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痛苦与高考的弊端:问题与改革_高考论文

语文之痛与高考之弊:问题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痛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课程和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如今的语文教育却面临尴尬:语文课程在高中课程序列中已被严重边缘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语文?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是高考。在当今的基础教育发展中,高考不但直接挑动高中教育随之起舞,而且其影响深达初中至小学:以考试为几乎唯一方式、以通过考试获取高一级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的层层选拔活动,实质上已沦为了高考的前奏和附庸。

为什么在高考的大棒下独独语文成了学生的“弃儿”?原因很简单:语文不能为考生带来分数利益。众所周知,语文具有学习上耗时缓效、考试分差较小的特点,因此学生将精力“投资”语文很不讨好。

既然是课程特点使然,怎么会问责于高考?这里就反映出一个等效赋分问题:高考语文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和数学、英语的赋分分值是相同的,都是150分。既然语文因学科特点使分差偏小而导致其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的实际影响力比数学、英语小,那么这种一刀切的赋分方式是否值得探讨?此其一。

其二,语文的主观性文字表述题与数理考题比较,是很难得出精确答案的。作文虽然有详细的发展评分等级,但这些“评分细则”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作文面前又怎能做到精确量化?因此,将同一道语文主观性试题或同一篇作文交给不同评卷教师评分,其结果很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那么,既然如此,具有表意模糊宽泛、个性鲜明的语文是否适合付诸精确量化、形式单一的选拔性高考?反过来说,高考在语文这个特殊对象面前是否应该思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变革?

其三,笔者不得不说说高考评卷工作的操作方式问题。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一般阅卷教师在熟悉了评分标准和答案后,在阅卷场负责人的数量规定和声声催促下,阅卷工作变成了高强度的“机械化”劳动。在这样超强度工作中,个别阅卷教师为避免被纠错(作文有个人评分偏离整体平均分的电脑数据监控,偏离较大会被警告或重阅,这是否合理也有待探讨)而持中庸评分路线,也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是这样,语文在阅卷这一关就大大泯灭了考生优劣之界而趋于表面同质了。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委身于高考,就变成了高考的奴隶:不但因为“不值分”被学生抛弃,更重要的是在考试中丧失了“自我”。在高考的强力牵引下,很多语文教师不能坚持立场,守住语文本真,而是迎合高考,将鲜活的语文技术化为死的“八股”——教学过程程式化:两年新课教学,一年题海战术,教考结合,为考而教,教学因考试而段落分明;教学内容科学化:“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作文教学则重在模式训练,强化套构技巧;教育目的功利化:教学盯准考点,要考的知识狠狠训练,不考的内容放弃不管,作文既然费力不讨好,大都敷衍了事,只要符合基本框架即可;学习主体工具化:在高考的“指挥”下,学生成了接受高考技能训练的工具,语文课堂无须个性摇曳,语文教学无须生动精彩,学生素位而行,老师按部就班。

就这样,在高考的蛊惑之下,语文课程遭遇了双重摧残:因为高考,不赚分的语文被学生列为“次等公民”,因为语文教学迎合高考,干瘪乏味的“八股”教学又给了学生“爱语文,但不爱语文课”的可靠理由。

要实质解决语文被边缘化问题,还得从高考着手。在还没有一种更好的选拔方式替代高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现有语文高考实施变革。

一、增加高考语文分值,使语文与其他学科同比有效分值对等或略超

语文是母语学科,是国人生存的基本工具和精神的底子,在社会各界疾呼“拯救语文”的今天,借用高考杠杆唤起社会对母语价值的重新体认,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笔者以为可以增加语文学科20%至30%(即30至50分)的赋分,同时配合高考语文结构改革,当卓有成效。

二、推动高考语文题型创新,尝试“一教两考”改革,消减语文教学“套构”思想

语文高考中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和僵化的题型结构是语文教学之“技术化套构”的源头之一。高考考试指导意见应相对具有弹性和模糊性,考试题型应保证常变常新。例如,现有高考中的口语交际是一种平面化考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交际水平和交际中的情感态度。在当下视听媒体如此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实行口语听力考试和播放视频场景考试,以检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实应对生活的态度与能力。

