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功利主义自然选择学说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达尔文论文,自然选择论文,功利主义论文,学说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9)06—0025—08
生物体内的变异随时都在发生。但是在随机发生的变异中,什么样的变异是可以被选择和被保留的?有没有什么样的法则在支配和决定着何种变异可被选择和被保留?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要探索的问题。
达尔文的思想是关于生物多样性成因的最权威范式,其中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关于何种变异可被选择和保留的重要学说。其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观点是生物本能是利己的,自然选择的途径、动力和方向是利己的,只有利己的变异才是可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对于生物界广泛存在、复杂而又多样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将其排除在生物本能之外并否定了其在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中发挥作用。本文认为:生物是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中,生物的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都发挥着作用;利己不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惟一动力、惟一途径和惟一方向,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动力、途径和方向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获得平衡、均衡与和谐。
1 生命事实及其引发的问题
生命或者说生物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的存在物,而且其多样性的存在即是一种静态的客观现实,更是一种动态的历史事实。今天相对静态的现实存在是昨天历史的投射,而今天的客观现实转眼间就已成为了明天的历史事实。作为生命多样性存在的一种载体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客观事实和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人从何处来的历史问题,现实的人如何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处于动态和静态中的生命客观事实产生了两大思考和研究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属于对本体的动态变化研究,这个研究是基于对“从何处来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对生命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而所谓的科学研究就是试图通过还原论的方法还原并重建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第二类问题是属于对本体的静态研究,这个研究是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客观现实而发生的,现实的生物多样性何以成为现实,何以被选择为现实而稳定下来,亦即静态中的稳定何以稳定的问题,这属于选择问题。
多样性存在的生命引发的具体问题是:①静态存在的多样性生命是否都从同一个起点发生,对这个问题有三种可能的回答:a.多样性存在的生命不是从同一个起点发生的,而是从多个起点发生的;b.多样性存在的生命没有共同的起源而是分别独立产生的;c.多样性存在的生命都是从同一个起点发生的。②如果静态存在的多样性生命是从同一个起点发生,那么这个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的回答:a.跳跃式的飞跃性发展?b.渐进式的持续演进?③如果生命具有共同的起源,那么现存生物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被选择出来的?对这个问题有三种可能的解释:a.完全根据外在的标准被选择出来,获得稳定的存在;b.完全根据内在的标准被选择出来,获得稳定性存在;c.由内、外在双重标准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获得稳定存在。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假说和范式。
2 对生命多样性存在解释的竞争性假说
(1)宗教神学范式 面对生命多样性存在这一客观事实,第一个最具权威性的解释假说是宗教神学的解释范式。宗教神学的范式的主要观点是:“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1]。此外,通过对耶稣的塑造,宗教神学还赋予了人以利他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以上帝造物、物种不变和利他主义,宗教神学作为一种范式并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制社会制度体系的文化基础。
(2)进化论范式在宗教神学强大阴影下,进化论范式犹如黑夜中的晨曦在涌动。进化论者“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2]。
1)达尔文的进化论范式。作为进化理论假说中的一家,达尔文对生物多样性的解释范式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进化理论[2]:①物种并非恒定不变(基本的进化理论)②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分支进化)③进化是逐渐的(不存在跳跃,不存在间断)④物种的增殖(多样性的起源)⑤自然选择。
