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除风清赖政通——读陈哲夫主编《监察与监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清论文,赖政论文,陈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反腐倡廉被作为事关执政党和国家盛衰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不时引起各种议论的社会气氛中,读陈哲夫教授近赠《监察与监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颇多感触。
书很值得一读。作者以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对观实的透辟见解和深沉思考,向人们阐述和评论了古今中外几千年重要的监察监督理论思想,制度体制及其实践的经验教训。它不是历史的流水账,也不是令人沉闷的理论说教和规章条例的技术性介绍;它史论结合,叙议交织,有生动的历史情节的描绘,又有从史实引出的掷地有声的断语警句;它情理交融,情切理真,有对专制腐败政治的入骨三分的鞭笞,又有对民主廉政的衷情颂扬,从而使这本严肃的政治读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本书围绕着的是几个似乎人所共知、却不一定是共识、在实践中也非得到完全贯彻的问题,可供人们思考、讨论。
权力不可没有监督 监督不可没有权力
权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受到监督?作者没有正面去论述人们按常规容易提出的权力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问题,而在开篇直接切入权力的自然属性、即不受监督的权力的固有属性:权力是政治强制力、是在社会中产生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强烈的扩张性和排他性;权力必然引起权力崇拜,形成权力集团。于是,失去监督的权力就会被滥用以至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于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根据就在这里。
任何权力均不同程度具有这种属性,不管它怎样产生,也不管它自称代表什么、更不管如何定义,即使称为“人民”的政权,如果没有受到监督和控制,也难免被滥用而产生种种弊端。其中发人深省地对比了霍布斯的君主专制论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二者貌似两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殊途同归。被当成西方民主理论的旗帜的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却为何在实践中导致恐怖和暴政?因为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代表公意,公意永远正确,因而人民主权是绝对的,人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代表人民主权的国家。这样,一旦执掌这种无限权力者不愿履行其民主的诺言又该怎么办?卢梭的理论没有解决监督问题。西方有学者认为,雅各宾专政的恐怖可以从卢梭那里找到理论原因,而“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英]罗素)
权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对权力的监督不能仅靠精神的力量。监督不可没有权力,而且作者尖锐地提出,监督的权力必须与被监督的权力“相当”。“监察权是要监察拥有权力而滥用权力的人,如果监察者是隶属于被监察者的权力之下,这种监察权便不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列宁曾提了中央监委与(执政党)党中央平权的主张,但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实行过。依我看,这实际上形成的是监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的权力体制,因而基本上是“自律”、“自我监督”的体制。直至80年代中期,苏东一些党还在力图寻求自我监督的办法以消除政弊,终未解决问题。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毛泽东的监督思想对廉政建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其显著特点也是强调自律,因而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党性教育、道德修养固然很重要,掌权者的个人素质对权力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好人与坏人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关键条件就在是否受到监督和制约。“国家不能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干部的觉悟和道德良心上”,不能把自律、自查、自我修养放在监察监督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地位上。“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秤,囿于物也”(明·吕坤)。
权力不能绝对集中 必须互相制约
监察监督问题,实际上是研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立法权、行政权与监察监督权的权力关系问题。因此,本书作者没有就监督论监督,而是从整个权力体系宏观地研究这个问题,从历史和理论上得出上述结论。卢梭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论者,他从理论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学说,却没有解决实践中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的问题。孟德斯鸠反对绝对权力,创立了为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学说。在这个学说原则上建立起来的权力体系,对于协调资产阶级各派利益、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资产阶级并不可能同无产阶级分权,也不甘愿其统治权力受到损害,这是其阶级局限性。马克思的权力观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他深刻地分析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国家必须是社会的公仆,人民是主人,必须实行人民管理制、监督制的思想。列宁面对的社会不具备马克思的人民管理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革命后很快修正了人人当官,因而人人都不是官,官僚主义也就不存在的想法和做法,强调官僚主义的危险性和反对官僚主义的迫切性,提出了(执政)党委和监委平权的问题。斯大林没有执行列宁的政治遗嘱,其政治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作者指出了这个特点,介绍了苏联的监察监督制度。但应该进一步指明的是这个高度集中最重要的体现便是监督权力、制度极其软弱和薄弱。据我所查,斯大林从未谈过借鉴资产阶级关于权力制衡的管理经验问题,却创立了后来为毛泽东所明确否定的一党论。苏联的政治体制非常僵硬,没有弹性,最后在自由化思潮面前颓然瓦解。
权力的监督不能留有空白 对最高权力的监督尤其要引起注意
作者非常精彩地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监察监督制度的特征:其监察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君权、监察权的独立是皇帝指挥下的独立,皇帝只有靠上天来监督。大臣对皇帝强谏尚多悲剧,监督从何谈起?“我性不欲人谏”,隋炀帝说出封建皇帝的心里话。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能虚心纳谏的开明皇帝唐太宗,也曾因容忍不了强谏而动过杀魏征的念头!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提出了“五权宪法”和监察权独立的设想,但他把监察权置于中央政府之下,成为政府五权之一。既要监察政府,又要由政府统辖。他对政府的首脑的权限也无多阐述,留下了空白。结果蒋介石打着他的人民主权的旗帜,实行的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独裁专制统治。蒋介石统治集团终于由腐败走向垮台。历史说明,世界上不存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天生的圣哲。最高权力一旦失去监督、被滥用,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最大。故权力越大、层次越高,越应该受到严格的监督。
监察与监督研究的是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和制约,以建立预防和消除权力弊端的制度和机制的问题。这无疑是敏感的政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作者提出上述见解表现了很大的理论勇气。最后一章讨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中不乏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如提出“舆论监督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消除“为尊者讳”的影响;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建立一定的机制,切实保障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使任何权威人物都无法逾越这个障碍等。
理纲则纪张,理本则末通,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很有启示意义。今天,社会腐败问题已引起上下同忧。而社会腐败的核心是权力腐败;权力腐败是权力弊端的恶性表现。离开权力问题难以看清社会腐败要害;离开权力腐败问题也难以抓住权力体制的弊端的关键环节。“一个政治集团和政党如果不能有效地罅自身的腐败,它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不管它属于什么阶级。这并非危言耸听。弊除风清赖政通。少数权势人物敢于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正是利用我们监察和监督制度上的缺陷。只有割除毒瘤腐肌,并且通过改革,使我们有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监察和监督机制,使整个政治权力体系健康地、畅达地运行,才能从根本上扶正祛邪,除浊扬清。改革则政通,政通则人和,人和则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