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钢2500m~3高炉喷煤技术的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寇璐垚[1](2021)在《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降低燃料消耗,优化高炉效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都采用高炉喷煤工艺进行炼铁,该工艺不仅可以降低高炉炼铁成本,还可以减轻在炼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烟煤和无烟煤作为最主要的煤粉被应用于高炉喷煤中,随着无烟煤资源的匮乏,其价格不断在上升,因此亟需寻求一种的新的燃料来替代无烟煤。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燃烧材料,由低阶煤块烧制而成,具有固定碳高、化学活性高和价格低等优点,燃烧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很小,而且其燃烧性能与无烟煤很相似,在高炉喷吹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兰炭存在挥发性组分低、着火点高和燃尽比低等缺点,不能够作为单一喷吹燃料用于高炉中。针对以上的分析,本论文采用兰炭代替无烟煤,将烟煤与兰炭的混合煤粉作为喷吹煤粉进行燃烧实验,但是研究发现,随着兰炭配比量的增加,会导致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降低,影响高炉顺行,本研究通过向混合煤粉中加入一定量的助燃添加剂,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兰炭在混合煤粉中的使用量,达到有效的利用兰炭,降低高炉生铁成本的目的。本文首先采用热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了烟煤、无烟煤和兰炭三种煤粉单独燃烧时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17.72℃和695.03℃,最大燃烧速率最低,为9.90%/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也最低,为4.25×10-7,其燃烧性能最差;无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分别为540.04℃和718.35℃,最大燃烧速率为10.6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兰炭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高,分别为564.36℃和736.91℃,但其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62%/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为4.47×10-7,其燃烧性能略差于无烟煤。其次对烟煤与兰炭不同质量比的混合煤粉进行了热分析实验,以提供三种煤粉的冶炼厂目前所采用的混合喷吹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性能作为参照条件,得到以下结果:当兰炭与烟煤进行混合燃烧时,兰炭配比量为20%的混合煤粉燃烧性能最好,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21.73℃和696.53℃,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0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3×10-7;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兰炭最大配比量在25%,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最大燃烧速率温度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燃烧特征参数都与混合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研究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分别对兰炭和烟煤的强化燃烧行为,主要结论如下:兰炭和烟煤的Fe2O3最佳添加量为2 wt%,而La2O3最佳添加量为1 wt%。当兰炭中加入2 wt%Fe2O3后,其着火温度最低,为552.33℃,燃尽温度最高,为739.67℃,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88%/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83×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兰炭中加入1 wt%La2O3后,其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50.36℃和734.15℃,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19%/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9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2 wt%Fe2O3后,着火温度为519.97℃,燃尽温度最高,为735.91℃,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4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5.66×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1 wt%的La2O3后,其着火温度518.47℃,燃尽温度最低,为650.89℃,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3.1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7.48×10-7,其燃烧性能最好。综合可以得到La2O3比Fe2O3对兰炭和烟煤的助燃效果要更优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最佳添加量分别对烟煤与兰炭混合煤粉的强化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向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中加入2 wt%的Fe2O3后,可以使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35%,加入1 wt%的La2O3后,可以使混合煤粉中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40%之间,此时混合煤粉的燃烧特征参数都与参照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满足高炉喷吹的指标要求。