2)早期进化论者的学说与达尔文学说的比较。达尔文不是第一个应用进化信念解读生物多样性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用进化论解读生物多样性的早期著名学者包括:拉马克、海克尔、新拉马克主义者、T·H·赫胥黎、德弗里斯和T·H·摩尔根等。他们与达尔文学说比较见下表[2]:
(3)达尔文建立的范式何以会脱颖而出 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达尔文时代进化论范式和宗教神学范式处于竞争之中。宗教神学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由于上帝这样的一种外在力量作用才表现出多样性的存在。上帝这一生命活动的外在存在被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发生、发展和存在的推动力、选择动力、选择标准和选择依据,因此宗教神学范式可以称之为外因决定论;同时宗教神学还赋予生命体以利他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宗教神学范式的基本信念是:生命多样性由外因决定并为外因存在;人由上帝决定并为上帝存在。外因决定和利他这是宗教神学关于生物多样性解释的两个基本信念和前提,也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信念。
在与宗教神学竞争的众多进化论假说中,只有达尔文赋予了自然选择理论以功利主义的价值。用功利主义解释自然选择的动力、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创新所在,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区别于其他早期进化论学者假说的关键所在,也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灵魂以及达尔文对进化论的伟大贡献。正是通过将功利主义引入进化论这样一种思想创新,进化论假说才超越了科学的局限性而成为一种能够与宗教神学范式全面抗衡的思想范式:生命多样性是由生命内在的运动决定,而不是外因决定;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利他,而是利己;生命由内因决定并为内因存在;人由利己性的内在要素决定并为利己性的内在要素而存在。
正是因为功利主义的引入,生物本能是利己的价值赋予和发现,击中了宗教神学的要害,一场保卫范式的战斗也由此展开,一场科学革命也因此发生。达尔文的功利主义自然选择理论唤起了每个人内心的自我意识,成为社会变革的理由、根据和基础。功利主义的引入使得进化论具有了动摇宗教神学范式权威地位的冲击力,也最终征服民心而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信念,并因此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共同体:科学共同体。
3 达尔文之后的学者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争议简述
针对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范式中的五大理论,达尔文之后的学者和研究者有着广泛的争论和争议,支持者为了寻找证实性的证据苦苦寻觅,反对者不断进行证伪,文献比比皆是[3,4,5]。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争论焦点之一是利他主义在生物本能中的定位问题。达尔文的范式中所坚持的信念是生物本能(包括人)是惟一的和不变的;生物惟一和不变的本能是利己性的。面对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利他主义行为这一客观事实,达尔文以后的博物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提出了诸如总体性适应概念和亲族选择等理论[6]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在他们看来生物中那些所谓的利他主义最终仍然是自私的。自然界中,不存在所谓的利他行为。所有看起来关心他者需要的行为,如果仔细审视的话,将被证明最终是自私的。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7]一书,将利己性和利己主义进一步推向了基因层面,赋予了基因以利己主义的价值。推想如果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或决定性要素确定为原子,估计达尔文主义的范式共同体会赋予原子活动以利己性的价值,但是再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将使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如何对原子核与电子间存在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两种完全相反的相互作用力进行利己主义的赋值?相吸是利己,相斥也是利己吗?沉默的中子又发挥何种作用?
基于生物本能是利己的达尔文功利主义自然选择理论仍然是现代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权威范式,左右和决定着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分析、理解、解释和干预。
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物种起源》[1]一书,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生物本能是利己的;利己是推动和决定生命发生、发展和演进的惟一动力和惟一标准。他的具体表述摘录并点评如下:
自然选择对物种变异进行选择的基本法则是:“每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便反复引起生存斗争,于是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便被自然选择了。根据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下来的变种都会有繁殖其变异了的新类型的倾向”。
