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庆壕古城即东汉度辽将军府驻地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汉论文,驻地论文,古城论文,将军论文,黑庆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6-02-003 东汉永平八年(65),鉴于南匈奴个别贵族成员欲与北匈奴“交通”、叛逃塞外的情势,汉明帝接受郑众的建议,在五原郡曼柏县建立度辽将军府及军事基地——度辽营[1](P2949)。该军事机构在东汉北疆防务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东汉时期度辽将军府的具体驻地,学界专题研究较少。自唐代以来,大约有七种说法,即唐胜州银城县说[1](P110)、唐胜州城西说[2](P2916)、清乌拉特旗说[3](P352)[4](P1294)[5](P233)、清准格尔旗南部说[6](P644)、清准格尔旗西北说[7](P388)、清达拉特旗南部说[8](P234)和清达拉特旗马场壕附近的城圪梁古城说[9](P200),分歧很大。此问题是军事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探究东汉北疆的边防设施体系及民族分布等问题至关重要,然迄今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笔者从军事考古学视角观察,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田野考古调查、历史文献、文物资料和野外考察等资料,认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黑庆壕村西的黑庆壕(又称哈勒正壕)古城,即东汉度辽将军府驻地“曼柏县城”。 一、从文献记载与黑庆壕古城位置观察 据《后汉书》载,永平八年“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1](P110)。“曼柏”是指曼柏县城,还是曼柏县境,不得而知。有一条记载值得注意: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南匈奴单于安国欲诛师子,师子“乃悉将庐落入曼柏城。安国追到城下,门闭不得入。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1](P2955)。师子带其部众逃入曼柏县城避祸,显然得到此区域最高军事长官——行度辽将军朱徽的允许。朱徽又出面劝和,可知其驻地在曼柏城内。据此可断定,度辽将军府在曼柏县城。 根据《后汉书》关于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南匈奴单于庭的记载,以及《水经注》对汉代五原郡属县空间分布的描述,可推知曼柏县城的空间位置。 (一)曼柏县城在南匈奴单于庭驻地北方、黄河之南 东汉在曼柏县城设立度辽将军府的初衷是隔绝南、北匈奴“交通”,阻断南匈奴贵族极少数人员北逃之路。此举措最初源于建武二十七年(51)大司马耿国的建议。《后汉书》载,耿国“上言宜置度辽将军、左右校尉,屯五原以防逃亡”[1](P716)。但直到永平八年(65),度辽将军府才正式建立。《后汉书》:“(永平)八年,遣越骑司马郑众北使报命,而南部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怀嫌怨欲叛,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虏交通。由是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副校尉来苗、左校尉阎章、右校尉张国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又遣骑都尉秦彭将兵屯美稷。其年秋,北虏果遣二千骑候望朔方,作马革船,欲度(河)迎南部叛者。”[1](P2949)据此推知,曼柏县城在南匈奴单于庭北、五原郡黄河南。而《水经注》没有记载黄河流经曼柏县附近,可见曼柏县城北距黄河较远。 那么,南匈奴单于庭在今何处呢?据《后汉书》载,建武二十六年冬,“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1](P2945)。鉴于朝廷下诏与实际迁徙的时间差,可以推知,至建武二十七年(51),南匈奴单于庭才迁入西河郡美稷县。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10](P82)可知美稷县域包括湳水上游(今准格尔旗的纳林川)流域,即今准格尔旗西南部。美稷县城,即今准格尔旗暖水镇榆树壕村的榆树壕古城。 美稷县城是东汉朝廷指定的南匈奴单于庭正式驻地,但南匈奴单于庭也存在流动性。如建武三十一年(55),南匈奴单于去世,“中郎将段郴将兵赴吊,祭以酒米,分兵卫护之”[1](P2948)。永元六年(94),“(朱)徽、(杜)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大惊,弃帐而去,因举兵及将新降者欲诛师子”[1](P2955)。安国死后,师子立为南单于。此后,“南单于及中郎将杜崇屯牧师城”[1](P2956)。由此可知,南匈奴单于庭并未固定地驻在美稷城,日常也移驻于美稷县城(今准格尔旗暖水镇榆树壕古城)西经牧师城(今东胜区罕台镇城梁古城)至虎泽(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阿日善音淖尔)的区域。这一带为东胜梁高地,汉代植被茂密,水草丰美,适于匈奴部众游牧。而且,此区域已发现匈奴墓葬,表明南匈奴确实曾在此地长期活动[11](P86)。因此,曼柏县城当在美稷县城北方,更可能是正北偏西区域。 (二)曼柏县城在五原郡河阴县城东南、云中郡沙南县城西南 据《水经注》[10](P76-78)记载可知,汉代黄河自马阴山(今乌拉山)西麓南流而东转后,黄河南岸为朔方郡朔方县和渠搜县。渠搜县以东为五原郡河阴县(今达拉特旗昭君坟镇二狗湾村古城)。黄河过五原郡后,流入云中郡,在黄河弯道内侧为云中郡沙南县(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这表明曼柏县城必定在河阴县城东南、沙南县城西南。 由上所述,度辽将军府驻地“曼柏县城”在五原郡河阴县城东南、云中郡沙南县城西南、西河郡美稷县城北方,且北距黄河较远的区域,黑庆壕古城恰在此区域内。 二、从军事地理形势审视 东汉建立度辽将军府的动机决定着该将军府坐落于控扼交通咽喉、占据地利的军事要地。 (一)交通路线因素 南匈奴单于庭设在美稷县城。南匈奴少数贵族成员若与北匈奴“交通”、叛逃出塞,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是沿今东胜梁高地西行,经大城县(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西北行经朔方郡临戎县(今磴口县河拐子古城),在此渡黄河西北行,过朔方郡窳浑县(今磴口县土城子古城),由鸡鹿塞(今狼山哈隆格乃山口)穿过阴山山脉。东汉永元六年(94)至七年(95),伪单于逢侯叛逃漠北即走此途[12](P155-164)。其二是由美稷县向北,过东胜梁,循河川北渡黄河,再从五原郡稒阳县境北行,出五原塞。 南匈奴叛众若想尽快出塞,走北线最为近便。因为西线路程约四百公里,且要途经扼守交通干线的大城、朔方郡治临戎县城,渡黄河后尚有三封、鸡鹿塞的阻截。而北线只有百余公里路程,且沿途河谷较宽广,水草茂盛,其中下游地势平坦开阔,适宜游牧部落行走。再者,从北匈奴多次进犯方向看,其主要活动在五原郡之北,叛逃者走北线便于北匈奴接应。那么南匈奴叛众具体走哪条路线呢? 在上文所述曼柏县城所在区域,有五条源出东胜梁而北流注入黄河的河川。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柳沟、罕台川、哈什拉川、东柳沟和呼斯太河。其中,哈什拉川河谷最宽阔,恰处在南匈奴单于庭—美稷县正北方,循哈什拉川过黄河即可沿着“稒阳道”出塞。由于东汉省并郡县,此途汉朝据点少,阻力较小,南匈奴叛众北逃当走此线。正因如此,东汉政府若想在军事布局上控扼地利,阻断南、北匈奴“交通”,应设置度辽将军府于今哈什拉川沿岸。论黑景沟古城&东汉辽代将军的官邸_汉朝论文
论黑景沟古城&东汉辽代将军的官邸_汉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