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一词_副词论文

论“是”字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是”的语法功能

“是”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词性:一为形容词,与“非”相对,意为“正确、合理”,如“自以为是。”(《孟子·尽心下》)一为代词,与“彼”相对,意为“此、这”,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是”表示判断,为后起义,如“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表示判断意义的“是”在现代汉语里用得很普遍,但语言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马建忠《马氏文通》称“断辞”,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称“同动词”,章士钊《中等国文典》称“不完全自动字(词)”,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称“断动字(词)”,刘复《中国文法讲话》称“同动词”,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称“系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称“动词”,张志公《现代汉语》(中册)称“判断词”。目前多数语法著作都将表示判断意义的“是”称为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是”有跟一般动词相同的语法功能。这表现在:

1.能跟副词组合,受副词修饰。例如:

①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杨朔《茶花赋》)

②这条臭水沟啊,就是要命鬼。(老舍《龙须沟》)

2.能跟助动词组合,受助动词修饰。例如:

①他可能是苏州人。

②你们应该是两个人一齐去。

3.能跟后边的词语构成述宾词组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例如:

①你们是初生的太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②身后是碧绿如海的棉田和明朗的天空。(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4.可以用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例如:

①他是不是你的哥哥?

②你们是不是一齐来的?

5.可以用在“不X不”的格式中。例如:

①他不是不知道。

②小明不是不想家。

6.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

①你是王华吗? 是。

②你们都是化工厂的? 是。

判断动词“是”也有跟一般动词不同的语法功能。这表现在:

1.“是”后面不能带动态动词“了”“着”“过”。如不能说“是了朋友”“是着朋友”“是过朋友”。而一般动词后面可带“了”“着”“过”,如能说“找了朋友”“找着朋友”“找过朋友”。

2.“是”后面不能带补语,如不能把“是干净”“是两次”的“干净”“两次”当作补语。而一般动词可带补语。如“洗干净”“跑两次”。

3.“是”不能重叠,如不能说“是是”。答话中的“是,是”则是判断动词连用,也不是重叠,而一般动词大都可以重叠,如:“走走”“玩玩”等。

4.“是”不能作定语,如不能说“是的房子”,“是的花”。而一般动词带上结构助词“的”后可作定语,如“住的房子”“种的花”。

总的看来,“是”与一般动词相同的方面是主要的,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只是不表示具体动作,因此把“是”当作动词的一类,即判断动词是合适的。

二、“是”字句的性质和范围

“是”是一个特殊动词,在句中主要起判断、联系,或肯定、强调作用。“是”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广泛,可构成多种有特点的句式。用“是”充当述语或述语中心语的句子叫作“是”字句,例如:

①艰苦是美德。(吴伯箫《春秋多佳日》)

②最干净的能源还是绿色植物。(陈宗泽《绿色,生命的颜色》)

可见“是”字句这种特殊句式是以句中有充当述语或述语中心语的“是”这个特殊标志而定名的。(例①中“是”在句中充当述语。例②中“是”在句中充当述语中心语。)因而并非句中有“是”的句子都是“是”字句。例如下边的句子就不是“是”字句:

①是啊。

②是,我一定照办。

③人们称他是活雷锋。

④是他叫你。

⑤a.你说的是。b.你说得是。

⑥你不再理他就是了。

⑦是书他都看。

⑧是工人就应该好好干活儿。

⑨人有的是。

(10)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新来的老师。

例①为用“是”加语气词构成的非主谓句,表示应对。例②句首的“是”为表应对的独立语,全句是动词性主谓句。例③为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充当兼语词组的第二个动词。例④为用兼语词组构成的非主谓句,“是”充当兼语词组的第一个动词。例⑤a为“的”字词组作主语,“是”作谓语。b为“你”作主语,后补词组“说得是”作谓语,“是”充当补语。这两句的“是”相当于形容词“正确、对”。例⑥“你不再理他”为主谓词组,作全句主语。“就是了”作全句谓语,意思相当于“就得了”。例⑦为主谓谓语句。“是书”意为“凡是书”,作全句主语,“他都看”为主谓词组作全句谓语。例⑧为紧缩句,含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⑨“人”为主语,“有的是”为“是”的习惯用法,表示多的意思,作谓语。例(10)为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我”是主语,“不知道……”是谓语,“他是不是新来的老师”是“不知道”所支配的宾语。

“是”字句,有的语法书也称“判断句”。判断句和“是”字句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句式。判断句是判断主语是什么(叫什么、当什么、像什么等)的句子。判断句的动词,除“是”外还可以用“为、即、系、像、如、叫、叫做、当、当作、称、称为、姓”等词。可见判断句的范围较大,“是”字句只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范围较小。

三、“是+谓词性词语”的结构分析

“是”+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句子和“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句子。例如:

甲:

①他是走了。(孙淑新《往事》)

②信是早收到了。(鲁迅《故乡》)

③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在全球性智力竞赛中高速度发展生产力。(同上)

④大王,这是诬陷。(郭沫若《屈原》)

⑤他是知道的。

⑥他是刚到的。

⑦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杨朔《茶花赋》)

乙:

⑧茶花是美啊。(杨朔《茶花赋》)

⑨阳光是如此的好。(柯蓝《铁窗烈火》)