自然选择法则工作的机制是:“永远不要忘记,自然选择只能通过和为了各生物的利益,才能发生作用。……自然选择不可能使一个物种产生出全然只对另一个物种有利的任何变异。……但是自然选择能够而且的确常常产生出直接对别种动物有害的构造,如我们所看到的蝮蛇的毒牙。……假如能够证明任何一个物种的构造的任何一部分全然为了另一物种的利益而形成,那就要推翻我的学说了。……自然选择从来不使一种生物产生对于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构造,因为自然选择完全根据各种生物的利益并且为了它们的利益而起作用。……自然选择只是根据并且为了每一生物的利益而工作,所以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禀赋都有向着完善化前进的倾向”。利己性是自然选择的动力和选择的标准。在自然选择的状态下,利他仅仅是一种副产品,是一种变异的附加值。
关于生物的本能。“除非经过许多微小的,然而有益的变异之缓慢而逐渐的积累,任何复杂的本能大概不可能通过自然选择而产生”,“像在身体构造的情形里那样,各个物种的本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据我们所能判断的,他从来没有完全为了其他物种的利益而产生过”;“没有一种本能可说是为了其他动物的利益而被产生的”。生物本能是惟一的和不可改变的:生物本能是利己的,只有利己的变异才是可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
5 家养状态下物种变异的意义
生物体内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随机的变异何以被保存下来成为一种稳定的存在,这是自然选择学说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家养状态下的生物变异,可以作为一种类似实验室中的科学实验那样,用以理解自然状态下的变异参照。
不论是家养的植物,还是家养的动物,例如稻谷、玫瑰花以及耕牛、奶牛、狗和鸡,他们自身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但是一种变异何以被保存下来则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人决定的。只有对人更有利的变异才是被选择的变异,才是可保存的变异,而这种被人选择和所保存的变异可能并不能增加该物种的利益。例如,狗耳朵变长的变异,会干扰狗的听力,降低它通过听觉器官分辨危险来袭的能力,因此很难说这种变异是对狗自身有利的变异,这种变异只会降低狗的听力,对狗自身的结构功能是有害的。但是这种变异却对人有利,能够给人产生愉悦的快感,因此这种变异就被选择出来并被人为地保存下来。
根据家养生物被选择、被保存和被逐渐强化的变异过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推论:利他性是决定变异能否被保留的重要因素之一,亦即外因也是生物变异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不论是在自然环境状态下,还是在人工环境状态下,任何能够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都是既要对变异的物种自身有利,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也有利,或者是变异即使不能产生更多的利益,但是也不能对既有利益造成损害,否则这种变异是很难被保留下来的。
家养状态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因此,“永远不要忘记,自然选择只能通过和为了各生物的利益,才能发生作用”[1]165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假说是不能成立的。合理的假说应该是:自然选择不仅仅要对变异的各物种有利,还要对其所生存的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也有利,或者其伤害是可控制的,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
6 关于生物本能
生物的本能是绝对利己的,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灵魂。达尔文关于生物本能[1]信念是:“像在身体构造的情形里那样,各个物种的本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据我们所能判断的,他从来没有完全为了其他物种的利益而产生过。……没有一种本能可说是为了其他动物的利益而被产生的。……自然选择从来不使一种生物产生对于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构造,因为自然选择完全根据各种生物的利益并且为了它们的利益而起作用”。利己性是生物的惟一本能、生命变异的惟一动力和自然选择的惟一标准。
但是面对工蚁和工蜂怎么会变为不育的个体这一自然选择的事实,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繁殖能力是物种利己本能的重要存在方式之一。从受精卵到个体的个体发生过程是多样性生物群体进化过程的一种镜像。个体内部的不同组织类似物种,每一个体细胞类似一个个不同的生物个体。人体内的红细胞变异较之工蜂和工蚁的变异更利他、更不利己,属于一种完全利他性的变异:红细胞因失去了细胞核而丧失了作为细胞的完整性。红细胞的变异是属于那种对自身绝对有害而无利,却对其他细胞绝对有利的变异。
科学是理性的。工蜂、工蚁和红细胞的变异以及这种变异能够被自然选择的事实,使得我们只能成全达尔文自己的推理和判断:“假如能够证明任何一个物种的构造的任何一部分全然为了另一物种的利益而形成,那就要推翻我的学说了”[1]221。
7 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矛盾的事实
生物本身的变异是毫无目的和随机的。这种变异可能对物种自身有利,也可能有害,或者是既无利也无害。但是一种变异何以能够被选择和被保存下来,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相信物种的变异是自然发生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反映了事实真相的解释,但是达尔文所建立的生物的本能是利己的,自然选择的动力和方向也是利己的假说和解释框架,未必反映了事实的真相。工蚁身上发生的对自己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不育性变异,虽然可能对蚁群整体有利,但是这种变异已经对生物本能是利己的假说构成了证伪,同时也对自然选择的法则构成了证伪。而家养生物在人工环境下的变异,只有对人有利的变异才是能够被选择和被保存的变异的事实,也对生物本能是利己的假说构成了证伪。生物的变异不仅仅是要对自身有利,而且还要对其他生物,也就是对环境也要有利,即只有协同变异才可能被选择和被保留。