张世鑫[2](2020)在《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喷煤是钢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用来代替焦炭作为高炉内还原反应中热源和还原剂的部分作用,同时缓解练焦的所产生的压力。本文选取了某钢铁厂2500m3高炉喷吹用的三种煤粉作为实验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得出:烟煤的挥发分的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煤,其氢氧含量也高于其他两种煤,烟煤和新疆原煤的硫含量相当,水洗精煤的硫含量最高。三种煤的高低位发热量按烟煤、水洗精煤和新疆原煤的顺序依次降低,烟煤开始变形温度最低,水洗精煤和新疆原煤的开始变形温度相当。三种煤的可磨性指数水洗精煤、烟煤和新疆原煤的可磨性依次降低;三种煤的焦渣特性指数相同,燃烧产物的粘结性相当。对不同配比的混煤进行热重和爆炸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烟煤比例的增加,增强了混煤的爆炸性,烟煤与水洗精煤的混煤火焰长度均小于100mm,且烟煤和新疆原煤的混煤呈强爆炸性,火焰长度均超过350mm,长于相对应的烟煤的水洗精煤的混煤火焰;当烟煤与新疆原煤混和时,挥发分含量在14~16时,燃烧性能较好;当烟煤与水洗精煤混合时,挥发分含量在12~17时,混煤燃烧性能最好。利用Factsage软件在高炉现行状态下进行相关计算,最佳熟料比为烧结矿:钛球:南非块矿:普球:澳矿采用比例分别为68.5%:1.1%:14.1%:15%:1.3%。此条件下能够保证炉渣较好的粘度和碱度,同时较好保证料柱的透气性,能够利于高炉的顺行。提升喷煤比的同时高炉顺行也会产生一定的恶化,配合调剂鼓风系统参数手段改善燃烧带煤气流分布十分必要,本文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发现鼓风温度和富氧率的变化对风口回旋区内的气相成分的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是鼓风温度和富氧率的变化均会促进煤粉燃烧反应的进行,是回旋区的高温区面积扩大且前移,保证一定的鼓风湿度,是高风温富氧喷煤条件下高炉顺行重要的调节手段。
陈天昕[3](2019)在《基于AdaBoost与SVM集成算法的高炉炉温状态解析》文中认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是我国GDP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其中高炉炼铁过程是钢铁企业的重要流程,高炉炼铁过程无论是对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发展还是对资源环境能源的控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炉炉温状态是反映高炉炉况的重要指标,炉温产生剧烈的变化会导致高炉状态出现异常,从而影响生铁的生产质量。因此,有效的控制高炉炉温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实际炼铁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研究中,由于炉温测量比较困难,而高炉铁水硅含量长期以来作为国内外研究学者研究炉温状态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通常测量高炉系统中的铁水硅含量来代替高炉炉温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精确的铁水硅含量预测数学模型,无论是指导高炉操控人员进行炉温控制,是对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还是对如何控制燃料进行节能减排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对高炉炉温状态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入AdaBoost与支持向量机(SVM)两种统计方法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工具,选取包头钢铁集团和莱芜钢铁集团两个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包钢和莱钢)的高炉生产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头钢铁集团高炉数据840份,莱芜钢铁集团高炉数据800份。将这些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MATLAB中的LIBSVM包对数据进行仿真模拟,通过AdaBoost算法调整样本数据权重,由此建立基于AdaBoost与支持向量机(SVM)的集成算法对高炉炉温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高炉铁水硅含量进行分类预测以及回归预测。铁水硅分类问题通过建立G-mean以及分类精度两个指标进行模型评价,而回归问题通过建立命中率指标进行模型评价,分析得出集成算法的优劣。本文选择原始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加权支持向量机算法(W-SVM)以及集成算法三种算法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实验结果显示,针对铁水硅含量分类问题,包钢高炉中集成算法的分类精度(79.3%),相比较原始SVM算法的分类精度(78.6%)和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的分类精度(79.0%)都有小幅度的提升;莱钢高炉中集成算法的分类精度(79.2%),相比较原始SVM算法的分类精度(62.0%)有大幅度提升,相比较W-SVM算法的分类精度(78.6%)有小幅度提升,说明在进行铁水硅含量分类研究时,集成算法的分类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针对铁水硅含量回归问题,包钢高炉中集成算法的预测命中率(61.0%),相比较于原始SVM算法的命中率(66.9%)以及W-SVM算法的命中率(61.4%)都略有小幅度下滑;莱钢高炉中集成算法的命中率(63.6%)相比较于原始SVM算法(66.8%)以及W-SVM算法(64.8%)都有小幅度下降。说明集成算法预测铁水硅含量效果较差,有待寻找新型算法提升模型预测精度。
