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与构建路径_价值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与构建路径_价值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路径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本原则和重要举措。① 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 我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落实这项重大战略任务,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容体系及其结构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措施。这里,笔者仅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社会主义价值学和价值观建设的角度,就如何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容体系及其结构关系、建设路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③ 这个规定是科学的。 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实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四项:

第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曾经出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各种流派。例如,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态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后工业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等等。④ 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经济学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科学理性与价值原则、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往往割裂这种统一。例如,在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民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信念,认为社会主义只具有道义必然性,而没有历史必然性。⑤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歌德斯堡纲领》(1959年)中就主张:“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即从共同紧密联系中产生的相互义务,这些都是民主社会主义意愿的基本价值。”⑥ 但这些基本价值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因此,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各个流派看,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才能说服人。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价值理念到制度建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般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以及其他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才能为中国人民群众所接受,才有可能产生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除了上述涵义外,还指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⑦。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党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科学的发展价值观⑧。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⑨。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就确立了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共同理想。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⑩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定》同时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中,应当引导受教育者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价值主体定位以及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提高价值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在实践中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价值主体有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根本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其中的核心价值主体是中国工人阶级。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这个核心价值主体规定了这种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价值目标是人的活动目的、目标中的主要内容,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实质上是主体利益和需要转换为活动目的和未来结果的具体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区分为共同的经济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其中共同的经济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市场经济,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的政治价值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共同的文化价值目标是通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价值取向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共同倾向性,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的体现,表现为全体中国人民所信奉的而且影响其行为的共同价值标准。这个共同的价值标准表现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标准;表现为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表现为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科学发展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确立的科学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个共同理想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这个共同理想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并为维护、实现和发展这种利益而奋斗。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有一个多数民族(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即五十六个民族和中华民族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精神层面。有的论者甚至提出:“中华民族价值观就是一种民族精神。”(11)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凝结为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系统及其内部结构、层次和要素的认识和概括尽管有不同的看法。(12) 但多数学者认为,从理论形态来看,中国传统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儒家人文主义或道义主义价值理论、道家自然主义价值理论、法家权势功利主义价值理论和墨家兼爱功利主义价值理论。中国传统价值理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心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资源。对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指,理论界也有不同的探讨。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或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升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结晶。(13) 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4) 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这种时代价值观中的价值主体定位于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般而言,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作为人生价值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这就是说,价值评价观直接决定了荣辱观的实质内容。价值观对于荣辱观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内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荣辱评价的主体定位。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决定荣辱评价标准。价值原则决定了荣辱原则。而荣辱规范是价值规范在道德、政治、法律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邓小平于1956年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切光荣都是劳动的产物,不劳动而剥削他人的劳动,对人民群众说来,乃是最大的耻辱。”(15) 这就既揭示了劳动是获得荣誉的基本途径, 也揭示了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结构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理论性和前提性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最终价值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党的价值观建设和党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性内容。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和目标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引导全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检验标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内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民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民族国家关系日益民主化,世界民族文化的价值冲突与融和表现出新特征。中华民族的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具备民族性和时代性,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价值的竞争中取得生命力和竞争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因为“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和评价标准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八荣八耻”评价体系和规范体系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有利于形成“一切光荣都是劳动的产物”的价值观念;“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揭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有利于在全社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是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落实;“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趋荣避耻的途径,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是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体系、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中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16)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个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如下:

首先,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活力,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动力机制。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教育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越来越突出的新情况,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通过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体制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文化是制度之母,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具体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最后,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知识教育、价值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在大学、中学、小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融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和语文、历史和地理以及自然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人文学科课程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青少年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过程中,贯穿于学校各项管理过程中,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途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注释:

①③(1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10.11),《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2版。

②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10.22),《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2版。

④ 参见余文烈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页。

⑤ 参见郁建兴、朱旭红:《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⑥ 《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张世鹏译,殷叙彝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⑦ 参见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452、454页。

⑧ 参见李斌雄、李平贵:《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⑨ 参见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⑩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1年版,第1030页。

(11)(13) 王克千、吴宗英:《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2) 参见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萧萐父、吴根友主编:《传统价值:鲲化鹏飞》,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14) 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5)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与构建路径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