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昶[1]2002年在《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目前,股份制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公司组织形式。但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中,股份制的具体操作中还有待规范和完善。当前,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统一认识,大胆推进。本文以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基础上实施多种改制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制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股份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运用到具体企业的改造,其操作方法可以根据企业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改制中的独特作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叁万多字。第一部分是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国有企业,建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四川省邮电建设工程局,是隶属四川电信实业公司的国有独资公司。多年来,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为我国邮电建设事业提供了大量工程产品和服务,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企业固有的体制弊端逐渐暴露,生产经营面临着新的开拓。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根据中央“抓大放小”的有关政策,利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实施以股份制改革为基础,多种改制方式综合配套的企业体制改革。第二部分是对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改制过程中的回顾,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改制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企业改制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改制的基本构想:根据国家“抓大放小”的改革精神,甩掉“大型国企”包袱,比照公司制企业组织的特征和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以股份制改革为基础,从明晰产权入手,进行资产重组,同时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既根据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多种改革方式的组合配套改革。将<WP=3>企业由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民主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叁部分作者谈了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改制的体会。作者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合理利用政策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与作用是国有企业改革获得成功的保证;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企业改制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领导是关键。第四部分现在结合本文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改制案例分析,分别对成都市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化改造(包括股份合作制改造)进行综合分析。首先介绍说明成都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情况。第二,通过对成都市股份制企业运营绩效的观察,分析了改制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第叁,全方位地讨论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成效,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作用。第四,讨论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动向与启示。第五,分析了国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的处置和劳动人事问题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了成都国有企业改革对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改制的启示。本文认为,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合理利用政策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前提;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国企改革获得成功的保证;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企业改制的基础;国企改革,领导是关键;求是创新是改革取得成效的指导思想;国企改制必须真正实现出资人到位、多元投资主体到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到位等“五到位”;企业改革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
尹章池[2]2005年在《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是出版制度创新与变迁的过程,也是体制转型的过程。出版体制转型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分析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规则分析和规则变革、后发优势理论的落后制度后发优势分析等等,为出版体制转型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方法和途径。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切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对出版企业而言亦如此。但是,出版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于其产品所含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即出版物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商品,因此,出版企业的改革又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改革,要分析其内容产业的制度特点,即内容制度。故而出版企业改革较其他国有企业复杂,要应用复杂性思维方法综合分析出版改革的制度及其变迁问题,从而找准出版改革的动因、基点和模式。 关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自出版改革以来,一直是出版学的重要课题。但此前主要是开展了一些零碎的、工作经验式的、或某一局部方面问题的探究,缺乏整体和系统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缺乏运用新兴学科理论方法对出版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分析的研究。这样使出版体制改革缺乏制度基础、理论体系和逻辑主线,这些对于中国出版体制改革极为不利。因此,以制度分析法对中国出版体制改革进行整体研究就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解放出版生产力,或者说发展出版产业和出版经济是出版体制改革的目的。因此,本文实质上是围绕着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这条主线而展开的。从出版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到基点分析,从出版体制的产权制度分析到内容制度分析,从体制改革的成就分析到改革的原则分析,从产权改革模式到内容改革模式,从市场规则到政府制度等,都是在以发展出版产业为主线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体制改革的。出版体制转型表明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本构架或改革模式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调整内容体系的柔性结构,总的态势是由适应计划经济的出版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版体制转变。 全文共分8个部分。 1、引论部分。概述了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发现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
黄兴孪[3]2009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丰富多元的制度背景,更为全面地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绩效。通过回顾我国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论文分别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进行梳理,即我国国有控股上司公司存在“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的双重治理特征,而民营上市公司集中体现了“大股东控制”的基本特征。基于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分别就“政府干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同时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差异提出了研究假设。论文最后以1999-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613个大额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和“财务指标(ROE)”两种方法,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并购之前年度的财务业绩与并购绩效显着负相关,这一证据支持了“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假设。此外,在短期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民营上市公司,中央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但从长期来看,并购未能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通过对收购公司并购事件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本文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存在明显的提前反应现象,同时,收购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并购交易规模显着正相关。此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收购有更为积极的反应,这些证据综合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并购重组事件的炒作行为。
