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生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生活论文,分析报告论文,上海论文,中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中学生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采用社会学的抽样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1996年7月。调查范围包括本市虹口、静安、普陀、黄浦、闸北等五个区的十所学校,以及上海市少年管教所。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获得。本次调查共分发问卷590份,实际回收582份,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约90%。
作为本次调查实际对象的基本结构如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结构
调查问卷通过对四十个问题的四十八个指标的设计,对目前上海中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现状作了深入的了解,本文是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上海中学生文化生活现状
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本次调查抓准与中学生的课外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对中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最为频繁和深远的阅读书报、收看影视和参与各种文娱活动这三项内容,突出重点,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时间不多,但也不可或缺。
阅读时间是衡量阅读生活的基本指标之一。上海中学生可能课业学习负担较重,每天再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较少,大多数只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然而,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花一点时间看些课外读物。(参见表2)
表2 平均每天阅读时间
2.多数人习惯自己购买课外读物阅读,利用图书馆尚有不足。
图书馆是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不清楚到底是馆藏数量不够,还是开馆服务时间问题,中学生从图书馆借阅课外读物的仅占1/5左右,虽然书价上涨的压力不轻,大家还是习惯自己掏钱看书报。(参见表3)
表3 阅读书刊通常是
3.购书的渠道仍然以各类书店为主
在个体书摊上购买课外读物的情况,比起人们预想的和以往的实际要少。(参见表4)
表4 购书的方式通常是
书店个体书摊出版社邮购旧书摊合计
频数 423 7013 18
524
占比(%)80.73 13.36 2.483.44 100
4.上海中学生家庭普遍订有数量不等的报刊杂志,这是他们的基本课外读物。
至少订阅一份晚报,成了上海绝大多数家庭文化消费的起码选择。家里订阅两份以上报刊的中学生,约占被调查对象的七成。这些报刊,是中学生课余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和消遣娱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参见表5)
表5 家庭订阅报刊杂志的份数
一份二份三份四份五份以上合计
频数148 149 112 3866513
占比(%) 28.85
29.04
21.837.41 12.87
100
5.拓宽知识面是中学生认同的课外阅读的首要目的。
在被问及自己的课外阅读动机时,答是为了提高课业学习成绩的同学,竟然人数最少,还不到一成。这可能与他们本身课业学习负担已经够重的因素有关,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应有消遣的功能,当然,他们更注重阅读的内在价值,即为了拓宽知识面和增强文化修养。反映当今上海中学生并不只限于课堂教学,而希望满足新的更深层次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成绩表6)
表6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
6.阅读内容多样,偏爱通俗读物和杂书。
通俗文学和科技书刊,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两种课外读物。不过,在“其他”一栏内打勾的频数最高,表现出同学们的阅读内容相当多样。(参见表7)
表7 最爱看的书刊类型
纯文学 通俗文学 生活知识
科技其他 合计
频数 40 15148 128152519
占比(%)7.7129.09 9.2514.66 29.29
100
7.成功人士、强者和幽默家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书中人物。(参见表8)
表8 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是(选三项)
注:1.体育明星、2.喜剧人物、3.言情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4.超自然人物(如神仙鬼怪等)、5.侦探、特务、罪犯、6.军人、7.历史英雄人物、8.勤奋努力者、9.有冒险精神的成功者、10.科幻人物(如机器人等)、11.普通人
8.中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刊表示基本满意。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图书报刊,数量惊人,且品质良莠杂陈。中学生对此怎么看?几乎有一半的调查对象,就自己读过的东西,认为还算满意。表示不满的同学,不到1/5。这个结果,既反映了我国图书报刊出版的大体现状,也说明中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能力正在提高,或者从另外一方面看,他们的辨别能力还有待增强。(参见表9)
表9 对所读书刊的看法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合计
频数254164 100518
占比(%) 49.03 31.6619.31
100
9.接触过不良读物的中学生不少,但人数毕竟有限。
调查发现,将近有1/5的同学承认,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看过一些黄色淫秽的不良读物(包括电子出版物)。考虑到还有人对此不愿坦白的因素,实际比例要更高一些。(参见表10)