周龙文[4](2017)在《新钢2500m3高炉低品质炉料炼铁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对新钢2500m3高炉低品质炉料条件下炼铁技术的发展及取得的进步进行了总结。通过加强对入炉原燃料精细管理、优化操作制度以及加强技术攻关等措施,在原燃料品质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保证了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经济技术指标走到行业同类型高炉前列。
戴莅隽[5](2016)在《马钢提升铁水成本竞争力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成本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对于长流程的钢铁制造业来说,铁水成本占到钢材成本的60%以上,铁水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是企业最终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马钢铁水成本近几年持续降低,为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尤其在2016年,更是为公司扭亏为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工序、分炉型,对铁水制造成本选取近五年马钢自身的历史数据、行业数据、区域内先进企业数据,加以对比分析,对马钢提升铁水成本竞争力情况做一个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高海潮[6](2016)在《技术先行 管理跟进 文化引领 责任落地——马钢高炉连续29个月稳定顺行解析(代序)》文中研究说明回顾马钢较长周期的高炉稳定顺行的情况,总结马钢高炉连续29个月稳定顺行的经验。
李信平,卢郑汀[7](2015)在《昆钢2500m3高炉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的经济煤比》文中研究指明重点对昆钢2500 m3高炉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的经济煤比进行探讨。2500m3高炉的入炉品位从开炉初期57.5%左右降低到54%以下,渣比升高到450 kg/t以上。着重从煤粉燃烧率、燃料比、铁水成本、理论燃烧温度、炉腹煤气量的控制、理论煤焦置换比,以及高炉操作管理等方面,探讨了2500 m3高炉的经济煤比。认为,在昆钢目前这种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2500m3高炉将煤比控制在150170kg/t范围内是最经济的。
胡玉清[8](2015)在《低品位原料条件下的高炉喷煤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高炉喷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改变高炉用能结构的关键技术,是一项有效的节能措施。高炉以煤代焦,可以缓解焦煤的资源短缺,降低生铁成本。本论文以某钢厂2500m3高炉的配煤结构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从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煤粉燃烧率、燃料比、铁水成本、理论燃烧温度、炉腹煤气量、炉况顺行程度几个方面确定某钢厂2500m3高炉在低品位、高渣比条件下的经济煤比;其次从高炉喷吹煤粉性能入手,分析了烟煤、无烟煤的成分和性能,寻找并优化某钢厂2500m3高炉的经济烟煤和无烟煤配比。与此同时,某钢厂2500m3高炉开展管理创新,优化高炉操作等工作,使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得到改善,吨铁成本降低。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同行业提供宝贵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某钢厂2500m3高炉的经济煤比为150~170kg/t·Fe;2、配煤比结构为“无烟煤70%+烟煤30%”和“无烟煤100%”的煤焦置换比比配煤比“无烟煤50%+烟煤50%”分别提高了0.076倍和0.143倍,煤焦置换比越高,越有利于高炉降低焦比;3、与配煤比“无烟煤50%+烟煤50%”相比较,使用“无烟煤70%+烟煤30%”、“无烟煤100%”后焦比分别下降了1.155kg/t和20.816kg/t;综合燃料比分别下降了13.087kg/t和23.997kg/t。4、在某钢厂现有喷吹原煤的采购条件下,无法使用到优质川瘦煤时,采用全无烟煤喷吹时最经济的。
刘文壮[9](2015)在《八钢2500m3高炉使用高CRI、低CSR焦炭炼铁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按照时间顺序,八钢2500m3高炉的生产实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2010年,属于高炉大型化摸索上升期;第二阶段为2011年2013年4月,属于规模扩张波动期;第三阶段为2013年5月至今,属于系统平衡稳定期。分析了2008年2014年高炉操作波动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第一,三座高炉相继投产,对大型化高炉的实际冶炼情况了解不足,处于摸索阶段;第二,由于冬季天气和气温等原因,原料供给不足,造成生产被动。2008年2014年八钢2500m3高炉所使用焦炭的冷态性质指标M40(M25)、M10和热态性质指标CRI(Coke reaction index)和CSR(Coke strength after reaction)。其中,冷态强度指标M10逐渐降低,由2008年的10.0%左右,降低到6.0%左右。焦炭热态性质指标CRI、CSR的波动范围很大,CRI由26.60%53.75%,CSR由16.30%60.50%。2008年2014年,焦炭热态性质指标CRI、CSR不断得到优化,到2014年CRI基本稳定在30%40%,CSR稳定在40%50%。在分析八钢焦炭热态性质指标CRI、CSR与高炉各项操作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发现反应后强度指标CSR与高炉操作情况对应关系不明显,说明CSR对焦炭在高炉内的行为模拟性存在问题。鉴于CSR指标对焦炭在高炉内行为的模拟性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炭评价体系以及国内外学者最近研究进展,分析了高CRI、低CSR焦炭可以在高炉内使用的原因,为了提高本地煤配比,进一步降低成本,分别在2008年底和2013年底进行的两次配煤攻关中提出了新的配煤方案。结合焦化产线生产实际,优化操作,提出了从生产工序上降低成本的措施。
