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问题
本文拟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调查数据《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从社会分层、待业时间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考察中国城镇的中职教育,期望从就业的角度回应中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些争论和挑战。文章将首先从两个阶段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第一个阶段聚焦在本文称之为的“第一次分流”,也就是通过对中等教育在校生的比较和分析,研究谁选择了职业教育。第二阶段聚焦在本文称之为的“第二次分流”,也就是比较和分析终止于中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通过对这两次分流的比较和分析,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职劳动者与普高劳动者的社会背景的异同;文章进而对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待业时间进行分析,以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转换时间的长短为指标,比较中职生以及普高生找寻工作的时间差异;最后,文章从就业质量的角度比较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文章的这一部分将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收入差异比较;二是中职生与普高生就业层次的比较。本文将试图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深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进而为政策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二、数据及方法
(一)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调查数据《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这一数据是基于67173个家庭成员所获得的教育与就业信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作者每次从原始调查数据中采集的样本对象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如下:
1.社会分层部分使用的样本
(1)在校生样本:来自原始调查数据中年龄为14-20周岁的高中在校生,并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类,普通高中学生和职业教育(包括职高、技校和中专)学生。
(2)以中等教育为终结教育的毕业生样本:来自原始调查数据中年龄在18-32周岁、且已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的职业教育(包括职高、技校和中专)与普通高中毕业生。
2.待业时间部分使用的样本
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原始调查数据总样本中年龄在18-32周岁的城镇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包括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包括那些仍在找寻工作、处于待业状况的毕业生。
3.就业质量部分使用的样本
(1)收入差异:其研究对象限定于年龄在21-32周岁、高中文化的城镇青年人群。年龄下限取在21岁,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工作经验对于收入的影响;年龄上限取在32岁,主要是为了考虑在上世纪90年代后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群。
(2)就业层次差异:来自原始调查数据中年龄在18-32周岁、且已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的职业教育(包括职高、技校和中专)与普通高中毕业生
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包括三种类型的学校,即职高、技校和中专。每项研究根据各自的需要而采选的具体样本对象虽然不同,但在做毕业生样本取舍时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选取原始调查数据中90年代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这一时段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在9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渐趋形成和稳定。以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为背景,获得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证证据,对于讨论中国当前的职教发展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的分析方法说明如下:社会分层研究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I)以及逻辑斯蒂回归方法;待业时间研究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就业质量中收入差异研究采用明瑟收入方程,就业质量中就业层次研究采用SEI以及相关分析。由于版面的限制,本文将省略对于实证分析方法和计量结果的详细描述,而仅仅给出相关的实证分析的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社会分层
1.在校生
在中国,是谁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生是否来自社会弱势家庭?为了考察中国中职生和普高生的家庭背景,本文以在校生是否选择职业教育为因变量,以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年收入以及父亲职业所属层次为自变量,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方程。逻辑斯蒂回归结果表明,在进行第一次分流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背景相比普高学生处于弱势。
2.终止于中等教育的毕业生
终止于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其家庭背景如何?中职劳动者与普高劳动者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家庭背景吗?
以受教育类型为因变量,以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年收入以及父亲职业所属层次为自变量,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方程。逻辑斯蒂回归结果显示,终止于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家庭背景无显著差异。
关于社会分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家庭;而以中等教育为终结教育的中职生与普高生则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也就是在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次分流后,选择进入职高教育的学生与选择进入普高教育的学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背景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处于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但是经过高考的第二次分流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普高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本身虽然在社会分层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考虑以中等教育为终结教育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整个毕业生群体,教育类型的社会分层作用似乎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显著。
(二)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
本文定义生存时间为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到获得第一份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
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终止于中等教育的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中位数分别是2年和1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显著短于普通教育毕业生。Cox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控制了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和家庭背景变量(包括父亲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后,职业教育是缩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重要因素。
(三)就业质量分析
1.收入分析
在控制了包括受教育年限、工龄、就业的行业和职业等因素后,回归结果显示,教育类型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2.职业层次分析
中职生与普高生就职的所属层次如何?本文使用由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换算的就业层次指标,即把就业层次分为两类:第一层次代表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二层次代表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职业层次分析显示,教育类型与毕业生就职层次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层次在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异。
以上对就业质量的分析表明,就业市场上,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和就业的职业层次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从社会分层、待业时间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城镇的中等职业教育。分析结果主要显示:
(1)社会分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家庭;而以中等教育为终结教育的中职生与普高生则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
(2)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较短的待业时间;教育类型是影响待业时间的重要因素。
(3)就业质量分析表明,就业市场上,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层次均没有显著的差异。
从上述结论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断:
(1)虽然就读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家庭,但从劳动力市场反映的情况看,教育类型对于社会分层的作用并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严重。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中等教育为终结性教育的毕业生,无论是中职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而且他们的收入以及就业层次也无显著差异。
(2)中职教育毕业生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经历了较短的从学校到工作的心理调整期,有可能说明中职学生相比普高学生常常有着更切合实际的职业心理准备和短期内更快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
(3)教育类型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收入和职业层次)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让其毕业生至少获得了不逊色于同级普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待遇。这对于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4)教育类型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收入和职业层次)的影响不显著也从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关注职业教育办学的质量和特色问题。我国中职的基本状况是中职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获取及办学质量上处于劣势,中职发展缺乏特色,中职常被看作是次等的普通教育。
下表是1994-2005年我国职业中学与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中学与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大体相当,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职业及技术学校超过普通学校的生均经常性成本的数额差异平均达153%,曾满超(1997),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是较低的。
下图是1994-2005年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比较。可以看到,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曲线相比普通高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在2001年以前,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低于50%,到2005年,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水平不高于70%。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差距在减小,但单一年份差距的绝对值仍然较大,到2005年两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相差15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办学质量低、缺乏特色,就很难使其毕业生依靠技能优势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从目前的发展看,中职教育短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多的是帮助其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和职业目标,以减少适应工作的磨合时间。而要实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战略的预期目标,抓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才是关键。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特色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对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起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期待和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结构合理化、质量提高及其自身特色将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使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将是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4~2005年)
图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