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矿山医院,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核心力量训练进行训练。评估采用粗大功能运动量表(GMFM-88)对比两组前后治疗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观察比较,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增强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发育,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脑瘫,核心力量训练,康复,粗大运动功能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核心力量是神经支配下附着在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的核心产生的力量[2]。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年来康复领域引入的一种较新的训练技术,在体育运动中广为应用。本研究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脑瘫患儿,诊断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6±6.8)月。病变类型为不随意运动型5例,痉挛型12例,混合型3例。观察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5.7±6.7)月,病变类型为不随意运动型5例,痉挛型11例,混合型4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等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神经发育疗法,主要是功能训练,有头控、翻身、坐、坐位平衡、四点支撑、四点爬行、双膝跪位、站立及行走训练。观察组在神经发育疗法的基础上加强核心稳定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静态下俯卧位核心力量训练,仰卧位桥式运动训练,动态下坐于巴氏球上核心力量训练,辅助下站立于巴氏球上保持站立姿势训练。训练中注意对位对线和正常呼吸,
如:训练中躯干屈曲时腹部肌肉收缩明显,背部肌肉收缩不明显;训练中出现屏气会使内核心关闭影响各椎体间的稳定性。两组患儿均由治疗师一对一训练,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每周6天,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观察
对比两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4]。粗大运动功能量表每项采取4级评分法,包括5个功能区:卧位及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及跑跳。评估结果包括原始分、百分比和总百分比。
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要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核心区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因此,腰腹部是核心区的重要部分。核心由沿着中央纵轴分布的深层肌肉构成并在自觉意思的控制下运作。核心稳定是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区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法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状态[5]。
脑瘫的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6]。随着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高危儿的存活使脑瘫的患病率增高。康复训练对降低致残率,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脑瘫患儿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异常没有体验过正常的运动模式,长期发展下去患儿的骨骼和肌肉不能正常发育,从而影响运动功能。本次研究表明,给予3个月的核心训练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GMFM量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综上所述,核心力量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9
[2]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11):58-63
[3]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7-191
[4]DianneJ.Russell;PererL.Rosenbaum;LisaM.Avery;Mary Lane.吴卫红 陆华保 韩彤立等译,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 M-66和GMFM-88)使用手册,华夏出版社。2005:1-4
[5]陈勇,陈晶。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4):108-124
[6]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5-136
论文作者:冯存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核心论文; 患儿论文; 力量论文; 脑瘫论文; 两组论文; 功能论文; 粗大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