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利 莱芜市第二实验小学 271199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标针对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应树立新型教育观念,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挖掘数学教材的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数学课堂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体现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探讨如何实现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035-01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培育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提升德育素质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以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想要在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德育价值,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对策:
1.挖掘素材,渗透品德教育
通过细致分析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在每节课前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整合教育素材,在课堂找准开展德育教育的时机,落实教育目标。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数学插图、数学故事、统计数据等,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例如学习如何“读数”和“写数”时,结合教材中列举的数据信息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教育活动: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全长约6.3公里等等,这些壮观的数据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无形中养成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高尚品质。再如学习“圆周率”时,给学生讲一讲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他们了解祖冲之在艰难的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与阻碍,经过不懈努力计算出精准的圆周率数值,这是对中国、对全世界的重大贡献。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不仅了解“圆周率”的由来,对圆周率的知识点产生探究兴趣,同时也被先辈祖冲之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积极进取的数学精神所感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2.讲究方法,尊重心理特征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要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开展的一切数学活动都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只有让他们获得心理认同感与心理满足感,才能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德育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讲究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第一,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特征,教师应尽量列举小学生熟悉的案例,调动他们的探究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不应急于讲解推导公式的过程,而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数学小实验: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在课堂上利用剪刀、直尺等进行剪切、拼合,最后组成一个全新的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以及面积关系,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转化与思考,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一次有意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第二,小学生具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抓住这一特征在数学课堂引入竞争机制,如数学知识抢答竞赛、速算比赛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3.联系生活,优化课堂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密切联系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不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有趣,学生也能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同时贴近现实生活的数学内容也是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例如学习有关“本金和利息”的相关问题时,以“银行存钱”的生活化内容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有一万块钱要存入银行,而银行有两种付息方法,一种是存两年定期,年利率2.25%;另一种为先存一年定期,年利率1.75%,到期后取出本金和利息,再转存第二年定期。比较两种付息方法,哪种更划算?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计算本金与利率,综合应用对比、分析、观察等多种方法,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理财意识,引导小学生正确地策划理财,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4.内外结合,巩固教育成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在课外巩固教育成果,通过开展实践主题活动,奠定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地位,激发小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学完“统计”之后,结合当前社会热门的环境保护话题,以“治理塑料污染”为课题,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各小组先收集有关塑料污染环境的资料,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统计本组成员及家庭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和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根据数据结果绘制统计表。最后,让各小组成员根据统计结果计算与分析,谈一谈“塑料污染”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知识,而且提高环保意识,针对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体现数学课堂的德育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实德育教育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德育资源渗透到数学课堂中,无形中感染与熏陶学生,培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田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智库时代, 2017(14):95+97.
[2]赵淑鹤.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6 (08):73.
论文作者:李建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