蔡文淼[10](2015)在《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文中指出高炉喷煤是钢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喷煤量的持续上升,为进一步降低喷煤成本,钢铁企业试图寻找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煤种。半焦以其优良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逐渐被各大钢铁企业所采用。结合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选取烟煤、无烟煤、天元半焦、富油半焦和科林斯达半焦5种试样。通过对试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分组成及灰熔点特性、可磨性指数、爆炸性、着火点、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等相关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结合试样燃烧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确定适宜的半焦配加量,以达到最佳的喷吹效果和实现半焦资源的高效利用。对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基础物化性能研究可以得出:3种半焦均无粘结性,可用于高炉喷吹,并且硫含量低,有利于降低高炉的硫负荷。但是高炉喷吹用半焦的灰分含量比较高,氢含量和发热值都相对较低,会导致高炉在风口区域的理论燃烧温度有所降低。同时,3种半焦的可磨性指数都相对较低,这对提高磨机产量是不利的,并且不利于降低磨煤机功耗。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燃烧性能、反应性能和输送性能是选择喷吹用煤的重要指标。对于燃烧性能、反应性能和输送性能差的煤粉,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煤以实现高炉喷吹煤粉的性能要求。本文运用热重法研究分析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并从燃烧动力学入手,深入考察半焦的燃烧机理。结果表明:配加半焦后,混合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随半焦配加量的增加而有所改善,但半焦配加量超过50%时,混合试样的燃烧性能和反应性能变化趋于平缓;燃烧动力学方面,半焦配加量超过50%时,混合试样的表观活化能迅速增加。根据煤和半焦各自的化学组成特征,结合试验研究,高炉喷吹混煤不但能够改善单一试样的性能,并且能够扩大喷吹煤种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中配加天元半焦、富油半焦和科林斯达半焦3种半焦可用于高炉喷吹,并且混合试样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冶金性能。半焦配加量增加后,不利于改善煤粉的输送过程和在高炉风口回旋区的燃烧过程。综合考虑混合试样在高炉喷吹条件下的燃烧过程和输送过程,以及在高炉冶炼过程中未燃煤粉的消耗能力、煤焦置换比、高炉燃料比以及生铁生产成本等。结合燃烧动力学,可以得出煤中半焦的适宜配加量可达40%左右。
二、马钢2500m~3高炉喷煤技术的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钢2500m~3高炉喷煤技术的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炉喷煤 |
1.1.1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2 高炉喷吹用煤概况 |
1.1.3 高炉喷吹用煤评价指标 |
1.1.4 影响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因素 |
1.1.5 提高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措施 |
1.2 助燃剂对煤粉的催化燃烧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
3.1 兰炭、烟煤和无烟煤单独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3.2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3.2.1 兰炭添加量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2 升温速率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4.1 Fe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4.2 Fe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4.3 Fe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a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La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5.2 La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5.3 La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2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高炉喷煤对冶炼的影响 |
1.3.1 高炉喷煤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1.3.2 对焦炭的影响 |
1.4 高炉喷煤的相关要求 |
1.5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提出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某高炉喷吹用煤粉的性质研究 |
2.1 喷吹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2.2 喷吹用煤的高低位发热量和焦渣特性 |
2.3 喷吹用煤的可磨性系数和灰熔性 |
2.4 喷吹用煤的热解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高炉喷吹用混煤的燃烧特性研究 |
3.1 不同混煤方案的燃烧率 |
3.2 不同混煤方案的活化能 |
3.3 不同混煤方案的着火温度 |
3.4 不同混煤方案的最大失重速率及其对应温度 |
3.5 不同混煤方案的燃尽指数及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
3.6 不同混煤的爆炸性参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高炉不同混煤条件下物料还原性及炉渣性质研究 |
4.1 高炉炉渣形成的过程 |