王耀廷[4]2008年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资产重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重组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资产重组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并通过撷取国内外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实践方面比较有影响有特色的重组模式为样本,力图寻找适合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的一般规律,更好的为政府和企业研究者、实践者运用资产重组提供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采用实地调研的手段,对山西华铜铜业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历程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期通过对其资产重组过程战略选择进行再次回顾性的全面分析与论证,对其资产重组效果进行评价,希望通过实例,对自己的理论研究做一定的现实补充并且能为国有企业管理的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旭晨[5]2009年在《公用企业的治理与运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公用事业自然垄断性的考虑,西方国家曾对公用事业普遍实行公有公营。随着自然垄断产业边界变化和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国家掀起了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造,通过企业化、公司化的形式,放松政府规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现政企分开。这些改革措施在降低公用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公用企业民营化改革趋势影响到了中国。中国公用企业改革是伴随着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而推进的,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既表现为公用企业严重滞后于一般竞争性企业市场化改革,也表现为公用事业内部各行业改革不平衡。中国公用事业企业化改革后,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标志,掀起了新一轮制度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市场开放度逐步提高,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解决目前面临的体制困挠和制度危机的矛盾和问题,提升公用企业内部经营效率势在必行。本文从公用企业治理和运营视角,立足公用企业的“企业”经济特质,借助自然垄断、政府规制和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等理论(第一章),在全面总结中国经济转型前后公用企业的发展轨迹(第二章),着重研究解决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四个问题:一是产权结构单一。要建立与公用企业有效竞争相适应的多元产权结构,剥离竞争性垄断业务,建立国有单一产权结构调节机制,实现政府控制与市场化改造的相结合(第叁章)。二是治理机制固化。基于公用企业的社会性之特质,引入公用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实现共同治理下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均衡(第四章)。叁是内部动力不足。公用企业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方式,缺少降低成本的激励,与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不协调,因此,选择高强度的激励性定价机制应用到公用事业不同领域,增强企业内部经营效率的驱动力(第五章)。四是融资模式老化问题。推行ABS资产证券化,将公用事业资产中一部分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使之资产证券化,然后筹得资金,这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并分析了公用企业实施ABS模式的优势和环境(第六章)。在本文最后一章(第七章),对上海公交企业运营模式改革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侯水平[6]2003年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为西部发展同时提供了两大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我国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西部大开发。但是,任何机遇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预期的效果。机遇只是一种可能,要转化为现实,需要人们在充分认识它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本文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等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与评析,对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以及如何深入研究和具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实施西部开发叁年来积累的重要经验和涉及到的若干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初步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主要特征是:(1)国际统一市场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交织融合。(2)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3)高新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与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驱动力。(4)跨国公司急剧扩张,为其提供了载体。(5)是由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6)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基本形成。(7)是动态发展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推动着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贫困、扩大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并加重环境负担。 发展中国家应认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与不可回避性,勇敢地面对;要看到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刺激经济效率,提供新的增长契机,也可能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认真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对策。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综合实力,也是我国进入世界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改善经贸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为进出口贸易带来机遇;直接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等。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给我国的一些产业造成冲击;在其进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待遇;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保障能力;对本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构成潜在的威胁;可能使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加剧两极分化等。参与经济全球化也给西部带来了一些特殊机遇,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境更加宽松。但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着一些与参与经济全球化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面临更多的和一些特殊的困难与挑战。 Wll)由于对国际经贸拥有广泛的管辖范围而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导向作用。加人WDO与西部大开发这两大历史性事件同时发生,不会仅仅是时间上的偶然巧合,其实施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也绝对不会是平行线,一定具有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更会相互影响。党的16届3中全会决定阐明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从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上指明了这一内在联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邓小平分两步走战略设想的实践,也是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以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做出的战略决策。加人Wm既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利用两种资源,着眼两个市场,以大开放促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由于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这就使西部大开发与我国历代所进行的西部开发不同,也与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有很大区别。加人W飞D与实施西部大开发,从国际国内全方位地定位了西部经济社会在新世纪发展的大环境,并由此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实施西部大开发如果不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其大趋势不一致,有关政策措施将难以顺利推行。反之,则可顺势而为。因此,需要以新的观念、从新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增进其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相互冲突和摩擦。 回顾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实践,积累了“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有力推进;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备的区域开发政策法规;优先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采取多种优惠扶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以及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经验,但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需要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认真分析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充分认识与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异同,选择适当的西部开发模式。 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中存在对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性,其实质是发展机会 一2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经济利益的非均衡性并具有加剧“两极分化”的内在推动力,它反映了国际经贸规则的统一性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种非均衡性在区位关系中得到体现。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所处的区位具有从属、相对独立和非冲突的特点。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经济全球化制度安排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还是学术上的空白,在这方面的努力,将引导建立一门新的交叉性的经济学分支—“法律区域经济学”。揭示该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全面正确评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正确的应对战略。西部地区需要清醒地认识其所
参考文献:
[1]. 四川通信建设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案例分析[D]. 黄昶.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D]. 尹章池. 武汉大学. 2005
[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 黄兴孪. 厦门大学. 2009
[4].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研究[D]. 王耀廷. 山西大学. 2008
[5]. 公用企业的治理与运营[D]. 李旭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6].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开发[D]. 侯水平. 四川大学. 200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股份制改造论文; 股份制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通信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