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战略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9-0038-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起的一面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抓住了意识形态的关键,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交融不断深化,交锋更加激烈,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碰撞。有鉴于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思想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在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俱在。因此,首先要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不断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从有效应对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刻不容缓。从历史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不仅从未停止过,而且还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拿球范围内的交融、碰撞与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向全球渗透和扩张,并力图改造、同化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籍、游戏、宗教、迷信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公开或隐蔽地兜售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理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这些文化输出产业披着华丽的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一些西方国家从民主和民族这两把双刃剑入手,运用他们的惯用伎俩,高喊“民主与人权”的口号,手持“民族与宗教”的魔杖,妄图在中国制造极端民主自由化运动和形成民族分裂的态势,以便最终肢解中国。美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支持街头政治进行“民主化”改革尝到甜头后,加紧了对我国的分化图谋。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同外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还将扩大,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是有利的。但这也将使我国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如果我们无力应对这些挑战,就会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丧失殆尽,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崩塌。可见,确保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才能激浊扬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基固本。
其次,从改革开放发挥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势在必行。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引进市场经济机制,而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贯彻资本原则,资本的最主要原则又是竞争和增殖,以此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今社会中需求的强制、生产的强制、技术的拜物教、虚假的消费、精神缺失、道德沦丧等,都是资本这两大原则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对资本进行的深刻分析。他一方面论证了资本对于时代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地生成的,另一方面揭露了资本自身展开的过程是一个血腥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改革开放中发挥资本的作用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观念空前更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与构建,积极、健康、进步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在拓展;另一方面,社会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激荡的态势。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且又富于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又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徘徊动摇、无所适从。惟其如此,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唱响主旋律,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整合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再次,从警惕各种落后的价值观念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迫在眉睫。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来自旧社会的思想、观念、习惯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灭殆尽,封建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还在作祟害人。随着对外开放的拓展,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还会乘机而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学术研究也空前活跃,但也出现了来自“左”的和“右”的对马克思主义怀疑、否定的思潮。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但只能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而这些思潮以偏概全,大肆攻击、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只有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排除干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可能性
唯物史观认为,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既是社会意识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发展形式,又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任何意识形态都与某种特定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都有鲜明的利益指向性。否则,它就会变成无用的教条。所以,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意识形态的这个特殊本质,使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性。但是,这种政治倾向性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的个人倾向性,而是具有社会政治性质的基本倾向性。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现实基础的利益是根本利益,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具体物质、文化需要,且是通过一定政治、经济关系表现出的根本社会诉求。所以,一个社会或一个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水平,集中反映了其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识水平,是其把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其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区别开来的理论能力的反应。
社会群体根本利益对于意识形态的这种决定作用,还使其表现出了一种明确的实践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由于意识形态表现了人们从事某种政治活动的意图,反映了某一社会集团的人们为达到一定社会目标的明确信念和价值诉求,因而它是为维护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实践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主流意识形态都要以巩固现有社会制度为宗旨,一定的社会制度也必然要保护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排斥各种异己的意识形态。可见,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利益和价值作为一种尺度或准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得意识形态具有了强烈的价值导向功能。由此又可以说,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蕴含着社会理想、社会信念、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晴雨表”。
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性质与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为现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由于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支配、主导地位,因而它更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以法律的形式表现自己,而且还要以舆论、宣传、教育等引导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价值规范和准则,并在这种规范的引导下,按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朝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和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而且还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思想基础。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虽各有其特定含义和实践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框架的科学建构。因此,它们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成为凝聚、团结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旗帜。任何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都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一个价值体系中相互说明、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但各种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价值体系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从属价值观念所构成。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决定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对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摄作用,并为其提供方向和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我国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上树立起的一面精神旗帜。党郑重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向世人昭示和宣告:不管社会思想观念如何碰撞激荡、多元多变,也不管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始终是坚如磐石、不能动摇。
三、自觉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突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是重在建设,而且只能按其固有规律来突出建设、加强建设。这种建设既要从宏观战略层面的大处着眼,又要从便于操作层面的小处入手,做到宏观思路清晰对头,落实措施可行有效。这样,才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首先,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充分发挥政策制度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的旗帜,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训之一恰恰就出在这里。这就是经济工作上的时冷时热、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与意识形态方面时紧时松或没有一贯而导致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不稳定、不一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里所谓的稳定,是指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的表述,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历史连续性和前后一贯性。这样,它们才能起到战略性的指导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那些涉及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理论观点,在表述上进行充分的论证,作出科学准确的概括。这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放在对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层次、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并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即法律法规层面。这次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客观分析我国国情和社会矛盾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没有变”的科学结论,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依据,也是保证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关键。这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在实践中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通盘考虑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更好地把价值追求和利益调节统一起来,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使人民群众通过享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亲和力。
其次,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动性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始终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思想战线激烈斗争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文化渗透和进攻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一直是首当其冲。这充分说明了在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上,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为此,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理念、制度文化和方针政策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对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要求的宣传教育。二是积极主动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结果的宣传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历经近30年的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最好、最丰硕的实践成果,也是以美好的幸福生活和最好的发展事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效果的最好说明。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提高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再次,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普遍认同作用。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不断将自己的价值结构同化于社会价值规范,并不断改善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规范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和遵循的态度。主导价值观作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尺度、价值原则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向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取向。这个目标取向就是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和普遍价值认同。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社会价值共识及普遍价值认同,才能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形成思想共识,统一思想认识,进而凝聚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价值共识和普遍价值认同的形成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就要紧紧扭住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和普遍价值认同这个目标取向不放。第一,要善于从全局上找准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要把那些由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引起的带有全局性的社会情绪作为重点加以引导,下大气力求得突破性进展,以产生辐射式的社会效应。第二,要从普遍层面上找准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兴奋点。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任何社会中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引起的思想倾向乃至社会思潮,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由于个体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故而这些心理和情绪就成为不同阶层或群众认同、接受党的意识形态的内在基因。既然如此,这就要善于从普遍社会层面寻找引领建设的兴奋点。也就是要把那些人民群众普遍感兴趣的且已成为热点问题的社会心理和情绪作为工作的聚焦点,采取得体得法的措施因势利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价值共识的方向发展。这就必须重视从切实解决群众自身利益问题和各种利益矛盾入手,比如老百姓的教育、住房、就业、看病,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人们各得其所、各享其成。第三,要从有效的角度找准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结合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它就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而是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事业。只有从多方面寻找有效引领的结合点,才能真正把形成价值共识和普遍认同的要求落到实处。比如,要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融入社区、学校、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工作之中,并选准各自不同的切入点,使之真正覆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辐射、渗透到所有工作的各个环节;又比如,要把它融入职业规范、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文明城镇、文明单位及英模评选等活动之中,使之真正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切实在认同践行中求得实效。
收稿日期: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