表10 是否接触过黄色淫秽读物(含录象)
接触过 没有 合计
频数 99419518
占比(%)
19.11 80.89
100
10.不良读物主要来自中学生之间的传阅。
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不良读物接触史的中学生里,所交代的黄源主要还是来自他们的同龄人及其朋友,相互传播,交叉感染。如不重视,蔓延下去会愈演愈烈。(参见表11)
表11 黄源来自何处
课外阅读,对于正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逐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折点的中学生,非常重要。他们的求知欲很强,迫切需要了解学校外面的陌生世界,书籍因此对中学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都比较明显。正确引导中学生多读好书,拒斥不健康的书刊,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影视
尽管本身课业学习的负担较重,学生家长也不尽支持,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每天都看电视(参见表12)。每次收看电视的时间,大约都在两个小时左右(参见表13)。
表12 每周收看电视次数
不看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天天看合计
频数537 78 74 50 282
526
占比(%) 0.957.0314.8314.07
9.5153.61 100
表13 每次收看电视时间
半小时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 合计
频数 43
289 11079 521
占比(%) 8.25 55.4721.11 15.16 100
1.了解最新信息、满足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作为平衡学习压力的娱乐消遣,是中学生看电视的主要动因。
电视新闻是同学们爱看的节目,喜欢的程度与课业学习成绩的好坏有正相关联系,一般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对新闻的需求越迫切。调查显示,收看电视新闻的比率,初中生为11.35%,高中生是13.21%。在电视台安排的各类栏目中,几乎都有喜欢它的学生,可见中学生对学校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多么广泛。当然,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还要算娱乐性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录象,这一类节目里又首选外国影视片。(参见表14)
表14 最喜欢的三个电视栏目(多选题)
注:1.新闻、2.世界博览、3.体育节目、4.动物世界、5.文艺节目、6.卫生与健康、7.中学生节目、8.国内故事片/电视连续剧、9.外国影视、10.其他
2.情节曲折、紧张刺激的影视故事片获得中学生青睐。
比起缠绵悱恻的爱情片和说教味浓的伦理片,中学生似乎更看好以悬念见长、动作取胜的影视片(参见表15)。具体分析起来,在各类片种里,男同学首选武侠、凶杀片(41.29%),女同学则首选侦探片(36.19%)。
表15 喜欢看哪类影视片
戏剧片 侦探片 武侠凶杀片 爱情片 伦理片 合计
频数127 167 16833 28 523
占比(%) 24.2831.9332.12 6.315.35 100
3.虽常看电视,中学生对影视节目要求不高,仅少数人比较挑剔节目质量。
也许是本身审美能力尚待提高,也许是纯粹为了课余消遣,同学们对目前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多数人都较为满意或者干脆表示无所谓。(参见表16)
表16 对影视业的看法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合计
频数205196120 521
占比(%) 39.35 37.62 23.03 100
应该看到,电视等大众传媒已成了现代上海中学生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极为活跃和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它给中学生提供了可能无法用别的方法和途径认知的社会角色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影视等电子媒介影响下,父母和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们已经不再成为不容置疑的社会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且中学生往往据此流行起自己的趣味、消遣、服饰、隐语、价值观和崇拜的英雄。故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其他文娱活动
上海中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除了阅读和收看影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参与其他类型的文娱活动。
1.音乐是当今中学生共同的爱好。
历数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首先提到音乐。音乐成了上海广大中学生乐此不疲的“宗教”(参见表17)。表示不喜欢音乐的当然也有,男的占7.19%,女的仅为2.36%。
表17 是否喜欢听音乐
喜欢 不喜欢合计
频数49427521
占比(%) 94.82 5.18
100
2.优美轻松的通俗流行音乐最受中学生喜爱。
无论以哪种角色定位,选择流行音乐作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都要远远高于另外几种音乐类型(参见表18)。表示爱听我国民族音乐的同学最少。交响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多为重点中学的学生所欣赏,而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的同学偏爱摇滚乐,与之形成对照。至于什么样的音乐风格更为中学生们所接受,从表19可以看出,休闲娱乐色彩明显的选择比例就高一些。
表18 喜欢听什么类型音乐
表19 喜欢哪种音乐风格
优美抒情 轻松愉快 热情奔放 热烈刺激 合计
频数 172 1699179
511
占比(%)33.6633.07 17.81 15.46 100
3.到社会文化市场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学生越来越多。
