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转型;生态旅游;校企合作
1 引言
供给侧改革开展以来,现有产业的转型提升压力重重,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息息相关,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成为突破产业转型的抓手。发展到现在,产城融合的概念说法不一,但其表述内容的核心都是要求城市和产业共同发展[1]。笔者认为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即产业、城镇、生态、文化功能融为一体、协调发展,要经历产城一体化、产城互促的发展过程[2]。“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是其理念根本[3]。一般园区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应优先选择产业聚合、功能复合和结构耦合策略[4],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紧紧围绕产城融合的理念,注重产业和新城的融合互促发展,为新常态下产城融合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
2 产业新城的概念和内涵
2.1 概念界定
新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最初的目的是用来疏散城市中心的人口,缓解母城的过度扩张,是针对城市而言。它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卧城、第二代卫星城和第三代卫星城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全新的定义,即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居住与产业功能并存的独立综合体。
而产业新城则指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特定地域,这些特定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型升级,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的集工作、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的新城。
2.2 内涵拓展
“产业新城”以产城融合的“城”为目标,以工业产业为主导,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传统路径,进而实现“产城共融、城乡统筹、共同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新型路径,即通过生态涵养、环境优化、特色强化、配套提升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特色新城,吸聚特定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集聚后形成的知识势能,进而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实现产业新城发展。
“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维持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动态平衡;理水梳绿,生态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美丽宜居环境和休闲游憩空间。
完善的配套设施:通过梳理地方传统民族聚落的格局与脉络,民族风与国际范各领风骚;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配套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突出优质医疗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结构化、层次化的配套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激发区域高端人才流动,带动新城经济发展。
领先的知识优势:对接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园区高校实习基地,高校产业孵化器,科研实验室、流动博士站、企业科创中心等机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无缝对接,高端科研人才学习交流、科研创新全方位服务。
因此,产业新城的规划重点在于生态、生活、产业的“是三位一体”建设,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3 新疆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新城规划实践
3.1 规划背景
新疆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5个国家开展国际道路运输双边合作,初步建立起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沿边地区为节点、以边境口岸为前沿、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国际道路运输网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部,距市中心55公里,总体规划面积36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93平方公里,是乌昌地区东线工业走廊核心点,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优势突出,是乌鲁木齐发挥区域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凸显乌鲁木齐核心优势的新型工业新区和能源资源合作基地。通过统筹规划区域的生态、生活、产业,实现园区协调快速、高标准建设的综合发展,破解产业转型的难题,使其成为新时期国际化产业新城的示范点。
3.2基地现状
自然禀赋突出:新疆是资源性缺水地区,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也深受水资源掣肘,基地周边汇集八一水库、卧龙岗水库、500水库,其中蓄水量最大的引额济乌工程末端500水库有一半在基地范围内,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荒滩变绿洲指日可待,工业发展用水也有充分的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巨大:地域广,起步晚,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60亿元,初步形成“七纵八横”的交通框架,初步支撑已进驻企业日常使用,但距离成为支撑国家向西出口的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的一环,需要投入的建设、维护资金压力巨大。
园区产业空间缺乏核心:已进驻企业各据一角,散落于园区中部和南部,不仅不利于基础设施支撑和园区日常的管理,更背离产业进园的初衷,无法有效推进园区上下游产业的沟通、链接。
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亟需从国内外吸聚大量高端人才,通过技术上对接国际,产业上加快转型,功能上带动周边,助推乌鲁木齐成为新丝路明珠。
3.3 规划构思
以产城融合理念为指导,构建经济区空间、产业发展的能量核,助推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规划的空间格局充分体现绿洲和城市的有机融合,通过沿水渠、沿水库、沿边界大型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大面积生态湿地的培育,放大水库群的生态效益,强化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承载力,通过多条生态通廊的建设,打造水绿相映,城绿交融的绿洲城市。
3.4 规划特色
3.4.1梳绿,系统构建生态示范综合体
”以水养绿、以绿蓄水、水绿互渗“,以两大水库为核心,营造千亩生态林、千亩油菜花、千亩生态湿地,以产业新城和乌鲁木齐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将生态修复和都市休闲相结合,
抓住周边游、家庭游日益高涨的契机,植入旅游元素,实现产业新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良性互动,打造对外提供休闲旅游、度假娱乐等多种功能的主题性旅游目的地。
3.4.2育核:双核联动,引流多方人才
产业核重点项目有德国工业4.0,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对接国际工业领先技术,引导开发区企业科研孵化,强化科研技术支撑,引领园区产业发展。
配套核以健康管理中心、疗养中心、德式私立学校等项目为核心,强化配套服务能力。
3.4.3营城:产城融合,自然生长的国际新城
以产城融合的理念为核心,结合现有民族聚落,培育具有民族风情的聚落点,彰显边疆风情;面向中亚、西亚,塑造特色国际居留空间,形成若干国际社区。
4 结语
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产业新城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阐释。通过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实践,分别从生态建设、产业规划、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叙述了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新城的规划思路和方法。但“产城融合”的实现与否源自于技术与非技术领域的双重因素影响,知识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了新城的生态、产业、城市能否融合发展而其可持续发展又取决于强大的市场推动力。因此,新城的建设除了规划理念、思路与方法的准确以外,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并给予多方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金兰,邵俊岗.产城融合研究述评[J].特区经济,2014(2):81-82.
[2]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4]欧阳东,李和平,李林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25-31.
论文作者:彭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产业论文; 新城论文; 甘泉论文; 园区论文; 生态论文; 乌鲁木齐论文; 经济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