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反馈机制的构建_反馈控制论文

论思想政治工作反馈机制的构建_反馈控制论文

论反馈机制在思政工作中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馈论文,机制论文,思政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反馈及建构反馈机制的意义

(一)反馈及反馈机制

反馈本来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又称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1〕。 按照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的解释:“反馈即将系统以往的操作结果再送入系统中去”〔2 〕其特点在于“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3〕。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所谓反馈就是指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控整个系统活动的过程,又称反馈控制。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是由包括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在内的诸多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其中反馈机制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所谓反馈机制就是指以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活动的作用方式,又称反馈控制系统。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相对开放而又独立的大系统,也是由包括施控系统(教育者)和受控系统(受教育者)在内的若干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复合体,要保证这一系统运行的有效性,离开反馈,离开反馈机制这一子系统显然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控制系统而言,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干扰信息的作用,总会使受控系统的输出状态偏离预定状态。只有借助反馈控制,将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现实状况与预定状态之间的偏差信息及时输送给施控与受控系统,借以调整和改变施控与受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方能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系统预定目标的达成。传统思政工作虽然也十分重视用受控系统(受教育者)的输出信息(思想行为转变)来对思政工作作出一定的绩效总结与评价,但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展的过程与阶段。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建构一种作为思政工作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融于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全过程之中的反馈机制。

(二)建构反馈机制的意义

正如前苏联著名学者奥马罗夫所说:“在社会系统中,反馈的利用是十分广泛的。全面研究和完善这种联系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反馈的这种特殊作用是由这样一种情况决定的:它为组织调节(校正)管理对象活动的过程提供了一些最合理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只有在系统的调节器具有反馈联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实际上对复杂的对象进行管理”〔4〕。这里,奥马罗夫突出了反馈机制、 反馈系统在对复杂对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思政工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复杂性不仅取决于系统中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复杂性,而且取决于系统运行过程的动态性和干扰因素的多样性。因此,在思政工作中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反馈机制,是思政工作自身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思政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当前的思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目标决策的科学性。思政工作是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思政目标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否直接制约着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效果,制约着思政工作目的的达成度。因此,正确的、科学的目标决策是思政工作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而要作出科学的思政目标决策,关键在于获取丰富的信息和多种可供选择的预案。通过建立系统而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可为思政目标决策提供大量真实而又可信的直接信息,为正确的决策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反馈机制,多渠道地提供各种可能的预备方案(预案),供决策者参考;此外,借助反馈机制,还可以在目标决策及方案付诸实施前,就通过分析论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正确性与否的检验,以便及时采取修改或调整措施。

第二,有助于保证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传统思政工作由于仅以受控对象(受教育者)的终端输出信息(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表现)作为绩效评价的唯一依据,以致思政工作经常带有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的表现,思政工作者也只在扮演着“消防员”或“灭火队”的角色,这不仅违背了人的思想行为渐进演变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思政工作这一动态系统自身运行的要求。建立思政工作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就可以不断调节系统运行各环境中输入信息对输出信息的影响,尽可能地使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得以控制,并趋于稳定,从而使得受控系统——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演变过程被置于一个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减少思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第三,有助于实现思政工作系统的最优化。借助反馈机制,一方面可以在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消除预想目标与实际达到结果之间的差异,提高计划、方案、措施、指标等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也可借以控制所给定的环境、条件对系统地运行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变革,把问题和矛盾解决于萌芽之中。借此,思政工作系统便可按照预定的可控制的程序运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最优化。

二、思政工作中反馈机制之建构模式

作为一个子系统,思政工作系统的反馈机制也是由一系列有机要素构成的,它融贯于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按系统运行的基本流程将这些有机要素归纳为几个类型,这便是思政工作中反馈机制建构的具体内容。

(一)前置反馈。它是指在控制系统中,当施控系统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但尚未产生输出信息之前,施控系统即提前发出控制信息来纠正即将发生的偏差,而不是产生了偏差之后再通过反馈信息来纠正,有时又称“思维内反馈”,它可对系统运行结果作前瞻性的控制作用。

思政工作系统中的前置反馈,是指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开始之前,教育者便按照预定的目的或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预先发出控制信息,来调整和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趋向,而不是坐等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出现远离思政目标的偏差之后再去做纠正。具体做法是,思政工作者在某项工作或受教育者的某种思想、行为开始之前,即根据思政工作目的要求和科学预测的结果采取思想动员、专题教育、典型示范、试点引路、提前“打预防针”、“下毛毛雨”等针对性和预见性都比较强的措施来引导、控制工作方向,引导、控制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获取未雨绸缪的效果。例如,在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在工作之前,先对校园文化的现状作广泛而细致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所持的态度,分析以前同类型活动存在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然后,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宗旨,确定重点及首要内容,以思想动员、主题宣传为抓手,预设性开展系列示范教育。这样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程反馈。它是指在施控系统发出决策控制信息(方案、计划、方法、内容、措施)作用于受控系统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的影响,常使决策信息出现自身不周密或与客观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及时地把原决策信息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情况输送给决策者,从而对决策信息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有时又称决策执行反馈。任何一个系统,其实际运行的过程,都是决策的执行实施过程。系统的施控者(即决策者)总是把希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定为目标,之后根据目标制定方案,编拟计划,选择方式、方法与内容、择取途径与措施,然后将其付诸实施。但由于系统中的环境变量常常带有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系统运行会因环境变量的影响而出现偏离目标运动的不稳定状态。为了及时调控系统运行的方向,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就需要借助中程反馈把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决策者,以便及时加以修正和调整。