过去,中学生的音乐爱好一般只是自娱自乐,而今承认去过营业性的音乐茶座或卡拉OK厅的同学则接近一半(参见表20)。这个数字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不少。
表20 是否去过音乐茶座或卡拉OK厅
去过没去过合计
频数 225 295
520
占比(%)43.2756.73 100
4.中学生参加营业性舞会的比例相对也是最高。
虽然在全部中学生中间,参加过舞会的为数还不是很多(参见表21),但是,有这种经历的同学回答说明,他们参加的舞会性质属于非商业非功利的情况越来越少(参见表22)。
表21 是否参加过舞会
参加过 没参加过 合计
频数138 349487
占比(%) 28.3471.66
100
表22 参加舞会的类型
5.能抵御社会游乐场所诱惑的中学生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约有一半左右的中学生都曾在课余花钱去看录象片,或者游戏机(参见表23和表24)。尽管认为自己只是偶尔才去的学生比例最高,但坦白经常出入电子游戏机房的中学生人数还不少。
表23 是否买票看娱乐场所的录象片
经常看 偶尔看 从来不看 合计
频数 31 237 259 527
占比(%)5.8844.9749.15100
表24 是否经常去电子游戏机房
经常去 偶尔去 从来不去 合计
频数 64 180 281 526
占比(%)12.19 34.29 53.52100
6.同龄人结伴而行,中学生与父母长辈一起参加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活动的情况正在减少。
如果把亲戚中的同辈因素考虑进去,中学生平时出入娱乐场所的同伴,主要还是年龄接近的同学或朋友(参见表25)。与同龄异性同学和朋友去的,男同学(21.20%)高于女同学(10.48%);高中生(24.68%)多于初中生(10.78%)。
表25 一般和谁一起去娱乐场所的
同性朋友 异性朋友 父母 亲戚 其他 合计
频数 10557 676630325
占比(%)32.3117.5420.62 20.31 9.23 100
7.现有青少年活动场所仍然较少,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课余文化需要。
在社会提供的娱乐场所方面,觉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中学生不到1/5,大多数对这类设施的满意度很低(参见表26),表明他们的潜在需求和期望值都相当大。
表26 对目前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的看法
可以满足需要 数量较少 远不能满足需要 合计
频数 93225208
526
占比(%) 17.68 42.78 39.54
100
8.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
表27 对文化娱乐的看法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合计
频数151151 218520
占比(%) 29.04 29.0441.92
100
表27显示,约有三成的学生对目前的课余文化娱乐活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半多一点的同学文化需求的层次还偏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生的课余娱乐活动的质量不那么高,亟需深入引导,帮助他们在这个“第二课堂”里学到更多更好的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上海中学生文化现象比较
在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交互统计分析后,显示出上海中学生的文化生活现象,因性别、年龄、学历、学生所在学校、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里,从上述视角着眼,试举几个例子,比较一下各种调查对象的异同。
1.性别差异
作为中学生,在文化生活方面,男同学与女同学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有的话,又有哪些不同?不妨先来看一下男女同学所各自参与的主要休闲活动的情况。
男女同学都把看电视(包括看电影和录象)当作最重要的课余文化休闲活动,选择比率分别占22.63%和24.57%,排序位居第一。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处于第二位的,男同学是体育活动(17.35%),而女同学则是看书报(22.20%),均比异性同学的同类选择要高一倍左右;女同学选择排序最低的是跳舞(去卡拉OK)(0.63%),旅游是男同学选择较低的(5.50%)。
2.年龄差异
本次调查对象被划分为12—14周岁、14—16周岁和16周岁以上三个年龄组、互相之间的跨度并不大,选择比较接近。然而仔细观察,还是能够看到他们的些微分别。就拿中学生对自己看过的电视栏目打分为例,其感兴趣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如新闻,14—16岁年龄组高于12—14岁、16岁以上年龄组;国内影视片16岁以上年龄组高于12—14岁、14—16岁年龄组。
3.学历差异
在谈到自己的文化生活里最令人尊敬的人时,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看法会有些改变。有的对象在心目中的地位更加升高了,如:父母、政治家、科学家、传奇人物,特别是企业界成功者(13.69%比初中生的5.65%相差一倍);而另有对象却评价下降,如亲友、各类明星,尤其是对教师分歧得更厉害(初中生8.48%到高中生竟只有2.9%)。
4.学校差异
除了通俗音乐是共同的首选爱乐类型以外,其次的选择就有所不同。重点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现代交响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工读学校和少管所的同学则偏爱摇滚乐。后者在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这两栏内的选择甚至为零。
5.成绩差异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展比较平衡,相比之下,成绩不那么好的同学,兴趣往往起伏波动较大。如:尖子学生所阅读的图书杂志类型较为均衡,差生的选择偏颇就很明显。
6.品行差异
本次被调查的对象,都需要在问卷上作一品德的自我评定。按照学生品行的五种分类,不少统计结果也颇有意思。在回答出入社会娱乐场所一般是跟谁一起的问题时,品行优良的学生较多是选父母(优为25.73%,良为23.49%)和亲戚(优为27.10%,良为20.81%),差生则均不与这两种人结伴同行(选择为零),而最多是跟其他社会闲杂人员在一起(50%)。谈到与异性同学或朋友去娱乐场所的经历,自我评定品德为优、良、中、中下和差的学生,依次是14.02%、20.13%、18.76%、13.33%、16.67%。
