超英美,成为大跃进时期几
乎所有中国人的价值关怀。在理论上,马克思已对空想主义的社会演化
逻辑作过相当深刻的批判;就当时中国的现实来讲,赶超英美也是中国
的国力所不能承受的。中国人在5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冒进——反冒进—
—反反冒进的艰难历程,最高决策的失误使中国人的思想面临着难解的
困惑。中国应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发展,中国是在客观规律的支配下还是
在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求得全面进步,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回答
。连续3年的大跃进归于失败,宣告了空想主义的彻底破产。
空想主义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当举国上下弥
漫着“假、大、空”的政治氛围,所有人的政治思维和价值判断被同化
到这种氛围中的时候,空想主义不仅被视为是合理的,而且是最革命、
最富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空想主义的本质在于忽视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
,而把社会发展构筑在唯意志论的统驭之下。今日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
中国人走出了空想主义的困惑。社会的富足和文明的进步,不是建立在
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上,而是以脚踏实地的实干为基础的。当许多中国人
为大跃进时期愚蠢的举动而感到可笑时,则表明判断社会发展的价值标
准发生了质的转换。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精神成果就是消除了人们对空
想主义所抱有的困惑,抛弃了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价值信条。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内涵就是赋予了中国人一种新型的政治思维,即
评判一个社会现代化的程度不是依据意识形态化的唯意志论,而是依据
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空想主义的遗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有遗留,目前在
一些地区新冒进风的重新出现,证明空想主义在当代还有赖以存在的条
件。这说明虽然中国人已走出空想主义的困惑,但没有彻底消除滋生空
想主义的机制和环境。如果说50年代的空想主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
的话,那么90年代的冒进风还只是某些人显示政绩的工具。前者几乎毁
坏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后者则是侵蚀改革开放精神成果的蛀虫,有可
能使人们对社会的评判再次走向困惑。
阶级斗争的困惑
阶级斗争曾被中国人视为在任何时期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
动力,也是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最高价值信条。阶级斗争基本上始终贯
穿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问题
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地位。“文革
”时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能够掀起激荡的社会大运动
,证明阶级斗争作为一种政治信条已深入人们的内心之中。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人这才猛然醒悟,阶级斗争使中国痛失发展的良机,“文革”
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残破的遗产,对阶级斗争所抱有的困惑也就逐渐得到
阶级斗争在当代中国曾经掀起巨大的社会效应,它几乎彻底改换了
人们的政治思维模式,甚至把所有的中国人都纳入到阶级斗争式的框架
之中;人们面对浩大的阶级斗争也有过怀疑、迷惘和困惑,但是这种被
视为异端的观念很快就被同构到狂热、浩大的斗争体系中去了。中国人
能够走出阶级斗争的困惑,也是改革开放的一大精神成果。中国人在走
出以阶级斗争为中轴的政治思想框架后,才猛然发现自身的教条和无知
。阶级斗争非但不能建构一个强壮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反而会使人
异化为一种斗争工具。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反照,阶级
斗争使人的精力投向破坏性的争斗,它的文化效应就是使人们变得极不
宽容,对社会、对他人抱有极大的恐惧;而改革开放的精神成果则是把
人从那种教条化的体系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精力投向建设性的探索和奉
民主的困惑
民主自五四运动以来,就被视为拯救中国危机、指明中国出路的法
宝,因而也成为几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所梦寐以求的理想。几十年
来大多数知识分子就是希望看到一个民主的社会能在中国建立,对民主
的向往是许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情结。也许是中国人经受的
专制之苦过于长久,也许是民主太诱人了,在当代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
像中国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追求民主的热情。但是,在中国这个传统
深重、历史惯性凝厚的国度,企图构建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已经遭受了
极大的挫折;中国人走出这个困惑,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首先,自近代以来的民主实验,在当代终于走到了尽头。目前,几
乎大多数中国人都已认识到西方式的民主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将近一个世纪的困惑之所以流传至今,根源就在
于奉行“西方民主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将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
视为整个世界政治文明的中心,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破解的
政治思维弊病。中国人今天之所以能够摆脱这一弊病的困扼,是因对中
国政治文明的重新发现;中国的政治传统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和合乎
中国国情的逻辑可循。对西方国家管理的技术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想彻
底打破中国政治演化的逻辑线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时下,构建本土化
的民主思想已成为时势之需求。
其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中国人认识到民主观念是从外界输入,