在思政工作系统运行中,构建中程反馈机制,就是要把环境信息的来源、特点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方案计划、方法、内容、途径、措施等决策信息的执行情况,借助多级反馈通道及时地反馈给决策者。具体地说,就是在系统运行中。在目标决策的执行阶段,建立“多向反馈”、“网络反馈”、“层级反馈”等多级性的中程反馈机制,形成一个执行系统的反馈环路,及时反馈原决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偏差信息,以便由决策者不断地加以修正与调整。“多向反馈”是指系统目标决策执行阶段各子系统各要素都应有一条通向决策者的直接反馈通道。在思政工作中就是要求方案计划的实施者,方法、内容、途径、措施的选择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环境信息的被作用者都应主动寻求建立与决策者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以便与决策者保持密切联系,从而使目标决策者能及时地从不同方向和维度了解工作系统运行的状态。“网络反馈”是指系统目标执行阶段的各要素、各子系统彼此之间要建立起固定的反馈联系,以便保持彼此间的协调与适应,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在思政工作中,就是要求思政工作的参与者(教育者子系统,受教育者子系统,环境中人的子系统)都应有必要的反馈联络,包括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如教育者成员间)也要形成内部小反馈环,从而使得目标执行阶段的信息能借助网络化的反馈通道,全方面地得以输到决策者。“层级反馈”是指按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有步骤、分层级地建立反馈通道。系统运行的全过程通常有三个基本程序,即确定目标,选择方案,执行方案。每个基本程序中又包含许多小的程序和环节,要保证系统运行信息的准确、及时、有力的反馈,不仅要在每个基本程序和决策者之间形成大的一级反馈环路,还应该建立起各基本程序之间的二级反馈环路,在各小的程序之间建立三级反馈环路,在各小的程度内部建立起四级、五级反馈环节。层级反馈环路的建立虽然与“多向反馈”、“网络反馈”有交叉重叠之处,但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各级反馈环路之作用和地位的差异,从而使决策者清晰地认识到各层级反馈环路的特殊意义,以便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如在高校思政工作系统中,不仅要形成学指委与校党委,各院系总支书记与校党委之间的一级反馈环;还要形成团委、学生处与学指委,各总支与学指委,与学生工作有关的教务处、总务处、保卫部门与学指委之间的二级反馈环;此外,还要有各分团委、学生会与团委、学生处,各党支部与党总支等的三级反馈,以及学生会与分团委之间,思政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四级、五级反馈。如此,通过层级反馈不仅有助于明确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子系统)的职责、职能,而且有助于各部门、各子系统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从而使系统在有机协调的基础上保持正常而高效的运行。

(三)后继反馈。后继反馈又称终点反馈,有时简称“后馈”,是指系统运行过程(控制过程)结束时,将其结果反输回来。后继反馈所传递的是最后的反馈信息。人们之所以要对系统运行施以有效的控制,目的在于通过控制,系统运行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就需要在系统控制过程结束后,及时地对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客观地全面的分析和考评,通过分析考评我们就可以获得有关系统运行结果的信息。由于后继反馈是在控制过程结束时进行的,其反馈信息一般不再对本控制过程发生影响,因而,常被人所忽视。事实上,后继反馈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虽然不再对本事物发生作用,但可以对随后发生的其他事物发生作用,此事物的“后继反馈”,往往会成为随后而发生的事物的“前置反馈”。

思政工作系统中的后继反馈是指在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结束后,要以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变化为基础,通过对系统运行结果加以分析考评,使受教育者受到鼓舞、震动和教育。我们这里所建构的后继反馈,虽然与传统思政工作的评估总结有相似甚至重叠之处,但却有着与以往相异之特色。一方面,我们视后继反馈为反馈机制这一子系统的有机构成,目的在于强调反馈系统的整体作用;另一方面,后继反馈更加突出信息反馈对未来或下一步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指导、调控作用。事实上,正是由于思政工作自身较浓的人本特色,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后继反馈在思政工作中显得更为重要,这一方面因为某一事物、某一过程的结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一个转折,后继反馈只相当于人生里的中程性反馈,它所提供的信息依然对人的思想、行为变化产生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变化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它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并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主观内因的作用。借助于后继反馈信息,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结束后得到及时的教育强化,使其受到教育和鼓舞,而且可以充分启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使其能不断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自觉主动地认识和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之符合思政工作之目的的要求。例如,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如果单纯设计一些挫折情境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一些简单的考评就交给学生一个关于其应挫折能力和水平高低的结果,这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后继反馈原理,对活动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评价,对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引导,以帮助受教育者看到成绩,认清差距,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唯其如此,方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受到教育,并向与思政工作目标相一致的方向发展自己。