上海中学生文化心态的特点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处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上海,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反映在上海中学生的文化心态上,也呈现出一些与以往相比更为明显的特征。
特征之一,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触角伸向几乎所有文化活动领域。
被调查的对象,在描述自己的业余爱好时,每个学生都会表示,对很多活动很感兴趣,但要他们选择自己最主要的兴趣爱好,只好忍痛割爱。从表28可以看出,分布比较均衡,说明中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个性化色彩较浓。
表28 自己最主要的兴趣爱好是
特征之二,价值观念多元化,中学生的理想趋于务实。
当代中学生的理想已不那么飘渺而不可及,他们的价值观念也非单一不变的。在被问及自己是否有愿为之倾注全力的理想时,最多的人(22.74%)选择的不是堂而皇之的高远目标,而是归于其他类里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理想。选择献身体育理想的同学为13.1%,致力音乐的同学为11.37%,热中做学问的学生为13.37%,有兴趣慈善目标的为4.24%,表示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有13.29%,愿为人类和平和世界大同献身的是12.91%,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理想(占9.25%)。
特征之三,中学生普遍认同流行文化,审美态度喜忧参半。
阅读畅销的通俗文学作品、观看收视率高的外国影视片,喜欢风靡港台的流行音乐,是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一般时尚。对民族传统和严肃作品的淡漠,除了中学生本身素养的原因,还与家长和教师的缺乏必要的指导有关。需要重视的是,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对薄弱,影响他们对于不良甚至有害的文化倾向的抵御。(参见表29)
表29 品行不同的学生对黄色淫秽读物的看法
问题与建议
目前中学生文化生活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中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是需要师长们加强引导)以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同样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中学生的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受到这些环境、条件因素的制约。
一是学生家长对同学课业学习抓得紧,而对课外文化活动不够支持。家长包括老师并不是直接干预他们,而是本身繁重的课业学习负担,压得中学生根本无暇从容投身课外文化兴趣活动。
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的适合中学生特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课外活动场所和环境比较缺乏,切实的帮助和指导也不够。被调查的中学生,大多不太满意现有的设施,即使学校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他们也觉得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而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和其他文娱场所,并不特别向中学生倾斜,都在利益驱动下以赚钱为目的,服务质量较低,收费却很高,这已成为中学生“消费”不起的原因之一。
要把上海中学生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上去,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
第一,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活跃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上海中学生的未来,就是上海的未来。而中学生的文化活动进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教育领导部门应当带头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转变;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关心学生的文化生活倾斜政策、统筹规划,从为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提供经济的、物质的、师资的保证,创造一个必要的良好活动环境。
第二,增强校园文化功能,丰富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改进现有状况。学校应该发挥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职能,切实提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组织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爱好。如:搞好文学社、爱乐俱乐部、集邮协会、球队、各种艺术团体,开办文娱讲座,指导影视欣赏,组织舞会和假期旅游,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审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以使中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
第三,动员全社会关心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新闻、出版部门要增加适合中学生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企业界投资青少年娱乐活动的专项器材设施,应得到鼓励,有关部门可实行减税或优先提供低息长期贷款;社会场所增设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辅导;治安部门则对于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场所和不良行为,给予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