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论文_邓永凤

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论文_邓永凤

(安岳县实验小学,642350)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联系生活,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打开学习的思路。

二、立足现实,沟通学生的认知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因此,就课堂教学新的教学目标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作为课堂资源基础,教师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处理,重组和建构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提升认知水平。

如“克的认识”,原省编教材是在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安排在二(下)学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少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顾学生这样的认知现状,仅把此作为一个知识点教给学生,并进行强化训练,其结果也能达到应试的目的。但这样的给予和训练缺少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印象不深。

笔者曾听一位老师这样展开教学:( 1)创设情境,关注重量。昨天晚上,老师肚子饿了,看到超市的货架上有这样两包食品(出示两包表面大小差不多的饼干和薯片),你帮老师来参谋参谋,买哪包吃?为什么?学生帮老师参谋后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买饼干吃,因为饼干要重,量要多。怎么知道饼干要重?请学生掂一掂饼干和蓍片。(2)启发谈话,表达重量。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也有重有轻,你能说说你见到过的很重很重的物体吗?请大胆估计一下,它的重量你觉得大约是多少?重量很小很小的物体呢?你觉得它的重量大约又是多少?学生说出了地球、大象、羽毛、乒乓球等物品,并尽自己的能力估计了他们的重量:地球1亿吨、大象1万吨、乒乓球5克、羽毛1克等。

以上生活情境的创设,自然地吸引了学生对物品重量的关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又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心目中认为较重、较轻的物品,当教师让学生估计很重、很轻的物品的具体重量时,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突,同时也让学生突然意识到,原来表示一个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适当的重量单位。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展现学生对重量已有的认识状态,虽用时多,但体现的是学生对重量的自我思考。为学生接着借助对“千克”的认识来形成“克”的观念,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现实的认知基础出发,才能使学生逐步生成自己的完整认识。

三、经历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认识发展是循着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螺旋式上升的。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与演示,依赖学生的模仿与记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有创新,才会积累足够的感性材料、感性经验,使自己在所学知识与个人实践体验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

如“感知角的大小”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对角的大小有粗浅的认识后,安排学生画一个自己心目中很大很大的角:大部分学生画的角两边叉得很开,少数学生只把角的两边画得很长,一个角画满了整张纸。然后教师选择两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请大家比一比,你认为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在数学中两边张得大的角要大,把两边画得很长没用的。那么怎样画一个很大很大的角、一个很小很小的角呢?学生从他们的认知角度进行了描述:画很大很大的角要两边张得很开,快成一条直线了,但不是直线;画很小的角两边要靠得很拢,但不要合在一起。孩子的表述多么形象,这是因为学生亲自探索,体验真切,才有了自己的发现,才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因此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经验,沟通了与知识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动一动手,只让学生的思维穿梭于书本的丛林之中,他们恐怕很难有这样的感悟和理解。

四、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意在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但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思考、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精心组织者,应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选择合适的时间,给予适度的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参与,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介入要适时适度,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地改进备课策略,不断地锤炼、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论文作者:邓永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论文_邓永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