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统筹协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1-0041-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发展观,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难题。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并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目前,城乡差距问题已成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其一,必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应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二,必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1)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2)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4)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应主要用于农村。(5)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其三,必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当前应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其四,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同时,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二、统筹区域发展,解决好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期,作为实现东西互动、带动中部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轮子”,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这不仅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而且从近年外资大量流入、世界制造业转移加快来看,也是中国重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居于先进甚至领先地位。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对于西部开发,现阶段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的,一旦国债淡出,如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解决西部大开发可持续性问题的提出恰逢时机。今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将会继续执行,政策的具体化程度也会有所提高。对于中部发展,今后将通过农业改革、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来继续发挥其优势,加快中部发展步伐。对于东部,要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福泉厦等六大城市群的整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使其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六大经济带和火车头,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努力率先实现现代化。解决区域发展的差异,还必须加强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这样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但从近期来看,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就有一个优先分配到哪一方面的问题。迄今为止公共资源的分配以经济建设为重,结果带来了GDP的高增长和大量社会问题的同时出现。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同时,发展应该包括合理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内,这是无疑义的。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减少失业率,提高全民族的教育和医疗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延长预期寿命,实现分配公平等。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发展能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这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各级政府把消灭贫困、充分就业、医疗卫生、公共设施、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全社会关心的事情放到重要地位,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公共服务。政府职能从经济目标优先向社会目标优先的转变,日益成为时代的课题。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我国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并造成不断积累的环境污染。因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或循环经济,是既能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又能同时建设生态中国、生态省、生态市县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去。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型工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业——绿色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利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生态工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系统论述并提倡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它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的,以资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它要求综合地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一切有利于工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做到对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包括各类工业废弃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利用,提高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等生态工业体系的能量转换效率、物质循环效率及价值增值效率。如果对各类生态工业体系再进行信息化改造,就能进一步提高这三类效率,同时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要在21世纪走出一条信息化和生态化紧密结合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这两个层次的生态工业体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态企业是指在一个工矿企业的范围内按照城市或区域的生态工业规划要求来设计、建设并经营管理的少投入、少耗费资源、少污染而又多产出的现代化工业生态经济有机体。生态企业的工艺称为“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工艺”或“无废料工艺”。生态企业是一个国家整个生态工业体系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由于生态企业是按“生态工艺”和“清洁生产”的要求运转和经营的,所以它能集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并变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通过技术创新和对生产流程的信息化调控,改进工艺,抓好燃料、原材料和水的节约,提高短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工业产品由长、大、重、厚的粗放产品变为短、小、轻、薄的精细名牌产品,消灭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控制“三废”污染物排放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中产出的废料和余能尽量变废为宝,进行多层次回收利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这类企业向周围环境排污的数量,很多企业能在建设生态企业的过程中实现废弃物在厂区内的闭路循环和废料的全部再资源化;而当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符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和价值逐级增值的规律时,就能较好地实现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利用,尽量减少万元产值或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和排污数量,降低成本,减轻污染,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或循环经济,这需要有利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的科学设计和标准设计,有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的新工艺设计,并具有推广这些标准设计和新工艺的运行机制。这些只有在推广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设计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解决。因此,要提倡和鼓励国内更多的企业通过ISO9000和ISO14000两个系列的同时认证,使更多的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来实现其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同国际新兴工业化接轨的道路。同时,还要建立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控制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当前,要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要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在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不能只强调引进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还要强调在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中加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产品。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一大批企业(如海尔、长虹、中石油、中石化等集团)迅速发展为大型跨国公司。

要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前,与货币信贷息息相关的问题之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2003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远超出同期91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与40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之和。这里面有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但缺口如此之大,肯定包含了一部分出于套利目的的资金流动。因此,要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即建立健全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又在国内经济发展中注意防止某些领域的经济过热和泡沫的发展,不给国外游资以可乘之机。最近,我国政府降低了明年的出口退税率,将从2004年1月1日起把出口退税率由目前平均的15.5%降低至平均12%左右。另外,出口退税也将由中央政府单独负担改为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承担。据估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导致出口商的利润下降8—10%,这将影响一些出口退税率降低较大的行业的出口增长。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003年8月底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由6%上升到7%,希望避免信贷增长过快制造投资泡沫,引起经济上的过热;并对各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建设和消费方面的贷款政策加以收紧;等等。这些举措,都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明智之举。

标签:;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