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中“历史真理”问题的几点思考_历史真相论文

关于教学中“历史真理”问题的几点思考_历史真相论文

教学中关于“历史真相”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相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是顺水推舟还是处心积虑?“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袁世凯到底有多大关系?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是不是当时美国的阴谋?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冲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类关于“历史真相”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乃至触碰历史学的核心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坚持唯物史观,努力探究历史真相

      必须首先承认,所谓真实的历史是存而不在的,或者说它只是一种曾经。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由于历史学本身的原因必然与真实的历史存在差距,这既来自于时间的一维性方面,也来自于史料和史家固有的局限等方面。但是,在历史学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揭示历史的真相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毕竟存在一些能够探寻真实历史的“蛛丝马迹”,这也是历史学的基础。

      揭示历史的真相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在历史教学乃至历史研究中,形而上的、非科学的联系、推理、演绎等情况广泛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真相的揭示。比如在“清末新政”的教学中,一般会出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连夜奔走,又不得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1901年1月29日慈禧“预约变法”上谕

      以上这两则材料在探讨一个问题,慈禧推行新政是源于一种真心寻求振作的内在驱动,还是在特殊处境下一时的冲动?慈禧的变法是积极主动的,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哪一个更为根本?

      在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甚至还充实一些史实,得出这样的结论:慈禧或许也曾一时有过振兴大清帝国的冲动,但从根本上来说,其推动新政的实行的出发点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新政是其不得已而为之,这也决定了未来新政的走向。

      不难看出,尽管史料的价值本身可能没有问题,尽管慈禧也必然是从其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但史料与结论之间缺乏一定因果逻辑,这里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慈禧身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其言行,也包括其思想必然是与她的阶级身份一致的,用不着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联系。这样的思维方式貌似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但实质上恰恰相反,它不承认历史的偶然,拒绝历史的丰富,只见物不见人,只承认历史是单线的、静止的。此案例体现的其实根本不是通过材料来探究历史的,材料只是摆设,历史是在思维中通过逻辑推理向前发展,这正是典型的唯心史观,从方法论上来说是典型的以论代史,不可能得出历史的真相。

      全面、科学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努力揭示历史的真相其目的首先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真实的历史进程,这是历史学科促进学生思维、打动学生情感的基础。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使学生理解求真是历史学科的基础,从而进一步认识历史学科的特性。

      二、探究历史真相,培养学生求真精神

      前文所述,真实的历史与历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所有的历史研究都以探究历史的真相为基础,这其实反映了人类固有的求真精神。

      求真的精神可能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最伟大的动力之一,正是不满足于对已有真理或真相的认识,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冲动,新发现即创新才成为可能。探究历史的真相是与求真精神一致的,正是在不断追求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历史学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夏、商史的研究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自周代开始,对夏、商历史真相的探究就开始了,或许对夏朝历史的探究可能还要早。司马迁的《史记》首次对夏商历史进行了系统地叙述,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更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商史,到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后经罗振玉、刘鹗、吴昌绶等众多学者所做的大量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当然还包括考古领域的重要进展,比如1939年3月司母戊鼎的发现,商朝才基本上可以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关于夏史,历史研究中经历了更多的艰辛,虽然《诗经》、《尚书》、《史记》等等文献中对夏朝历史言之凿凿,后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直到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夏史的研究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直到今天,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比如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但由于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朝的文字资料,夏朝的存在本身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充分理解和认同在研究夏、商史真相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精神,这种精神和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精神是一样的,也从未间断过。如果不将人类的求真精神在教学中展现出来,而只是对夏、商历史概况做一简单介绍,学生非但不会因这段历史的学习而增长智慧,而且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历史,除了考试,真的和我无关!

      三、探究历史真相,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和他的事实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是历史学家和他所选择的历史事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这表明,对历史的研究首先是历史学家个人的思维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历史学家提出问题、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探究历史真相,在两个维度上发展思维进而增长智慧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维度,从历史经验的感悟中来。

      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召开了制宪会议,在达成加强中央的权力,建立联邦政府的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架构。教学中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述三权分立的知识,学生除了能够记忆和理解以外,收获可想而知,但如果回到历史的真相中去,效果可能就会明显不一样。这次会议前后共116天,因为矛盾非常严重,尤其是大州与小州之间,比如征税问题,如何在两者的利益之间实现平衡?经过激烈争吵、多次磋商与妥协,最后决定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议员每州两名,实现生而平等的原则,众议院议员人数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这样又贯彻了天赋人权的原则。正是经历激烈的争吵、冷静的思考、真诚的妥协后,合众国宪法才显得格外光辉伟大。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转化为人生的思考,如果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出现矛盾时,冷静的思考与宽容、妥协就是智慧!

