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宝宝补锌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为论文,宝宝论文,补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捕捉缺锌的蛛丝马迹
如有下列情况,宝宝可能会缺锌:
●留意潜在因素 妈妈孕期厌食、偏食或吃素;早产儿;非母乳喂养儿;宝宝不吃荤菜、偏食挑食;佝偻病患儿;体虚易出汗的孩子等。大汗淋漓也将导致锌的流失。
●生长发育迟缓 宝宝的身高、体重、头围等发育指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显得矮小。低体重儿血锌过低还可产生浮肿、低蛋白血症。
●智力发育缓慢 宝宝动作及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远低于同龄孩子。
●有精神不振、抑郁、行为异常等表现 有的宝宝还出现颤抖、抽搐等。
●消化功能异常 缺锌使唾液中磷酸酶减少,味蕾功能减退,故会出现厌食、偏食、口腔炎、口腔溃疡等。
●异食癖 喜欢吃不能吃的东西,如泥土、火柴杆、煤渣、纸屑等。
●免疫功能差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抗力下降,因而易致感染,特别是容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
●皮肤毛发异常 如有肢端皮炎、慢性湿疹、痤疮等皮肤病,烫伤创面和伤口不易愈合;头发稀黄、缺乏光泽,指甲不光滑、有白点等。
家长如果能及时观察发现宝宝出现的上述异常迹象,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将宝宝的情况提供医生参考,医生结合宝宝出生情况、喂养是否合理、有无其他疾病,并参考血锌、发锌水平测定,就容易作出综合判断,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锌。因为这些症状和体征并不是缺锌所特有的,即无特异性,家长不可捕风捉影、以点代面地作出缺锌的诊断,而随意补锌。
补锌过多也有害
▲锌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锌在胃液中易转化为氯化锌,氯化锌对胃有强烈的腐蚀性,可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引起胃血管破裂出血。
▲人体内锌过多会损害肝脏,严重者会有黄疸性肝炎的表现。
▲锌中毒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胶质细胞的损伤;孕妈咪体内锌含量过高,可致胎儿神经管畸形。
▲过高的血锌会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能力,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致病菌的侵袭。
▲摄锌过多(每日超过45毫克)还会妨碍铁、铜等二价离子的吸收,不仅引起贫血,还会使体内胆固醇、尿酸等增高,以及心肌弹性蛋白分子之间交联不全,有增加罹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危险。
▲摄锌过多还会增加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人而异 正确补锌
◆不同人需要锌的量不同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锌的日需量为:初生~6个月婴儿3毫克;7~12个月婴儿5毫克;1~3岁幼儿10毫克;孕妇20毫克;乳母20毫克;正常成人10~15毫克。
◆婴儿补锌靠母乳 母乳中有足够初生宝宝需要的锌,因此婴儿宜母乳喂养至少3个月,然后再逐渐改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母乳中的锌吸收率高,可达62%。尤其是初乳含锌量特别高,平均浓度为血清锌的4~7倍。
◆断奶后添加高锌食品 一般宝宝在4~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而此时宝宝所需锌的量也大为增加,宜及时在辅食中添加含锌量高的食品。如牛肉、羊肉、瘦猪肉、动物肝、花生、黄豆、胡萝卜、牡蛎等。据测定,动物性食物的含锌量高于植物性食物,且动物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氨基酸能促进锌的吸收,吸收率一般在50%左右;而植物性食物所含锌,可与植物酸和纤维素结合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从而妨碍人体吸收,吸收率仅20%左右。人工喂养的婴儿应从4个月起,开始添加容易吸收的富锌辅食:瘦肉末、蛋黄、鱼泥、动物肝、牡蛎、花生米粉、核桃仁粉等。
◆儿童补锌靠均衡膳食 5岁以后的儿童,完全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锌元素。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注重饮食结构合理平衡,粗细杂粮混合搭配。这样孩子一般是不会缺锌的。平时还应注意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白糖和甜食,以免影响锌的吸收。绝不可把锌类药物当成万能的“营养滋补品”,长期应用。
◆孕妇乳母如何补锌 对多数孕妇乳母来说,从饮食中补锌即可,也是最有效的。如,经常吃些牡蛎、动物肝脏、肉、蛋、鱼以及粗粮、干豆等含锌丰富的食物,另外,常吃一点核桃、瓜子等含锌较多的零食,都能起到较好的补锌作用。孕妇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过于精制的米、面。小麦磨去了麦芽和麦麸,成为精面粉时,锌已损失了五分之四。
专家建议,对于有低锌倾向的孕产妇要定期检查血浆中的锌含量,如果孕妇血浆含锌量低于每升60毫克,应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锌剂如硫酸锌,这样在分娩时可防止宫缩无力,对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避免产时或产后的并发症均有帮助。
◆药物补锌慎而又慎 必须经过医院的检查,确诊为明显缺锌的宝宝,方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硫酸锌糖浆或葡萄糖酸锌等制剂。一般用药限定时间,不可超过2~4个月,复查正常后应及时停药。锌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其小,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过量,诱发缺铁、缺铜、贫血等一系列病症,因此,补充针剂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当剂量,且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的剂量。
为了有利于吸收,针剂最好在饭前1至2小时服用。
服锌的同时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及治疗缺铁性贫血,以促进锌缺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