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与汇率--中日比较中的Barraza-Samuelson假说_劳动生产率论文

贸易结构与汇率——从中日比较看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率论文,中日论文,巴拉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11-031031-1027

近年来,围绕着人民币汇率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1985年在发达工业国五国财长会议(又称G5的广场协议)后,日元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升值(当然,日元开始升值其实还要追溯到1971年),而中国目前也面临着一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般认为,目前中国面临的情况与当年日元升值有相似之处。巴拉萨、萨缪尔逊两人揭示了贸易与汇率之间的一些关系,本文打算从这一角度对中日两国货币升值基础因素作一比较。

一、日元升值的背景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日元升值的基础原因

日元升值的背景是:经过战后20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了,1966年到1968年期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并相继超过了法国、英国和西德,到明治维新一百周年的1968年时,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民生产总产值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当时的日本,在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明显扩大的情况下,主要的工业生产力和大企业的经营规模都迅速扩大。从1970年的生产实绩来看,日本在造船、电视、半导体收音机、卡车等方面,都超过了美、苏、西德而居世界首位,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新闻纸居世界第二位,钢铁、小汽车、化学肥料、硫酸、水泥、毛线等居第三位,并有跃居第二位的势头。特别是钢铁工业,拥有世界最尖端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国际竞争力占压倒优势。此外,汽车在出口市场上迅速赶上来,1974年出口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从当年小汽车的车型来看,日本皇冠牌汽车的生产有跃居世界首位的趋势。(表1所示为当时日本主要工业品占世界产量的比较)

表1 70年代初日本主要工业品占世界产量的比率

1960年1970年

钢铁(粗钢)6.4% ③15.7%

锌 5.5 ②13.7

铝锭3.0 ④7.5

船舶

20.7 ①48.3

小汽车 1.3 ③14.2

商业车 1.6 ①30.5

收音机 30.1 ①40.3

电视机 21.5 ①30.4

合成纤维

16.9 ②21.0

氮肥9.4 ③6.5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国际对比统计”;圆圈内数字为在世界生产中所占顺序。

同时,日本大企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已不亚于欧美企业的规模,不只是上述的钢铁、汽车,还有1965-1974年中期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产业机械、纺织品、化学、玻璃板、水泥等。日本大企业在其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等方面,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表2所示,从原先的以出口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一跃而变为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为主,到1970年重化学工业已经占出口总额的72.4%。到1975年则更上升到了83.4%(如表2第一行数字所显示出来的)。

表2 日本出口结构变化(单位:%)

1955年1965年1970年1975年

重化学工业品38.0 62.0 72.4 83.4

金属品19.2 20.3 19.7 22.5

(钢铁)

12.9 15.3 14.7 18.2

机械类13.7 35.2 46.3 23.1

(船舶)3.9

8.8

7.3 10.8

化工品 5.1

6.5

6.4

7.0

轻工业品

52.0 31.8 23.2 13.0

(纤维品) 37.3 18.7 12.5

6.7

(其他)

14.7 13.1 10.7

6.3

食品 13.3

4.1

3.4

1.4

原料燃料6.8

1.5

1.0

1.0

计 100.01 00.0 100.0 100.0

出口总额(亿美元) 20.1 84.5 193.2 557.5

资料来源:日本大藏省编《外国贸易概况》。

(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决定了日元升值

日元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从日本自1973年转为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决定日元升值的主要因素是日美两国间的劳动力差距和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如图1所示,将制造业分为8大类,可以比较日本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1973年至1983年)。从图上可以发现日本机械产业的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机械产业指的是汽车等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一般机械所构成的广义的机械产业),其结果是,从1973年以后,日本总出口中机械产业的份额一直在增大。1970年时占总出口的46.3%,到1983年上升至67.8%。

图1 生产率上升率的日美比较(1973-1983年)

资料来源 Richard C.Marston,"Real Exchange Rates and Productivty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ring Paper No.1922,1986.转引自伊藤元重:《国际经济学入门》。

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带来了产品价格的下降,不断生产出来的家电产品、汽车、工作母机等的价格,如果考虑到其质量的提高,价格实际在下降。而这种实际价格的下降,又因为机械产业是日本的重要出口产业,成为日元升值的推动力。

日本和美国只要没有发生偏离于劳动生产率升幅的物价上涨,那么汇率就反映了两国各类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差距的平均值。因此,日本的劳动生产率高的话,日元必须向与此相应的升值方向运动,日本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的话,日元升值幅度也相应停滞。

与美国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产业只有渐渐缩小了,而相反,能达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就将扩大规模,从而通过长期汇率的变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与日本经济

