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流动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与经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外出外来经商务工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具有分散性、随意性的流动党员队伍。从我省情况看,截止2001年底,全省外出流动党员23076人(其中跨省流动7062人),各级党组织共接收流动党员2576人(其中外省流入党员487人)。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包含了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其中农牧渔民的比例占60%以上;二是长期流动居多,时间大都在6个月以上;三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多数流向私营、股份制、合资、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工商劳动;四是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较高;五是流动党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几年每年约以20%的速度增加,特别是农村党员中的比例明显加大,城市中的下岗党员流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增强党建工作活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委组织部于199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从提高认识、理顺关系、严格规定、加强教育、改进管理、发挥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认真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各地认真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积极探索做好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内地山区根据劳动力外出多的特点在加强对外出党员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针对外来从业人员多的特点在加强外来党员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厦门市在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各种有效途径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推行了流动党员的社区管理这一全新的模式;莆田市和周宁县在做好外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认真抓好外出党员的管理。从我们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各地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把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和单位建立党组织,作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根据流动党员的行业和地域分布特点,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采取“建、联、挂”等形式,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党组织,使流动党员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家”。“建”,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各级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在各地驻外办事处设立党组织、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因地制宜设立党组织,这些党组织的建立为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联”,就是按流动党员从事的行业联合设置党组织。如政和县分别在再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复退办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使一些暂时工作无着落的流动党员也能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该县财贸委、农委、林委等部门,也专门成立了老干部支部,将系统内离退休而家住城区的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支部,保证老年党员不因离退休而过不上组织生活。“挂”,就是针对外来党员的人数不多,而且较为分散的特点,把外来党员挂靠在工商管理部门党组织,通过个协、社区党支部来加强对外来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在建立党组织不成熟的地方,依托其它组织如联谊会等,对党员进行挂靠管理,进行联系。

2、把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作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来抓。各地根据流动党员思想活跃、流动性大、不易集中等特点,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一是普遍建立了外出报告、定期汇报、巡视跟踪和目标管理责任等制度。二是寓服务于教育管理之中,积极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如厦门市在街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对下岗及零散外来党员进行管理,在一些社区还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服务站,同时还在市特劳公司设立了流动党员申报站,对登记申报的流动党员优先安排就业。石狮市自1998年依托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动力交流市场,成立外来党员服务站,推荐外来党员就业200多人。同时,还对转来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实行户口管理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注意加强与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多渠道进行跟踪管理。许多县(市)、乡(镇)通过通讯、信函等形式保持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每季度至少一次听取他们的思想工作汇报,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期间,基层党组织召集他们座谈,并利用2-3天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政和县去年一年各基层党委共举办了7期外出党员培训班,并总结出“三个一”的成功经验,即建立一张联系卡、开一场谈心会、建立一对联系户,使得党组织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跟踪管理日趋完善。

3、把重视发挥作用,作为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根据外来党员在外来经商务工人员中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自群体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如涵江区小商品批发城党支部对党员商店实行授牌命名,带头守法经营。另一方面,根据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商品意识强、获取信息灵等特点,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为家乡经济建设牵线搭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宁德、南平等山区县(市)许多外出党员回乡投资办厂、建校助学、兴办公益事业、带头移风易俗,有的还主动回乡担任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用他们在外所学到的本领,带动全体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问题及原因

流动党员是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尽管这几年我省各级党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党组织教育管理上的“五个难”和流动党员自身面临的“五个矛盾”。

“五个难”是:

——去向难掌握。部分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组织观念淡薄,想出去就出去,想回来就回来,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不转移组织关系、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后也不与党组织联系,造成流动党员底子难摸清,如我省1996年对流动党员的统计就有2万多人,五年之后的2001年的统计数字还是2万多人。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认为到外经商办企业如果承认是党员,还多个部门来“管”,不如不承认是党员;有的甚至认为党员找工作更难,而不愿意表露自己是党员身份。一些流动党员只顾赚钱,不想党的事,甚至违法乱纪,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管理难落实。1994年底开始实行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执行的效果不理想,所在地党组织发证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一些党组织以各种借口拒绝接收持证的流动党员;一些流动党员行前不办证,或办了证不交给流入地党组织,致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于形式。从调查看,到2001年止我省持证外出的党员只占流动党员总数37.75%,而在我省各地的党组织接收的外来党员中,有持证的只占流入党员总数2571人的18.90%。特别是有的流动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远离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党员,由于在外寻找工作,或把组织关系揣在口袋,或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地党组织,以致一两年,甚至三、五年脱离党组织。

——教育难适应。主要表现:一是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党员流动范围的扩大、从事行业的增多,再加上党员年龄、文化结构的不同,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就各不一样,而一些党组织忽视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是教育内容的一维性与党员思想的多维性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带来了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较快,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单一思维转向多元化思维。而一些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却显得单一、空泛,不能贴近思想实际,解决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三是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党员静态教育形式也越来越不相适应。

