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营造、城市布局调整优化
城市处于不断转变的状态,一些城市之所以壮大,在于其经济高速发展引来的人口迁入、出生率增加;其他一些城市人口减少,是因为出生率下降、经济萎缩或者重点工业亏损。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旧城扩张、乡镇人口就地城镇化,使得城乡壁垒逐渐松动。过去的40年,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推进时期,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二元主体模式,城市大规模向郊区扩张,到2018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9.58%(距发达国家及格线还差15个百分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建设正逐渐从单纯的城市扩张逐渐转向增存并行的城市经营,避免盲目扩张城市规模而城市不善管理,城市旧区的衰退问题日益凸显,老城资源匮乏而新区资源空置,因此,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合理选择人口增长位置,从区域性甚至更大尺度上对城市资源宏观调控、对人口流动合理引导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城旧区的通病是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人居环境品质普遍低于新建设区域、交通拥堵塞、污染集中、垃圾聚集、资源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密集、旧有产业衰落普遍面临如下问题:
1.环境过度开发与过度消费,能源浪费、土地退化、空气污染、水体污染;
2.交通拥挤、通勤耗时、对汽车依赖性大、行人缺乏安全感与步行舒适度;
3.配套服务退化、缺乏吸引力;
4.自然栖息地流失、休闲空间不足;;
5.缺乏秩序、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混乱
6.经济衰退,基础设施闲置,城市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7.环境可提供功能模式僵化,难以改变规模及功能设定,或修复成本高昂。
但盲目将城市扩张到市郊并不能有效缓解旧城环境难题,还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
1.环境雷同,缺乏可识别性的元素重复、蔓延式开发,长途通勤耗时费力;
2.新区入驻量不足,重复性基础设施建设又将造成资源浪费。
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开发商正确建设,而不是强制性惩罚,利用政策优势,优化城镇空间环境。我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实现由依托房地产模式化开发实现城市扩张到城市更新、整合资源,建设发展可持续、开放共享、多样兼容、开发强度合理、与地域文化契合、识别性佳、具有可读性的宜居的城市空间。并建立理性机制、重点设施更新换代,可持续地利用城市资源,避免盲目扩张,保留优质农田,集中设置基础设施、集中利用土地,创造适宜步行的城市空间环境。倡导适宜地域的建筑类型,建立人口聚居地的综合性整体设计框架。
1. 充分考虑可持续性,综合配置城市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与资源滥用,保持水土,优化环境承载力,以基础设施引导开发方向,合理管理,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具体做法如下:
在衰退区域保持人口:引入新投资方式,植入新兴产业,创造工作机会留住人口,免人口大量迁移造成旧区基础设施的空置浪费和人口增长区位的重复投资。
密集区域缓解压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将人口引导至适当位置,并促进形成新的消费模式、保证经济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增加既有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建设紧凑型城市,实现资源集约化,紧凑型开发,提供能最小化出行距离可能,节省上下班所需的时间精力,同样,紧凑型城市也需要建立便捷的公交体系与商务服务。
2. 开放共享城市空间
更新自然系统,开放市民绿化空间
统筹考虑社区自然景观,满足资源集约和隔离私密性双重需求
复兴步行街区形态,微景观美化整改,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3. 保持城市体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
城市环境由多样的建或新或或旧,或大或小/或张扬或低调的筑物构成,多样性直接关系到能否塑造出视觉的趣味性,激发行·想象并引起关注。一座优秀的城市在文化/年龄结构/语言/种族/经济实力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开放/兼容性,同时,这种多样性也使得城市本身大为受益。
急进的开发规模与建设步伐使得这些元素的多样性逐渐消失或难以相互兼容,引发冲突。一次性重复采用单一模式进行修建,这种强制性的重复可在短时期内实现项目目标,但总是缺乏细致而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多样性,且难以为市民提供诸如生活、工作、休闲等方面的多样性选择。理想的城市开发项目不论基于何种规模或开发速度,均应创造多样性、多种选择的机会以及经济差异性,帮助建立具有趣味的城市环境,参考下列做法:
保护:保护著名景观的历史格局,保留城市景观的文化记忆。并通过合理建造维护,强化形象。
设计多样化:通过立面处理方式、入口特征、建筑高度、建筑进退、景观特征等要素的合理设置,提升建筑可识别性和视觉复杂性塑造。
小尺度地块:提升建筑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项目细分成尽可能小的开发地块,这种做法有利于实现建筑多样性的最大化、并避免在大型地块和大规模项目上发生大尺度建筑的重复和千篇一律的情况。引入多重开发的模式,建设混合型使用社区,强调风格、建筑类型、以及最终使用者本身的多样性。
4. 保持和谐兼容与平衡性
兼容和平衡迥异于简单的复制。塑造一个有特色的且具有场所感的建筑来说,相似元素与特异性元素同等重要。在植入新功能,创造场所识别性时,注意保护历史文脉与城市肌理。
公众参与是智慧设计的关键来源和赢得整体共识的方式,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基础上,更新城市经营运作组织结构权重,维护群众权益,协调相关者利益关系,多利益主体共同更新管理运营机制,协同作业,全面实现城市智慧化、信息化、科技化、资源共享化,共同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理想的环境承载力
5. 挖掘地方文化特质,结合政策优势,合理开发,科学运营,杜绝资源浪费
6. 形成足够规模,以形成必要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
7. 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优质农田,保护自然环境。
8. 促进形成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增加商品经济、服务和思想交流的便利性,促进通行便利,创建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当前最成功的的城市往往拥有一个高度紧凑的城市中心区,这些城市中心适宜步行,并有方便与外界联系的公共交通系统,典型的美国城市中心区面积仅为0.6-0.8平方千米,从最中心到边缘仅需步行15-20min。在成功的城市中心区内,相对稠密区域的地产价值较高。
城市聚居地类型倾向于围绕交通和贸易中心扩张,从历史上看,几乎总是有铁路或水路连接或经过城市,而现代社会中,铁路、公路、航空枢纽、电子信息连接已经和城市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时间推移,相邻城市形成的城市链会趋向联合成强大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随着其内部人口增长的需求和商业联系日渐紧密,基础设施也将得到持续投资,从而推动这些经济综合体的进一步成长。方便步行是最基本的要求。
结语:
城市营造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我国当下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深度挖掘地域发展潜力,从城市基本条件出发,对地域文化负责,重新关注城市规划、发展与实践理论,摒弃片段化、孤立于项目的建筑、规划手法,推广实行未来城市综合性规划设计,从有效利用资源、碳足迹最小化、智慧化、城市识别性、吸引力、可持续性、宜居性、公众支持度等多方面,对城市的建设框架,做出综合性解答。
参考文献:
[1]SOM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的九项原则
[2]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措施
论文作者:曲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城市论文; 多样性论文; 人口论文; 资源论文; 建筑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