遗传学告诉我们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具有同受精卵一样无限潜能的细胞。细胞的每一种和每一次分化不过是受精卵的一次变异而已,都是对自身潜能丧失和限制的过程。每一个分化性变异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既要对自己有利,也要对其他细胞和整体有利,否则这样的细胞变异将不会被选择,也不会被保留下来。每一个细胞都要对自己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限制以服从整体的利益。这是受精卵变异的法则,也是生物体内自然选择的法则。但是,细胞的癌性变异却有别于分化性变异。通过癌性变异,癌细胞获得了自主性,其结构功能不再受到限制,变成了完全自主的自利性细胞,按照达尔文的解释应该是完全利己性变异。相对于受精卵而言,分化性变异的细胞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本能,而癌性细胞则变为只具有利己性的细胞,也就是达尔文所说的完全利己性的本能。完全利己性变异的癌细胞,首先要面对生物体内部免疫系统的清剿;当其突破了免疫系统的围剿之后,其完全利己性的行为将对整体造成损害,并最终毁灭整体。在整体毁灭的同时,癌细胞的变异也被毁灭了。因此完全利己性的变异是不能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细胞的分化性变异证明每一个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都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相对于既有生态环境中的物种而言,外来物种就是一种变异。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灾难类似生物体内的癌性变异。生物体内的癌性变异是一种自然变异,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则是一种植入性变异。或许生态环境中也存在一种类似人体内免疫系统的机制阻止那些不良变异的发生和发展。外来物种一旦突破了这种限制就将对生态环境的稳定造成致命的破坏。伴随生态稳定被破坏,外来物种也将伴随着毁灭的生态环境而被毁灭。由于不受节制和没有限制,外来物种的行为是一种完全利己的行为。外来物种的这种缺乏限制和节制的绝对利己性行为,其最终结果是伴随整体生态环境的毁灭而毁灭自身,是一种不能被保留和被选择的变异。这与达尔文总结和发现的自然选择法则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真如达尔文所推断的:生物的本能是惟一的,这惟一的本能是利己性的,那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将面临着这样的逻辑困境:生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本能上不具有多样性,是惟一的和不变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本能。同一生命体即有多样性、又无多样性,这是一种自我否定。由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就陷入了即承认生物多样性,又否定生物多样性的逻辑困境。
8 自然选择学说的新解
生物的变异是一种随机的变异。这种变异可能产生有利、有害或中性(利益不确定性,可能有利、可能有害;或既没有利,也没有害)等三种情况。对有利的变异,赋值为1;有害的变异,赋值为-1;中性的变异,赋值为0。将变异对变异生物自身的影响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列表如下:
表中总共产生A、B、C、D、E、F、G、H和K九种情况,那么都有哪种情况将可能是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呢?
在这里将赋值进行相加,产生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相加后,值大于和等于1的情况,例如A、B和D;第二种情况是相加值等于零的情况,例如E、C和G;第三种是相加值小于零的情况,例如F、H和K。在这里,可以做这样的推断,自然选择的过程是要选择和保留那些变异后,对变异物种自身和其他生物或环境综合影响值大于等于0的所有变异,亦即A、B、D、E、C和G等六种变异都是可能被选择的变异。工蚁的不育性变异,虽然对自己不利,但是对整体有利,其变异属于综合影响值为零的变异,可以被选择和被保留;毒蛇的毒牙和毒液的变异,对蛇自身有利,但是对环境有害,但是其综合影响是零,也是可以被保留和被选择的稳定变异。人身体长个黑痣的变异,对自身和其他人而言属于中性的变异,也是可被保留的。人体内先天性心脏结构变异既对心脏有害,也对全身有害,这种变异属于K或F或H这种情况的变异,是不稳定变异,是不能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也就是不可重复的变异。
用功利主义的思想解释生物变异的路径和成因时,生物的本能是什么呢?根据以上的分析,用生物是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的概念可以圆满解释自然选择的路径和成因并摆脱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困境。
当我们承认生物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本能时,生物间的本能差异就是由于其内在的利他和利己性的冲动强度差异造成的。有的生物表现的利他性多些,有的生物利他性表现的就少些。由此导致生物行为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在利他性和利己性变异之间获得平衡和均衡的过程。极端的绝对利他性变异很少发生,但也不是不可能,例如工蚁的不育性变异,极端的利己性变异也不是不可能,例如蛇产生毒牙和毒液的变异。但是不论个体的极端性变异,还是个体的“中庸”性变异(即利己又利他的变异),这些变异都必须要在利他和利己之间获得平衡和均衡,也就是能够达到整体和谐或者说不破坏整体和谐才能被选择和被保留下来。
自然选择在生物演化的作用是:自然选择不仅仅是选择那些利己性的变异,而且也保留那些利他性的变异;一种变异是否能够被选择和被保留取决于其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在利他和利己间转化和平衡的过程,是追求和谐与稳定的过程。生命的演化和演进过程是由内在和外在双重要素推动下发生的,其选择也是由内在和外在双重标准决定的。