4.2 化学成分对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
4.2.1 MgO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
4.2.2 Al_2_O3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
4.2.3 TiO_2对高炉炉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不同配煤时炉渣的性质研究 |
4.3.2 不同铁矿石配比时炉渣的性质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高炉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研究 |
5.1 煤气流的形成以及煤粉的燃烧特性 |
5.2 高炉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模拟计算 |
5.3 喷煤条件下鼓风参数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
5.3.1 鼓风温度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
5.3.2 鼓风含氧量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
5.3.3 鼓风含水量对燃烧带煤气流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炉喷煤生产实践研究 |
6.1 高炉合理喷吹煤粉结构试验方案 |
6.2 高炉合理喷吹煤粉试验研究 |
6.3 高炉喷煤优化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AdaBoost与SVM集成算法的高炉炉温状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炉炼铁简介 |
1.2.1 高炉炼铁流程 |
1.2.2 高炉炼铁技术发展 |
1.2.3 高炉难题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现有研究方法 |
1.3.2 SVM算法研究现状 |
1.3.3 AdaBoost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创新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型理论基础 |
2.1 SVM算法 |
2.1.1 SVM简介 |
2.1.2 SVM分类 |
2.1.3 SVR |
2.1.4 SVM问题 |
2.1.5 SVM算法总结 |
2.2 AdaBoost算法 |
2.2.1 AdaBoost算法简介 |
2.2.2 AdaBoost分类 |
2.2.3 AdaBoost回归 |
2.2.4 AdaBoost算法总结 |
2.3 集成算法 |
第三章 实证分析 |
3.1 数据处理 |
3.1.1 数据处理重要性 |
3.1.2 处理方法 |
3.2 参数确定 |
3.3 评价标准 |
3.3.1 分类问题评价标准 |
3.3.2 回归问题评价标准 |
3.4 实证数据 |
3.5 分类问题实证结果 |
3.5.1 聚类分析 |
3.5.2 集成算法分析 |
3.5.3 评价指标分析 |
3.6 回归问题实证结果 |
3.6.1 集成算法分析 |
3.6.2 评价指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高炉数据 |
致谢 |
(4)新钢2500m3高炉低品质炉料炼铁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技术发展概况 |
3 技术改进措施 |
3.1 强化“粗粮细作”理念, 加强原燃料管理 |
3.1.1 制定半仓上料制度 |
3.1.2 加强槽下筛分管理 |
3.1.3 提高外购焦炭质量 |
3.1.4 优化配煤结构, 经济喷煤 |
3.2 发挥设备优势, 提高风温和顶压 |
3.3 取消中心加焦冶炼 |
3.4 加强相关技术攻关, 提高炼铁技术水平 |
4 技术进步 |
4.1 低品质、高渣比条件下的炉况稳定 |
4.2 长期休风后的炉况快速恢复 |
5 结语 |
(6)技术先行 管理跟进 文化引领 责任落地——马钢高炉连续29个月稳定顺行解析(代序)(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记忆 |
2 技术先行 |
3 管理跟进 |
4 文化转变 |
5 运行效果 |
(8)低品位原料条件下的高炉喷煤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高炉炼铁综述 |
1.1 高炉炼铁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 |
1.2 低品位、高渣比条件下的高炉生产 |
1.3 高炉配煤结构研究现状 |
1.3.1 高炉常用燃料 |
1.3.2 高炉喷吹煤粉追溯 |
1.3.3 国内外高炉配煤结构现状 |
1.3.4 高炉喷吹煤粉的性能 |
1.3.5 高炉喷吹煤粉的效益 |
第二章 某钢厂2500M~3高炉喷煤结构研究 |
2.1 某钢厂2500M~3高炉炉料结构概况 |
2.2 某钢厂6#高炉炉料结构概况 |
2.3 某钢厂2500M~3高炉开展喷煤结构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
2.3.1 某钢厂2500m~3高炉降本增效的需要 |
2.3.2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
2.3.3 对目前喷煤工作经济性和合理性的全面评价 |
2.4 某钢厂2500M~3高炉喷煤结构评价依据 |
第三章 某钢厂2500M~3高炉经济煤比研究 |
3.1 某钢厂2500M~3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现况 |
3.2 煤粉燃烧率(除尘灰含碳量)分析 |
3.3 燃料比分析 |
3.4 铁水成本分析 |
3.5 理论燃烧温度 |
3.6 炉腹煤气量的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钢厂2500M~3高炉经济配煤结构研究 |
4.1 理论依据 |
4.2 单种烟煤实验室研究 |
4.2.1 瘦煤工业性分析 |
4.2.2 着火点温度、爆炸性能、可磨指数、发热量检测 |
4.2.3 燃烧率 |
4.3 单种无烟煤实验室研究结果 |
4.3.1 无烟煤工业性分析结果 |
4.3.2 发热量、着火点温度、爆炸性能、可磨指数检测 |
4.3.3 综合热试验 |
4.4 川瘦煤的指标 |
4.4.1 工业分析 |
4.4.2 发热量 |
4.4.3 着火点可磨性爆炸性 |
4.4.4 单种煤实验室结论 |
4.5 喷煤结构优化试验 |
4.5.1 烟煤比例增加 |
4.5.2 烟煤结构优化 |
4.5.3 喷煤结构优化试验结果 |
4.6 无烟煤比例增加工业实践 |
4.6.1 喷煤配煤比 |
4.6.2 混合煤粉工业分析 |
4.6.3 高炉除尘灰残炭量检测情况 |