在当前汇率升值的相关学说中,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被认为是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巴拉萨和萨缪尔逊等经济学家将国民经济区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认为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决定实际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详细介绍巴拉萨—萨缪尔逊模型需要较多的篇幅,现在我们通过货币分析法来叙述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

货币分析法的原理是:

首先,根据货币数量说,两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MV=PY

和M*V*=P*Y*

这里,M为货币量,V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P为商品的价格,Y表示收入。而汇率的决定如下面公式所示。

(1)

将这些代入(1)式的话,

(2)

这里,当V,V*以及Y,Y*一定时,汇率由货币供应量决定。在金本位制下,这叫做正货移动理论。这是因为,当汇率固定时,两国的货币供应量必须保持为某一常数,某一国家如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带来国内价格的上升,而当国际收支为赤字时黄金必然流向国外。

货币需求函数写成更一般的形式时,

(3)

对于贸易商品,当购买力平价成立的话,

(4)

成立。

右边的最后一项等于外国和本国非贸易商品和贸易商品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之比,即汇率是由两国的相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和非贸易商品和贸易商品的交易条件所决定的。

这一公式揭示出,当货币供应量小,货币需求量大,以及非贸易商品和贸易商品的边际生产率之差在本国更大时,将导致汇率的增值(E的下落)。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其非贸易商品和贸易商品的生产率差距会变大,所以,先进国家的汇率将会持续出现超出一般物价水平来衡量的购买力平价。

表3 日本进出口物价指数和交易条件

年份 出口物价指数进口物价指数交易条件指数

(年平均) (年平均)

1960 69.130.8

224.3

1965 66.230.5

217.0

1966 66.1  31.1

212.5

1967 66.230.8

214.9

1968 66.230.9

214.2

1969 68.031.5

215.9

1970 71.032.6

217.8

1971 70.032.6

214.7

1972 67.831.2

217.3

1973 74.737.8

197.6

1974100.063.4

157.7

1975 95.9  68.1

140.8

1976 95.371.6

133.1

1977 90.868.3

132.9

1978 84.756.4

150.2

1979 93.972.5

129.5

1980102.0

105.097.1

1981103.2

106.796.7

1982107.3

115.193.2

1983100.8

106.195.0

1984101.5

102.599.0

1985100.0

100.0

100.0

1986 84.964.2

132.2

1987 80.658.9

136.8

1988 78.856.2

140.2

资料来源:《经济要览》,日本经济企划厅调查局。

对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进行了许多的实证检验,但至今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在近期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支持巴拉萨—萨缪尔逊的经验证据是日本的例子。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情况基本上与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相吻合,日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其交易条件大幅度改善,从而推动日元汇率升值。

二、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的情况。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高的,1980-199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8%,1998,1999年虽有所下降,但也分别在到7.8%和9.8%。

(一)中国的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从50年代占总比重的25%上升到1999年占GDP比重为50%(参见图2)。

1980年代初期,中国的第二产业主要以纺织品、自行车、食品和钟表为主,以后逐渐扩大到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牵引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图2 中国名义GDP按产业分类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的出口结构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但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属于发展中经济类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大量外资,而这些外资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使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相对比较技术密集的家用电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并使出口大量增加,这使中国的出口结构由改革年中国的出口结构与1975年日本的出口结构比较可以发现:200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虽然达到出口总量的89.8%,但其中纺织品等轻工业品占17.1%,其他杂项(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34.6%,真正称得上工业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仅为33.1%(见表4),而日本在1975年重化学工业品占出口总比重达83.4%(参见表2)。由此可见,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还未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高级化。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各产业的附加价值情况。

表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1980-2001)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计算。

图3 中国按产业划分的附加价值产生情况

资料来源:UNIDO"ISD".

图3反映了自1980年开始到1997年止,中国制造业中纺织服装业和电气机械产业所生产的附加价值的变化。正如图示,一直到1997年,电气机械所产生的附加价值额才开始略微超过纺织业。而在此之前,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担当着创造附加价值的主要角色。

日本经济产业省认真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情况后,也承认中国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仅仅只是纺织产业等比较劳动密集的产业和电气机械等相对比较技术密集的产业有巨大的增长,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通商产业白皮书》2001)。

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得到很大的提高,实际上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衡量,即可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判断。比较优势上升的行业,其劳动生产率肯定得到提高,而比较优势不变甚至下降的行业,其劳动生产率肯定也没有获得提高。