9 从受精卵到生命体发生过程的自然选择简单解读
当精子和卵子组合形成受精卵之后,受精卵细胞即开始了变异性分裂,基因开始表达。每一个由受精卵变异产生的、可被选择和被保留的体细胞,其功能和行为特征包括:①变异要对自身有利②变异要对其他细胞有利③变异要对整体有利④变异后的细胞要限制和节制自身的无限潜能,不能随意表达整体或其他细胞不需要其表达的遗传因子或密码。从受精卵到体细胞的变异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所遵循的法则是:①利他和利己要平衡②变异的细胞间要功能互补和相互支持③变异的细胞要自我节制和限制④被选择的细胞变异要服从整体的要求。这样的变异在生物学上被称之为分化性变异。
生物体内不被选择和保留的变异就是癌性变异。相对于体细胞的分化性变异,细胞的癌性变异则表现为癌细胞在功能上的过度利己性。科学已经证明:生物体内的免疫系统本身有清除这种过度利己性变异的功能。当细胞的癌性变异突破了生物体内的防疫系统而成为癌瘤时,生物体内的和谐与稳态将被破坏,其结果是生物体的毁灭,进而使这种变异不被选择、不被保留和不被遗传。这说明:利己性不是自然选择的金标准。利己性变异如果不能对自身的利己性进行主动或被动的限制或节制,也就是毫无限制和节制的、绝对的利己性变异是要被自然选择淘汰的。自然选择虽然不拒绝利己性,但是拒绝过度的、不受节制和限制的过度利己性。外来物种之所以会造成生态灾难,不在于外来物种的利己性本身,而在于外来物种利己性的不受节制和限制,在于这种利己性的过度。
10 讨论
自然的过程本身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但是自然的无价值和无意义本身并不能阻止人类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所有成功和失败都出在对价值的追求和赋予价值的过程中。
达尔文在解释生物多样的形成过程中,引入了功利主义的范式,并赋予生物变异的过程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和意义。生物本能是什么?这一问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根本,也是决定我们以功利主义追求并赋予生物变异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决定功利主义范式被应用到生物发生发展历史过程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言,生物的本能具有三种可能的假说:第一种是生物本能是利己主义的假说,第二种是生物本能是利他主义的假说,第三种是生物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本能的假说。在这三种假说中,只有一种假说是真。
伴随着达尔文生物本能是利己的被证伪,生物本能是利他性的假说同样也被证伪,只有生物本能是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性的假说是真理性的假说。事实上,生物的绝大多数变异和行为都是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性,仅仅利他或仅仅利己的极端变异和极端行为是很少的。达尔文的生物惟一本能是利己的学说,即不能自圆其说又有自我否定之嫌,同时也不能完全解释生物变异的所有现象,因此不具有科学性。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科学性也是一种概率,那么,达尔文的生物本能是惟一且是利己的学说是一种小概率真理和真相,同样生物本能是利他的学说也是一种小概率真理和真相,只有生物本能是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性的学说才是一个大概率的真理和真相。因此生物界当然也包括人类,只利己、不利他或只利他、不利己的行为都是小概率事件,而具有即利他又利己或即利己又利他双重性的行为才是大概率事件。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仅仅是一种具有小概率性的存在与真理。
范式对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笃信物种是被独立创造的和不变的博物学家们,看不到物种多样性中的变异。而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范式一经建立和被权威化,又左右着人们观察生物行为的思想方式,也妨碍了人们观察生物行为、理解生物行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正义性,造成人们理解生物行为的狭隘和偏激,忽视、无视甚至是扭曲利他性在生物变异中的作用。达尔文建立的生物本能是利己性的范式,成为了解释生物变异和生物行为的全部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的权威范式。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只是说明了自然选择中一种极端的情况,而不是自然选择的全部法则。生存竞争,物竞天择的进化学说只是在相同物种之间存在,而且相同物种之间的这种生存竞争使得物种局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物种的这种局部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增强和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态。但是如果将达尔文的选择学说扩展于整个生物系统则是不适当的,甚至将其变成了谬误,也就是把小概率事件作为大概率事件处理造成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自然存在过程中,尽管变异是永恒和随机的,但是只有那些能够在利他和利己之间获得平衡的变异才是可能被选择的变异。而平衡则意味着物种间在行为和功能上能够互补,相互支持、相互协调,以达到和维护整体和谐,也就是只有那些遵循“讲信修睦”原则、能够增强或增加整体和谐稳定,或者说是不减少整体和谐稳定的变异,才是可以被选择和被保留的变异。
11 总结