(10)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美。(杨朔《荔枝蜜》)

(11)他的话是对的。(莫文蔚《青春的旋律》)

(12)两手还是空空的。(茹鹃《百合花》)

(13)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14)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陶铸《崇高的理想》)

上面这些例句语法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语法学习》、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等认为“是+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和“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句子中的“是”都是动词(或系词),全句仍是判断句。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等则认为“是+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和“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句子中的“是”是语气副词,表强调、肯定语气,不表判断,在句中作状语。刑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是”有时单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语气,有强调作用,……这样的“是”,性质接近于助词。析句时,算辅助性语法成分,不算句子成分。

上述意见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动词、形容词前的“是”的词性认识不一致,导致对“是”字句和非“是”字句的界限也认识不一致。持副词说(或助词说)的主要根据下述几种方法来鉴别判断句和非判断句:

1.看能否去掉“是”或“是……的”。能去掉,即去掉后句子仍能成立的,则不是判断句,“是”为副词作状语,“的”为语气词。如上例甲组的①②⑤⑥句,乙组的⑧⑨(11)(13)(14)句。不能去掉“是”或“是……的”的,是判断句,“是”为判断动词,“的”为结构助词。如上例甲组的③④⑦句,乙组的(10)句。

2.用否定形式来鉴别,即否定副词“不”能放在“是”前面的,是判断句,“是”为动词,“的”为结构助词。如上例甲组的③④⑥句,乙组的(10)(13)句。否定副词“不”只能放在“是”之后的,“是”为语气副词,“的”为语气词。如上例甲组的①⑤句,乙组的⑧(11)句。

3.看“是”字前后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能互换位置的是判断句,“是”为动词。如上例甲组的③⑥⑦句,乙组的(10)(14)句。不能互换位置的不是判断句,“是”为语气副词。如上例甲组的①⑤句,乙组的⑧⑨(11)(12)(13)句。

上述这几种方法虽能不同程度地找出“‘是’+名词性词语”和“‘是’+谓词性词语”这两种句式结构上的一些差别,但都没能提出有力的论据和科学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谓词性词语前的“是”不是动词,而是语气副词(或助词)。何况上述几种方法又都有局限性。

比如运用去掉“是”或“是……的”的方法,往往会改变原句的性质,像上例甲组的①②⑤⑥句会由判断句变成叙述句,上例乙组的⑧⑨(11)(13)(14)句会由判断句变成描写句。

又如运用否定形式来证明的方法局限性也不小。首先有些“是+谓词性词语”的句子,否定副词“不”既可放在“是”前,也可放在“是”后。例如:“他是知情的”。否定形式既可说成“他不是知情的”,也可以说成“他是不知情的”;“这种药是坏的”。否定形式既可说成“这种药不是坏的”,也可说成“这种药是不坏的”。其次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是”前“是”后都可以加“不”。如“他是知道的”可说成“他不是不知道的”;“这个地方是清静”可以说成“这个地方不是不清静”。

再如运用看“是”字前后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来鉴别是否判断句的方法局限性更大,因为能互换位置的“是”字句仅限于主语和宾语具有全同关系的一类。可见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很小。

长期以来,由于对动词、形容词前“是”的词性的认识不一致,既导致对“是”字句和非“是”字句界限认识的不一致,也导致对“是+谓词性词语”句式分析的不一致。如上例甲组①句和乙组⑧句均有两种不同的分析:

由于“是”字句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上述种种分歧自然给语法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麻烦。

由于分歧的焦点是对动词、形容词前的“是”的词性的认识不一致,所以要消除分歧还得从分析“是”的词性入手。

有人说过“要决定一个词或一类词的性质和名称,最好能够全面地顾到三点:(1)要根据它的特点;(2)要能够解释较多的现象;(3)应该照顾本语言的历史传统”①。前边我们曾分析过“是”的语法功能,知道它既有同一般动词相同的语法功能,又有同一般动词不同的语法功能,而前者是主要的,“是”当然也可以带宾语,由于它不表示具体动作,主要起判断作用,因而称“判断动词”。“是”的判断作用,既可以判断事物,也可以判断动作和性状,因而它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带动词性宾语和形容词性宾语。硬要把带谓词性宾语的“是”逐出动词大门,赶入副词行列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理由是:

1.“是”不具备副词的特点。例如在“书又是他拿走的”“茶花真是美”中,如将“是”当作副词,那么“又”就成了修饰副词的副词,“真”就成了修饰副词的形容词了。这就违反了副词一般不修饰副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副词的原则。又如在“他不是不知道”“他不是不勇敢”中“是”能用在“不X不”的格式中,这是动词具有的语法功能。这里的“是”更不是什么副词。

2.有人说名词前边的“是”表示判断,“是”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前边的“是”表示强调,“是”为副词。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的。吕叔湘先生说:“是字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肯定:联系,判断,强调,都无非是肯定,不过轻点儿重点儿罢了。……这样看来,完全有可能把是字的用法统一起来。这个统一的是字,它的后头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②这些论述是很有见地的,只是吕先生提议把这个统一的“是”字叫做“前谓语”,这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还是叫作判断动词为好。

注释:

①洪心衡《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第46页。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81页。

标签:;  ;  ;  ;  ;  

关于“是”一词_副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