从1980年至1997年,中国在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下降的,从1980年的1.6下降到1997年的0.89。机械及电子行业是上升的,从1997年的0.19上升到1997年的0.64,但与中国台湾地区的1.40和韩国的1.34及日本的1.81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钢铁行业从0.88上升到1.78,纺织服装行业基本维持不变,从5.00变化到4.89。而化学行业是下降的,从1980年的1.05下降到1997年的0.71。原油及矿业从1980年的1.20下降到1997年的0.55。(注:对于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行业比较优势的数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一文。)

这从另一方面验证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增长是不同的,中国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化学、机械、电子等基本行业中国尚未实现现代化,不要说与先进工业国有很大差距,就是与中进国家和地区也有较大差距。

(三)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虽然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正如有关研究指出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未明显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表5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美国=100)

年份 韩国 日本 中国 美国

1980 20.4 82.3 6.3 100

1981 22.7 84.4 6.4 100

1982 23.9 88.3 6.6 100

1983 24.4 83.6 6.2 100

1984 25.3 83.7 6.0 100

1985 24.5 85.0 6.2 100

1986 25.4 79.7 6.0 100

1987 26.4 81.8 5.7 100

1988 26.7 83.1 5.8 100

1989 28.7 87.1 5.5 100

1990 28.9 89.4 5.3 100

1991 5.5 100

1992 6.2 100

资料来源:《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从表5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明显提高,这与前面所述的在1973-1983年间,日本制造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率远远超过美国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直至今日,从总体上看,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未超过美国,但在70年代其提高幅度是相当显著的。

日本当年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实现贸易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实现附加价值的获取。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始,世界各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而日本在进口方面的收入弹性则比较低。(注:据报告,当时日本的出口收入弹性为3.55,而同期美国的这一弹性为0.99。详细情况可参见参考文献13,第135页表5-1。)这个事实,反映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表明日本的产业结构已相当明显地偏重于向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发展。在日本的总出口额中,重、化学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的比重急剧增大,这就是说日本当时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不断地将生产支出比率高的产品的产业,纳入日本的产业结构之中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很久以前,就是日本政府追求的目标,它与贸易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产品越是高级化,日本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也就越高。

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当时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日本的各种产业,正是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迅速打进美国市场的。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将贸易收益的分配引到对日本有利的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然会相应地夺走美国等国家原来拥有的一些份额。根据日本经济学家伊藤元重的模型分析,如果某大国的经济实现了产业高级化,并扩大出口产品品种的范围,其贸易伙伴的利益就会受到部分损失。

三、分析

深入考察后我们可以发现,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之所以在日本得到证实,正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率差距后面还有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这样一个事实。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同样是贸易品对非贸易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如日本那样,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迈入先进工业国的情况的时候,由于其产业结构与先进工业国已呈趋同,与先进工业国之间往往出现结构性摩擦,因此通过货币升值来调整和缓解摩擦。

另一种如中国一样,是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家,虽然呈现为本国相对于外国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象,但其产业结构仍属于低级阶段,劳动生产率并未显著提高,不存在支持本国货币大幅升值的根本因素。如果一旦实行货币的升值,将会导致本国货币体制产生混乱,从而阻碍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况且于解决贸易摩擦,也没有多大裨益。

当然,这一分析给中国发展战略的提示是:今后必须努力使出口结构高级化,才能实现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只有在那时,人民币汇率升值才有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解决贸易摩擦的方法

当前中国为什么会招致某些国家抱怨甚至进而要求人民币升值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出口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急剧增加的,因而经起了贸易摩擦,正如哈伯勃等人早在1950年就指出的那样,出口的急剧增加之所以会对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工资具有不能轻易下降的刚性,因而会造成结构性的失业。当结构性失业趋于严重时,不仅从该产业看,即使从整个经济的观点来看,进口的急剧增加对经济福利也是很不利的。

在产生这种产业调整的困难和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失业时,贸易限制政策就具有在短期内抑制出口急剧增加的意义。就中国来说,2003年10月16日起中国政府宣布对企业下调出口增殖税的返还率,这就是自主限制出口急增的一项措施。自主限制出口和实行进口配额等限制贸易数量的政策与关税等措施不同,在垄断性市场条件下,它可以给进口国的生产者以某种引导价格的地位,从而使进口国的国内价格规定在比采用关税手段时更高的水平上。这对解决贸易摩擦是有益的,中国目前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五、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币目前尚不存在大幅度升值的客观条件。当然,我们并不由此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必进行改革,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将会越来越有弹性,直至走向完全的浮动汇率制,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显而易见,由中国与日本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基础条件差异,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即必须依据一个国家具体情况决定合适的汇率制度。

标签:;  ;  ;  ;  ;  

贸易结构与汇率--中日比较中的Barraza-Samuelson假说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