      第二个维度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本身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从历史学的这场思维游戏中来。

      比如课文《北宋的建立与制度创设》中,“陈桥驿兵变”一笔带过,但是,关于此次兵变的真相,千百年间仍存在疑问,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

      在生动叙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两个版本后,教师提问:“你倾向于相信哪个版本,为什么?”同学们在热情被调动起来后自然会发表不同的意见,此时可稍加引导:“陈桥驿兵变已过去一千多年了,事件本身与今天已无关,但恰恰是对该事件真相的认识与我们有关,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结论本身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本朝以揖让得天下”。

      ——(宋)魏泰《东轩笔录》

      “匡胤奉命出兵……乃于夜深强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逼令作天子,并逼回京,先即皇帝位。”

      ——《中国通史》

      材料二:“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

      ——司马光《涑水纪闻》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明)岳蒙泉《绿雪亭杂言》

      教师接着讲述:“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陈桥驿兵变’成为了千古之谜,我们可否帮助世人解开此谜团?”这样,学生在探究历史真相,逐条批判或论证材料的可靠性的同时,联想、假设、推理、归纳、比较、判断等思维都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答案可能是暂时还无解,谜团仍然没有消除,但是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这个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作历史学家的感觉,真正感受了历史学这场思维游戏的魅力,就是在这样的体验和感受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历史学是“聪明学”也真正得以体现。

      四、探究历史真相,促进情感升华

      真正的情感一定来自于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历史真相之中。换句话说,只有探究历史的真相,才能带动真实情感的升华。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课让同学们了解到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与美英法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不同,德意日由于固有的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终于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如果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即使产生了“对法西斯的憎恶”的情感,也必然是生硬而抽象的。但如果回到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历史真相,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因为一战,德国1914年的4马克值1美元,1923年11月1日,1美元值1300亿马克,11月底的时候,1美元值4万亿马克。一个妇女把一篮子的钱扔在了大街上,独自进入了商店,等她买完东西出来时,钱还在那里,篮子被偷了。仇恨情绪在不断滋长,德国人仇恨一切造成他们生活如此艰难的东西,他们把凡尔赛条约比喻成吞噬德国内脏的五头怪兽,仇恨、绝望、恐惧充斥着人们的心理。此时,希特勒出场了!他向处在危机中的民众保证,只要德国实行独裁统治,失业将不再发生,人们的生活状况将大大改善。1929年经济危机使德国再一次经济下滑,失业急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越来越多的人沦为乞丐,越来越多的人在饥饿中挣扎!人们在公园里咒骂:“政治家都是些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家伙!讲,讲,讲那些无聊的讲话与我们又有什么相干?!”他们希望出现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我早就看透,议会不可能解决内部重要的政治问题,如果要有10年的专制独裁该多好!但愿如此。”大街上人们说道:“谁给我们工作?哪怕只是稍微好一点!投奔希特勒去,他能收拾残局!”

      由此可见,在希特勒上台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历史的真相就在那里,普通民众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真难以相信,德国人会对一个独裁者、魔鬼产生如此狂热的崇拜。为什么?恐惧!当人们需要到垃圾堆中去寻找食物,当手中的钱已经不能再当钱来使用的时候,人们内心的恐惧是多么强烈!因为短视!不管是谁,只要能提供面包和工作,他就是救世主,自己的自由便可以交给他!人们在这一刻不再追问自己的责任,不再追问我对社会有什么责任!因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种不愿任何理性思考的盲目!还有冷漠!

      材料一:“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新教徒马丁·尼莫拉

      材料二:“将我拖走殴打的不是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人。不是,而是鞋匠、邻居、送牛奶的人。然后他们得到一身制服、一根腰带和一顶帽子,然后他们就成了统治人种。”

      ——吉卜赛人斯托埃卡(1943年被送往奥斯威辛)

      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些恐惧、短视、偏见、盲目、冷漠?这些是什么?这些就是人们心中的法西斯,当它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煽动了,被放大了,它就会吞噬了人们的良知,它让我们看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变得麻木,变得坦然,变得彻底疯狂了!原来我们自己也会变得如此可怕!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记住对德国人的仇恨,德国人也是不幸的,海明威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法西斯当然不懂,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很多很多!

      在这样的叙述中,学生的情感升华了,学生会感受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一件极其伟大的事情,也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所在。

标签:;  ;  

关于教学中“历史真理”问题的几点思考_历史真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