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何为政治却一直众说纷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一是客观现实政治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具有多方面多层次性,因而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互不相同;二是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立场和目的出发对政治所作的阐释自然是各异的。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对“政治”概念所作的种种解释,可以看出,许多有关“政治”的定义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甚至还相当精辟,但它们顶多只是能触及到“政治”的某些方面的现象,并未探察到“政治”的本质,因而从整体上来说,都带有历史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局限性,都是不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才第一次对“政治”的内在涵义做出了科学的揭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在1845年就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政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①a]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把政治与经济、社会、阶级、革命、政权、国家、政党等联系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科学研究,形成了关于政治概念的完整看法,其主要观点包括:(1)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2)政治的演变和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和影响;(3)政治的性质与经济的性质是相联系的;(4)政治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5)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6)政治总要体现为某种阶级的专政。
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基本观点,并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丰富的内涵,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另一方面的任务”是从事国家建设。[②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③a]“政治应该是人民的事,应该是无产阶级的事。”[④a]“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⑤a]可以看出,列宁对政治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既有很强的现实性,也有深刻的理论性,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对政治问题作出过许多精辟论述。他指出:“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⑥a]“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①b]“过渡时期完结、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内部的关系。……但是斗争和革命的性质跟过去不同,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内部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社会制度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科学技术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②b]“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③b]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领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对政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述,构成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科学表达。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现在的总路线。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④b]
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所作的观察与分析,如同他们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要对以上引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之论述及其精神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领会,就能够对政治的属性和涵义获得比较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领会,笔者认为,列宁同志关于“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这一科学论断,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也就是说,政治是一个关系范畴,它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政治关系系统:一是无产阶级为争取和巩固政权而进行的革命与斗争;二是无产阶级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进行的经济建设;三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进行的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这三个方面各自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既不是并驾齐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种随着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变化的政治关系系统,构成了无产阶级政治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比如,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前,共产党人讲政治就集中表现为讲阶级斗争,讲革命,讲夺取政权,讲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不夺得政权,不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就谈不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没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当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权业已确立并且得到巩固的时候,经济建设就成为主要的根本的政治任务。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明确提出的:“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⑤b]同样,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其意也就是在上述前提下说的。如果无视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已经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一客观事实,而不承认或执意否定经济建设已是这一阶段主要的政治,那么,就会把讲政治变成“空头政治”,如我国“文化大革命”中所搞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即是如此。不过这里也需要明确,即使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权业已确立并得到巩固的情况下,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的经济建设固然已是“最大的政治”,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或者忽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必须以政治上的清醒和正确来保障、保卫经济建设,因为若一旦出现了“可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灭亡”的“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①c]的话,那末就失去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失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保证,那也就什么都无从谈起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我们要求领导干部讲政治,绝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更没有任何意思要去以政治代替经济,恰恰相反,而是为了创造更加充分的政治条件和提供更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确保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地把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地搞上去。”[②c]此外,还需要明确一点,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定义中所讲的“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不是仅就一国范围内讲的,它同时包括国内的阶级斗争关系和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关系这两大领域;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国内的阶级斗争关系而忘记了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关系,就很难科学判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从而也就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像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那样,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明确了政治概念的科学涵义,自然也就不难弄清政治的基本属性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一是阶级性。这是政治形态之最一般也是最主要的属性。政治的阶级性,首先表现在政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同阶级的利益要求的直接产物,其次表现在任何形式的政治形态都必然依附于一定的阶级并为其服务。当然,政治的阶级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政治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即: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以各种手段夺取统治阶级所掌握的政治权力的斗争;统治阶级以各种手段制约或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政治权力的斗争。承认并强调政治是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政治观的根本标志。二是国家性。也就是说,就本质而言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形式。列宁所说的“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③c],实际就是指的政治的国家性。由于国家包括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政体(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两个方面,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因而政治的国家性自然也就通过国体和政体两方面来表现了。它是政治之阶级性的延伸和体现,是与政治的阶级性相统一的,因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超国家的政治。三是政党性。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这一科学论断,所揭示的实际就是政治的政党性。政党虽然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远远晚于政治形态,但政党一经出现就与政治密不可分,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政党政治。因而政党是阶级的产物,也是阶级的工具,任何政党的活动总是围绕着国家政权来展开的,而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国家政权而形成的阶级斗争,故而所谓政治的政党性就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离开政治的政党,也没有任何离开政党的政治。四是经济性。所谓政治的经济性,就是指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所具有的反作用。由于“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因而任何政治形态都具有其特有的经济功能。政治特别是政权作为统治阶级赖以指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枢纽所具有的特有经济功能,往往是通过三种反作用的形式来实现的:一种是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同一方向,从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种是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逆方向,从而起阻碍或破坏的作用;第三种是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既有同一方向也有逆方向,从而其中某些部分或某些时候起促进作用,某些部分或某些时候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正因为政治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如此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掌握了政权的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①d]也就是从这个意义说,政治与经济相比,它是指导力量,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其重要性就不能不占首位。五是规律性。所谓政治的规律性,是指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对之进行研究。所谓“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的论断,实际上指的就是政治的规律性特征。承认政治是一种有规律可循、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事物,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不同于以往的种种非科学的政治观的又一重要标志。但是,说政治具有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它有什么固定的公式可套,而是需要集中智慧和胆略去分析形势、掌握规律,采取适当的战略和策略,以实现特定阶级的最大利益,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又是一种艺术。六是人民性。所谓政治的人民性,就是列宁所说的“政治应该是人民的事”。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治,不论是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②d]这一论断,指的也就是政治的人民性。承认政治的人民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政治观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应该看到,人民性作为政治的属性之一,并不是任何政治形态都具备的,比如资产阶级政治就不可能具有人民性,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③d]只有无产阶级的政治才能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的一致性,就决定了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赖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可以说,一种政治形态是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归根结底是由这种政治形态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总之,政治作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作为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同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它同时具有阶级性、国家性、政党性、经济性、规律性和人民性的特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共产党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何种情况下讲政治,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上述基本观点;如果动摇或偏离了这一基本观点来讲政治,则势必导致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挫折或失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过去讲政治正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才夺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现在讲政治,同样也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才能保证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注释:
①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
②a④a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9卷,407页;406页。
③a⑤a 《列宁选集》,第4卷,441页;234页。
⑥a 《毛泽东选集》,第3卷,823页。
①b②b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03页;803~804页。
③b 《毛泽东选集》,第2卷,663~664页;第5卷,335页。
④b 《邓小平文选》第2卷,179页;194页;155页;248~249页。
⑤b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9卷,407页。
①c 《列宁选集》,第4卷,408页。
②c 《人民日报》1996—07—01(一)。
③c 《列宁文稿》,第2卷,407页。
①d②d 《列宁选集》,第4卷,442页;第3卷,630页。
③d 《毛泽东选集》,第3卷,823页。
标签: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