(四)退出反馈。退出反馈又称“退馈”,指退出本控制系统之外,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总缆系统的全貌,然后将这种经过总体统摄的信息反馈到控制系统之中。如维纳所说,世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系统以普遍联系的法则在不断运动。当人们参与某一控制系统中时,由于视野和思维常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对事物(该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不清,而旁观者由于不受这种限制,就看得比较清楚。这表明:为了对系统的运动作出全面有效的控制,我们有时必须从系统中抽身出来,退到系统之外来把握系统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等信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退出反馈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政工作系统中的退出反馈是指思政工作系统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退出个人的小圈子,退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之外,从他人或全局的角度来考察,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由于人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固着性倾向,加之思想问题本身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常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做得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的局面,使思政工作者常常是八小时上班、二十四小时待班、工作忙不完、效果看不见,受教育者也常常表现出思想疙瘩越解越多的状况。这就需要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借助于退出反馈机制,及时地从当前事物或思维中退出来,站在旁观者或全局角度来审视所面对的事物或思想问题,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新的突破口。

相对于前置反馈、中程反馈、后继反馈而言,作为反馈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退出反馈贯穿于系统运行的各环节。换句话说,退出反馈并非系统流程中一个阶段性的反馈,它存在于系统流程的各个阶段之中,即使在前置反馈、中程反馈、后继反馈中,也常需退出反馈的介入与参与。总之,这四类反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思政工作系统中完整有机的反馈子系统,从而确保了思政工作系统有序而高效的运行。

反馈机制的建构融于一切思政工作系统运行中,不受具体工作性质与内容的影响,它是思政工作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而且,为保证其有效运行,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反馈机制操作者的条件。

首先,转变观念,增强信息意识。现代社会已进入全球性的信息时代,传统的经验方法已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断调整思维角度,转变工作思路,充分重视信息的功能与作用,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发挥。

其次,具有较高的接收、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反馈机制的作用在于提供各种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否妥善运用反馈机制,取决于操作者能否及时、准确地接收、处理和利用信息。这就要求思政工作中反馈机制的操作者要不断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思政工作理论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与应变水平,特别是要切实提高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利用能力。

第三,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由于反馈机制是融于思政工作的全流程中,因此各反馈环路的操作者应与其他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保证各反馈环路的有机统一,要求操作者不仅要具备接收、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以便与其他操作者达成一致性的共识,从而保证信息反馈的连续性和畅通性,保证反馈机制的系统有序运行。

(二)反馈机制自身的条件

第一,要建立以反馈为职能的专门机构或系统,如咨询中心、参谋部或调研部。反馈机制的建构只是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源,使系统运行中的各种信息均能得到及时的收集与传输,但反馈机制所传输的信息往往是系统运行中的具体信息,这类信息通常量大而杂,具有微观性,要使这些信息真正成为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必须配有以反馈为职能的多级性的专职信息集散与分析处理中心(系统),以保证反馈机制真正发挥效用。

第二,要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反馈机制本身是一个有机子系统,其各要素的职能作用也有所差别,要保证反馈机制的有效运作,必须对各要素、各环节的反馈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划分,使各要素均能实现高效的运作,从而为反馈系统的整体运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第三,要有严格的运作规范。各反馈环节如何操作,不能仅靠主观上的想当然,而应制定明确、具体而严格的运作规范,否则只会使反馈机制的运作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反馈机制的环境条件

第一,要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反馈机制融贯于思政工作系统的全流程中,涉及系统中各相关的人和事,单靠某些人或某部门的重视是无法保证反馈机制作用的真正发挥的。为此,必须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出一种人人重反馈、个个抓信息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所有的系统参与者都能真正认识到信息及信息反馈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充当信息收集与反馈的承担者,以扩大信息面,提高信息集散能力。

第二,要形成畅所欲言的民主风气。良好的民主风气有助于系统参与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与建议,这本身就是一种反馈信息,而且良好的气氛还有助于人们及时收集、反映身边的信息,这都有助于反馈机制的运行。

第三,要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有助于调动思政工作系统中人们参与反馈的积极性,有助于促使个体主动地与系统目标相趋近,并按系统目标的要求,不断地接收反馈信息,不断地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按与思政目标相一致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可以说,激励机制是思政工作系统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助动器。

注释:

〔1〕参见王德胜等编:《当代交叉学科实用大全》第321页;华夏出版社1992年3月

〔2〕〔3〕参见《维纳著作选》第18、4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4〕A·M·奥马罗夫:《社会管理》第 98 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工作反馈机制的构建_反馈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