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论文_刘念

探究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论文_刘念

(贵州科技馆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摘要:数字科技馆未来会变为数字化科普资源的聚集与散播的枢纽位置,拥有全国科普产品研发、创造供给资源支撑的作用,还有面对大众进行网上科普宣传教育的功能。这些年中,国内数字科技馆的发展速度较快,产生了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多方共建全面共享的全国性数字化科普资源平台。文章阐述了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和特征,主要研究了国内数字科技馆的存在形势和不足,在这个前提下,探究了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创新的意义,并道明了创新模式的方式。

关键词: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创新

一、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和特征

数字科技馆的含义为将数字化的模式从整体的角度管理显示科技馆的全部资源。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科技馆在我国逐渐开始崛起,同时发展十分迅速。数字科技馆发展和应用,牵涉到了许多的领域,如信息、数字、艺术等,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伴随科技的创新,数字科技馆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发展初期,也就是传统网站模式时期,它的模式为静态图像、文字等,应用者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资源与信息的传播仅仅为单向的,这表现出了这个时期的局限性。第二个时期为动态三维场景,也就是虚拟场景。数字科技馆的出现超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通过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来把科学知识解释的更为透彻与清晰,同时还使其被赋予了一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变成了一类与其它知识载体存在较大差异的高效型科普传播教育媒介,此外最后还把各类知识点通过数字化的模式表现出来。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科技馆借助数字化科技,制作了一个系统性的确保科技的可靠、客观等科普数字化的管理机制,以较快的效率传播科技馆的信息,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目标,使其被赋予了科普公益性、公平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信息传递网络化。它是将互联网当作媒介,借助由宽带网构成的因特网与万维网,相互连接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的网式结构,实现了所有站点与整个网络的互动以及各个站点之间的互动。

最后,信息管理分布化。借助分布式管理模式,将信息对象储存于各个服务器上,来完成灵活管理的任务。

二、国内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形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掀起了信息数字化的热潮,国内数字科技馆应运而生。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科普资源具备跨地域性的特征,所以数字化科普资源的构建共享行为大部分发生于全国范畴中。当今,国内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科技馆包含专题类与综合类数字科技馆两类。前者主要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昆明理工大学矿物数字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数字博物馆、北京大学地质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四川大学人文数字博物馆、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数字博物馆、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南开大学古代社会生活数字博物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数字博物馆。与此同时,国内科学院的所有研究所构建的网站也被划归于此,比方中山植物园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者有安徽省科协数字科技馆、北京市海淀区数字科技馆、浙江省现代科普宣传研究中心的数字(虚拟)科技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

三、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创新的方式

1. 升级建馆思想,强化资源集成作用

创新为科技馆构建阶段内的最突出的环节,创新方面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属性与特点的差异。数字科技馆为国内科技领域、科普领域在网络科普方面的整体合作,它集中了我国各个名校、科研所以及专业机构的能力,组成了组织系统与内容资源集成的优点。它把科学、教育内容和信息技术、数字艺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不易懂得的知识解释清晰,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把洋溢情感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不但表现出了科学的美,还让大众走进了验证科学的环节中。

2. 创新表现方式,提升知名度

针对发达国家而言,数字科技馆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它的表现方式大部分为文字与突破,而其它模式依旧较少,特别是开放性与交互性中依旧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让大众对其产生兴趣,也就难以发挥预期的功能与效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以上因素皆会成为数字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同时当今国内数字科技馆在模式创新方面依旧具有很大的潜力。仅有借助先进的科技来升级表现方式、拓展网络科普的规模,强化其效力、提升社会地位,才可以促使它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强化虚实结合,促使内容资源的持续升级

科技馆能够表现出国家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实际中的科技馆相似,数字科技馆的内容比较繁多,而且具备较大的更新速度,这皆会对数字科技馆的吸引力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构建阶段内,不仅仅要建立健全的服务内容,实现展览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使大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当对其内容展开仔细的审核,使其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于展览内容构建领域,数字科技馆不仅仅要借助实际中科技馆的内容数字化的形式,而且应当持续优化科普影视的内容,提高引入科普影片的速度。此外,应当强化数字科技馆临展形式的创新,持续优化临展内容,提升科普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黎辉.数字科技馆建设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254.

[2]高波.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

[3]梁兆正.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J].科普研究,2010(1):53-56.

作者简介:

刘念(1981-11),女,汉族,籍贯:贵州息烽,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科普教育

论文作者:刘念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探究国内数字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论文_刘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