批判不是目的,证伪不是目的,在批判和证伪中“实事求是”才是目的。“实事求是”也就是在“实事”中寻找并发现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之上发现“是”、发现价值。“实事求是”还有另一层含义是赋予实事、真相以“是”、以价值和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实事求是”建立科学的信念、正确的信念和完整的信念。发现价值和赋予价值这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的两大路径,甚至是科学革命的重要起点和重要标志之一。
达尔文赋予自然选择学说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并建立了功利主义的信念共同体,这是他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所在和最大贡献,以及其彪炳青史的伟大功绩。但是出于与宗教神学竞争的现实和历史使命与任务,他又有选择地使用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进而破坏了功利主义价值体系的完整性。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应该有三大价值观:绝对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绝对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处于利他和利己主义之间的、具有利他和利己双重效用的相对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观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出于与宗教神学利他主义价值观针锋相对竞争的信念,达尔文只选择并拿来了绝对利他和绝对利己的价值观作为思想工具,结果造成其赋予生命运动以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时,在其理论体系内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具有致命性危险的难题:利他主义的定位问题。
信念激励达尔文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去创新的同时,也禁锢了达尔文的思想空间而使其画地为牢。出于对抗和反抗宗教神学权威中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使得达尔文在面对生物变异的客观事实时,本能地排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而坚定地扼守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并为了这个信念忽略了客观事实,甚至是扭曲客观事实以符合既定的信念,将利他主义排除在生物本能之外,使其成为生命演化过程中毫无价值的点缀,而其理论也陷入了面对致命危险的绝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使得人类成为整个地球的外来物种,以致地球正在复制外来物种入侵后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灾难历程;在人类社会内部,绝对利己主义的范式使得人类社会在经济危机中不断重蹈覆辙;对金融家们绝对利己行为的漠视、顺从与纵容,使得美国华尔街类似人体内出现的癌性变异组织,其传播和流散的结局是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阻碍了研究者对基因价值、意义和功能的发现。无功能的基因或许才是个体生命演化的决定者,即决定“泰坦尼克号”命运的不是显露在海平面外的一角冰山,而是沉默在海平面下的那绝大多数。那些看似毫无利己价值和功能的基因才是决定生命个体演化过程和群体生命进化的关键要素。
批判达尔文、证伪达尔文是为了跳出达尔文范式束缚以“实事求是”。当把视野转向中国古代文明时,发现在文字点滴记录中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也是对动物行为学的观察反思,只是因为文字记录得不完整而造成学术体系的不完整,以致文字只记录了动物行为学方面研究观察的知识碎片和片言只语。秉持进化论信念的西方先哲们发现的是一个由内因决定的、充满竞争和生存斗争的、处于线性发展而且呈现无限扩张性的生物界,而中国古代先哲们发现的是由内因决定的、和谐而有序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自然。
中国古代先哲们发现的是一个和谐、开放和有序的生物界。“‘闽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8]对动物行为学的观察,孔子发现的是自我节制和自我克制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发现赋予了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学。《大学》的“知止”与《论语》的“仁”和《中庸》的“中节”形成了儒学三大个体思想行为准则。“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8]398”。如果将“道”作生物本能或人本性解,孔子的话就可以解读为:生物本能或人本性是具有双重性的,这双重性的本能是利他性和利己性。《庄子·逍遥游》中描绘了鲲鹏、蜩与学鸠相互间在“和而不同”中“于止知其所止”的自在、求同存异中“置无何有之乡”的逍遥;《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稳定、平衡与和谐;孔子更是展示了一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图景。这图景是以公平、公正和平等为基础的,是具有开放性、和谐与稳定性的、处于动态平衡中的有序社会,这图景即是对生物界的信念,更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一种憧憬与信念。
如果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信念用于指导和解释基因活动,用于指导解释生物多样性或许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解释框架:那些看似无功能的沉默基因是发挥着稳定、平衡、调节和控制那些有功能基因的功能,这功能也许就是孔子所言的“止”。基因表达紊乱是因为那些无功能沉默基因的稳定、平衡、调节和控制作用紊乱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