如果能增加语文高考赋分,在考试的整体性结构上,可以考虑“一教两考”改革,即将语文高考分为“基础与阅读”和“写作与表达”两大相对独立的考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检测专业化,并使检测内容更丰富全面,例如“写作与表达”可以将范围由小到大明确为句(如病句修改、仿句和口语交际)、段(或小篇章,如用小作文检测学生实用性语文表达)、篇(传统大作文,一般是偏于文学性的表达)几个层级的考查。

三、改革高考语文内容,考出语文的真精神

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期的熏陶浸染过程,也需要良好的心境,题海战术和教学技术化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为诸多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针。要让语文教学不背离语文,语文高考就必须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笔者把它概括为:真知识、真思维、真感情、真视野。

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必要的,关键是考查形式和知识范围的问题。单一的选择题形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应增加非选择性检测方式。知识考查不应局限于死的字词句及背诵等,还应强化知识的应用性考查和适当增加课内外经典文学常识的考查。

阅读理解的考查近年来有很大进步,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大都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真思维”。但这部分在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方面还比较欠缺,缺少有多种解读的、反映考生“真感情、真观念”的开放生试题。

写作水平考试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内容。专家学者们大都建议还应增加作文分值。笔者认为,“写作与表达”确实大有可改,目前单一的作文考查方式主要偏向于文学性作品考查(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写作的文学化倾向很明显),但不可忽视的“生活实用”的写作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例如书评、影评、主持词、颁奖词、祝酒词、文件缩编等等,而这些也不失为既能考查学生写作又能反映学生真感情的好办法。

高考语文的“真视野”问题是目前做得最差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高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应增加非教材出现的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应通过高考阅读、写作(如书评、文学人物评论)考查学生宽视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独立见解,如此才是真正把语文引向课外、导向自主的好办法,是有效克服语文教学“题海战术”的好办法。当然,为了体现考试公平,文化经典考查需要有较宽的选择性,这样,人们喋喋议论的高中课改中选修课的考查也就迎刃而解。需要提及的是,文化经典考查不能仅限于课标推荐的选修课范围,那样“选修课”会变身“必修课”,沉重地压在学生身上。

四、关注语文特长,实现语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语文是心灵之学,是个性体验之学,单一的高考评价方式不足以全面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倒扼杀了语文的生机,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保持高考主体框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构建“高考为主,多元评价”的格局,减少学生、教师对高考的依赖,还学生和教师真实的语文。在保证评价有效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应多从学业考试以外的方式进行探索,考查学生大语文的综合素养和语文特长,然后按比例计入高考成绩。比如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以省为单位成立权威的语文综合素质评定中心,固定时间在高二至高三学段进行一次着眼语文(或人文综合)综合素质的测评,获优者按比例计入高考分;或进行一次有选择空间的语文专项素质测评(如设置国学、写作、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字,四项选一),获优者按比例计入高考分;或者参照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做法,实施高中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评定,将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生德、智、体、美、劳诸项细化为评定条件,折算高考分值。当前部分高校实行的自主选拔招生,也是对高考思路的突破,值得研究和推广。如此一来,高考的压力就会分散,“题海战术”当有所缓解。

五、保证高考评卷质量,提高选拔考试的可信度

保证高考评卷质量,首先要提高评卷教师比例,保证评卷教师充足人数;其次是严格遴选评卷教师,确保评卷教师素质,应减少在校研究生和高校教师评卷人数比例,增加中学一线评卷教师数量;三是进一步实行严格的试卷质量督改制度,既查“硬伤”,更纠“软伤”,力保试卷评判准确公平;四是推广实施作文网上评阅制度和多人轮评制度,明确作文评卷教师资历标准,严查给“太平分”现象。如此方能使真正的语文人才不被埋没,并通过考试纠正当下严重的学习侥幸心理,端正教风学风。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同样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改革力度远不及中考大。论者辩称高考事关重大,宜以静制动,渐次推进。此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显然也是因为当前人们赋予了高考太多的神圣外衣而不敢轻越雷池所致。值此语文遭遇严重素质滑落的时刻,高考必须迅速从改革自身形式与内容做起,对母语课程有所担待。

标签:;  ;  ;  

语文的痛苦与高考的弊端:问题与改革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