——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支部的活动,即使逢年过节回乡也是来去匆匆,时间上难保证。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问不管。还有的流动党员由于分布零散,或流动地点不固定,对于集中;或缺乏活动场所和经费,组织活动难于开展。此外,流动党员的党费收缴也较难,大部分流动党员是在返乡或出发前一次性交纳全年党费的或由其亲属代交,不愿交纳党费或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设置难健全。当前各地在党组织设置上,基本都采取属地原则,这种方法已适应不了日益增多的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需要。一方面,对流出的党员,原所在地党组织对在外地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地方,基本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虽然建立了党支部,但没有根据流动党员人数的增加,建立党总支或党小组。另一方面,对流入的党员,基本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教育流动党员的党组织;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集贸市场等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没有建立党组织。党组织不健全,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难,而且造成一些流动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难等问题。

“五个矛盾”是:

——找组织与找工作的矛盾。先找组织还是先找工作,是流动党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先找组织,但因工作没有稳定下来,还有再次流动出去的可能;先找工作,则因不能马上找到稳定工作而有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可能。

——党员找组织与组织找党员的矛盾。目前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是“两头难”,即党组织找流动党员难,流动党员找党组织也难;有的地方是“一头热”,即党组织千方百计寻找流动党员,但很多流动党员怀揣着组织关系却并不急于与党组织联系。尤其是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性大,并且有很多“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党组织难免有管理和教育的盲区,已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党员也有再流动的可能,因此管理和教育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明显。

——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流动党员权利义务不平衡,往往不能平等地享有与流入地党员相同的权利,成为党员队伍中的“外来户”。有的地方党组织只要求流动党员在当地履行义务,而对他们的具体困难漠不关心;而有的流动党员只想依靠党组织帮助找工作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对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主动、不积极。

——管理与服务的矛盾。有的地方偏重管理、忽视服务,对流动党员没有吸引力,凝聚力;有的地方偏重服务忽视管理,把党组织视同“老乡会”、“联谊会”。

——先进性与新环境的矛盾。先进性是党员区别于一般群众的重要标志,但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是与党员发挥作用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有的党员在原地、原单位具有先进性,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离开原来的环境,就可能丧失先进性。有人说,以往是“党员不党员,只差两角钱”,而现在对有的流动党员而言连二角钱的差别都没有了。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的不断扩大,加上流动地点的不固定,使得这部分党员越来越不好管。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另眼相看,甚至存有排斥和歧视心理,把流动党员列入“另册”。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外来(出)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少基层组织对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管,也不处理。有的基层党组织连党员的去向如何,也一问三不知。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经营不景气的中小企业里,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于形式,致使一些不合格党员长期滞留党内,给党员管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致使一部分党员与原单位或所在地的人事、行政、户籍等方面的紧密型联系逐步变得松散。而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跨国)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免疫力”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甚至财大气粗,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对策和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将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是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事关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好,首先是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教育的职责。总的思路是,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共同管理,用改革的精神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崭新模式。就当前而言,必须重点研究和做好如下工作:

1、要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意识。相对而言,流动党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所经受的来各自方面的冲击更为激烈。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参与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流动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所有权利,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与其他党员同样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流动党员有更多地参与党的各项活动的机会,享有对本地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条件,如在各级党代会代表名额中让流动党员占有一定的比例。

2、积极探索“社区建党”的新路子。突破“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镇村、街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流动党员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因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居住于社区内及其他原因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社区建党”是对“支部建在连队上、建在单位”的发展和创新,将成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大趋势。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除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的党员,其他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基层单位的党员都将实行社区管理。建议结合去年省委下发的《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和《福建省社区工作纲要(试行)》,把“社区建党”这篇文章做好。

3、努力探索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新体制。一是树立“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的大党建观念,改变以往单向、被动管理方式,改为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体制。二是改革以户籍、行政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在各地的县(市、区)一级统一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乡村(街道)设立流动党员登记站,有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三是加强组织关系接转各环节的管理,建立自动联系、不脱节的管理机制。可考虑改进党员证管理,增强党员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量。依托网络,实行全国联网,与身份证配套使用,解决身份难确定的问题。四是实行党员证定期年检制度(如一年一次)和党员定期登记制度(如三年一次),自动淘汰一些不合格党员。五是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各级党组织都应关心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流出地应及时办理接转手续,流入地及对接收并分配到相应的党支部,同时在工作、生活中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流动党员时刻体会到党的温暖,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4、认真做好疏通出口工作。对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应按自选脱党处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劝其退党;对要求退党的,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予以除名;对堕落为腐败分子的,要坚决予以清除。

5、建议修订部分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条文规定。一是要尽快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的问题。在严格执行党内有关纪律的前提下,可考虑下放转移党组织关系的权限,使基层党委有权在全国范围内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提供便利。二是将流动党员缴纳党费的期限适当放宽为2至3个月甚至半年缴纳一次。三是考虑到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特殊性,为解决他们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可允许他们将党费全部自留使用,由其上级党组织代管,实行专款专用,定期审核,或基层党委将收缴上来的党费全部返还给流动党员党组织。同时给予适当的补贴。四是建议所在地地方党组织派出党性强,热心党务工作的党员兼任流动党员支部书记,从而保持流动党员支部的相对稳定,保证支部活动的正常开展。五是建议给流动党员支部兼职书记及其他党务工作者适当的补贴,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标签:;  ;  ;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流动党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