4.6.4 燃料消耗及置换比对比分析 |
4.6.5 三个阶段配煤比指标对比 |
4.6.6 铁水成本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喷煤结构优化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工作 |
5.1 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
5.2 高炉操作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
5.3 经济技术指标效果对比 |
5.3.1 纵向比较,铁水成本明显降低 |
5.3.2 横向比较,燃料比指标在同行业中都属于较好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八钢2500m3高炉使用高CRI、低CSR焦炭炼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炉使用焦炭的历史与现状 |
1.2 高炉焦炭的研究情况和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 |
1.3 焦炭在高炉内的作用 |
1.4 焦炭在高炉内的行为状态 |
1.5 焦炭在高炉内的降解 |
1.6 高炉内部焦炭发生的化学反应 |
1.7 焦炭的一般性质检测方法 |
1.8 焦炭的机械强度 |
1.9 焦炭的热性质 |
1.10 高反应性焦炭 |
1.11 课题研究内容 |
2 八钢 2500m~3高炉实际操作情况分析 |
2.1 2008年~2014年 2500m~3高炉产能状况 |
2.2 2008年~2014年 2500m~3高炉燃料消耗情况 |
2.3 2008年~2014年 2500m~3高炉燃操作状况波动分析 |
2.4 目前 2500m~3高炉燃操作状况与前几年对比 |
3 八钢焦炭性质与高炉操作状况之间的联系 |
3.1 八钢 2500m~3高炉所使用的焦炭冷态强度分析 |
3.2 八钢 2500m~3高炉所使用的焦炭热态性质分析 |
3.3 八钢焦炭热态性质指标CRI、CSR与高炉操作参数之间的联系 |
3.4 八钢焦炭热态性质指标CRI、CSR模拟性存在的问题 |
3.5 国内外学者对高CRI、低CSR焦炭做的一些研究 |
4 八钢焦化产线配煤攻关及降低成本措施 |
4.1 八钢焦化产线配煤攻关 |
4.2 八钢焦化产线配煤调整措施及降低成本情况 |
4.3 优化焦炉操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喷煤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内喷煤技术的发展 |
1.1.3 喷煤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3 高炉喷吹用煤 |
1.3.1 我国煤炭的分类 |
1.3.2 高炉喷吹用煤的种类 |
1.3.3 喷吹用煤的基础性能 |
1.3.4 煤粉的混合喷吹 |
1.4 高炉喷吹半焦的研究现状 |
1.5 高炉喷吹半焦的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2 高炉喷吹用半焦 |
2.1 生产半焦用煤 |
2.2 半焦的生产工艺流程 |
2.3 半焦的性质和用途 |
3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试验研究 |
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3.2 灰分组成及灰熔点特性 |
3.2.1 灰分组成 |
3.2.2 灰熔点特性 |
3.3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可磨性 |
3.3.1 试验设备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着火点 |
3.4.1 试验设备 |
3.4.2 试验方法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爆炸性 |
3.5.1 试验设备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流动性 |
3.6.1 试验设备 |
3.6.2 试验方法 |
3.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高炉喷吹用煤和半焦的热重分析 |
4.1 燃烧性能研究分析 |
4.1.1 试验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 燃烧动力学研究 |
4.2.1 热分析动力学表达式 |
4.2.2 动力学参数的处理方法 |
4.2.3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与分析 |
4.3 反应性能研究分析 |
4.3.1 试验设备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部分试验数据 |
附录Ⅱ CARR指数及评价 |
附录Ⅲ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马钢2500m~3高炉喷煤技术的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D]. 寇璐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研究以及对燃烧带煤气流分布的影响[D]. 张世鑫. 贵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AdaBoost与SVM集成算法的高炉炉温状态解析[D]. 陈天昕.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新钢2500m3高炉低品质炉料炼铁技术进步[J]. 周龙文. 四川冶金, 2017(05)
- [5]马钢提升铁水成本竞争力回顾[J]. 戴莅隽.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6(S1)
- [6]技术先行 管理跟进 文化引领 责任落地——马钢高炉连续29个月稳定顺行解析(代序)[J]. 高海潮.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6(S1)
- [7]昆钢2500m3高炉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的经济煤比[J]. 李信平,卢郑汀. 炼铁, 2015(06)
- [8]低品位原料条件下的高炉喷煤结构优化研究[D]. 胡玉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9]八钢2500m3高炉使用高CRI、低CSR焦炭炼铁实践[D]. 刘文壮.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5)
- [10]高炉喷吹半焦的冶金性能试验及研究[D]. 蔡文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