还是从一个社会内部孕育和发韧出来,这两者是大有区别的。事实上,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不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逐渐长成的。市场经济的推行为民主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
稳定的机制,这是中国人能够走出民主困惑的关键原因。
最后,民主的理念要化为现实,必须依靠民主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
心,这就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相互配合。中国人逐渐从通过制度革新以
创建民主的轨道中走了出来,走上了一条通过市民社会发育来推进民主
进程的道路。这是一条稳健、成熟的理性之路。这说明中国人已经将民
主的发展视为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在
民主面前已经具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治心态。
市场的困惑
市场经济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因而市场经济几十年来一
直滞留在中国人的视野之外。清除市场的困惑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一
大精神成果。市场困惑的消解使中国人的思维线路被彻底更新,逐渐摒
弃了在政治体系中寻找人生定位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市场体系同样可
以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这样,就为人的能量的释放提供了更宽广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市场困惑的消除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
过程。当然,中国人今天能够心安理得地走向市场,一方面是得益于社
会的进化,另一方面更是依赖地最高决策层的积极推进。选择市场经济
体系,清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观念是本世纪继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49年建立独立自主的新政治体系以来,对中国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又
一大历史性的进步。
中国清除市场困惑,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开始时把市场视为可以
借鉴和利用的一种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对市场抱有极强的工具论
色彩。到后来,逐渐认识到市场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机制,它能
够把整个经济体系联为一体,能够滋生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旦
把市场视为一种机制,则证明市场已经成为社会运作和人们日常生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则是通过国家力量自上而下的驱动构建统一的市
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越来越成为整个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生存和运转
的基础。市场困惑的消除,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仅为普通民众的生活
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而且也为整个国家塑造稳健、理性的政治生
活提供了恒久的基石。
生存的困惑
中国人虽然已基本走出了空想主义、阶级斗争、民主以及市场的困
惑,但又面临着新的困惑,即生存的困惑。生存困惑的滋生,与市场经
济的推行以及价值的失缺有很大的关系。面对急剧变动的社会,许多人
在思考人生的命运,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应使生存的困惑应运而生。
不错,市场经济的推行的确为人们的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但由于
计划型思维的遗留,许多人难以应对这历史性的挑战,这是生存困惑得
以滋生的一大原因。其次,由于人们总是想在这大变动的社会体系中,
急于找到最佳人生定位,而由于客观的原因,社会又不能提供这样一个
完满的机制,再加上贫富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于是许多人对职业收入
、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越来越不满意。各种阶层对目前的生存环境都有
许多怨言,好象社会阻滞了其能量的释放;社会运行机制的不畅通,使
大多数人有一种难以寻求到理想的人生定位的感觉。可见,这两种困惑
的产生,一是由于反应迟钝引发的,一是由于反应过头、自我心理调适
没有跟上而滋生的。生存困惑的实质在于,长期生活在计划体系中的人
们,突然面对流动的人生和流动的社会,有一种生活错位的感觉。因为
每个人总是有一种参与社会、认知社会的欲望,而当社会不能满足这一
欲望的时候,人们就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生存的困惑表
面上是对人生价值进行重新思考的先兆,实际上是表明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关系开始陷于断裂,个人对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存在着许多误解,
而政府作为中间人和裁判没有及时化解这一冲突和误解,致使生存的困
惑得以滋生并演展为一种社会心态。要消除生存的困惑,首先要依靠社
会环境的改善,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塑造公平、正
义、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既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能量的释放
提供稳定的疏导机制,又能为人们心灵的自慰提供一个平静的空间,从
而使个人与社会能够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建立成熟、稳固的人生哲学,
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兴趣和发展方向有一个统盘的思考,
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有一个恰当的估价。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之学
就是要人在浮躁不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心境的平和与思维的纯净,因而
在目前这样的状态中,我们就应大力开发传统的文化价值资源,以使生
存的困惑逐渐得以消解。这样一种方法,并不是思维上的保守,更不是
行为上的逃避,而是使自己的心态走向纯净,以便对人生价值有一个清
醒的思考。总之,通过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个人微观上的努力,生存
的困惑将会逐渐得以消解。
(摘自《探索与争鸣》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