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X光(CR)系统的影像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琳[1](2021)在《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性能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标准的颁布实施,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ic,CR)检测技术在工业焊接缺陷的检测中得以应用。CR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焊接缺陷的检出率,因此,对CR系统性能进行测试与评价成为CR系统应用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对于CR系统性能测试还处于手动测试的阶段,没有专门的软件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CR系统性能测试标准,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 CR系统性能测试软件的开发,解决了目前CR系统测试方法流程长、效率低的问题。在性能测试系统的集成过程中,对于图像处理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实验与改进,使算法更加适用于本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CR系统及其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与介绍,了解CR系统性能评定方法,并依此制定系统的模块划分方案。其次,重点对不清晰度测量和扫描仪抖动两个模块的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传统的大津法和霍夫变换算法进行了适应性改进,设计对比实验,评估改进后算法的性能,得出改进后的算法运算速度更快,结果更理想的结论。第三,对于每个模块进行整合,集成了 CR系统的性能测试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交互性的黑盒测试,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并对CR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实验表明,本文改进的大津法自动选择阈值算法和基于点投票的霍夫变换算法都是有效可行且更适用于CR系统性能测试。同时结合了图像处理技术的性能测试系统,相对于人工测试,也具有执行效率上的较大优势,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李宝珠[2](2016)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CR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精密影像处理设备,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级医院的放射科中。CR照片具有很好的线性度,成像稳定,图像质量高等优势。CR系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才能保证CR照片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素质、CR摄影机的使用情况和保养问题都会对CR照片的质量造成影响。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广泛,CR摄影机的使用频率较大,使用人员不具备足够专业的保养知识。本文主要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建议一些有效提升CR照片质量的措施,以帮助放射科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
陈璞[3](2016)在《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放射治疗需经过定位、计划、照射三个步骤。定位包括照射前的定位、模拟,计划摆位和治疗中的验证等,其主体是放射治疗模拟机。近年来放射治疗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照射。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是推动现代放射治疗发展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以研发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为中心,主要介绍了以数字化影像为基础,开发放射治疗模拟机数字工作站软件方面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数字化X光图像的采集与显示、畸变图像实时校正、DICOM图像传输、图像处理、轮廓勾画与铅挡块制作、定位参数采集与显示、运动部件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其中的数字工作站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采集及校正、图像处理、病历管理、DICOM接口、运动控制等模块。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经过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完备性,稳定性和易操作性。
张敏,刘军,王宗成[4](2015)在《X线照片影像及质量管理》文中指出利用X线特性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是以专用设备装置的配置、成像原理、技术工作的手段所获取的。从传统的增感屏与胶片的组合、暗室成像处理技术到数字影像的系列发展突飞猛进。概括了从模拟成像至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化成像进程中对临床指导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技术内容,综合了质量管理量化的思路。针对与成像原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的链接,突出论点的内涵,同时经多年临床的积累总结了相关质量的控制方法,以重点代表的部位、位置,贴近临床,面对技术手段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认知技术、技术标准无误获取符合规范操作、标准影像及照片之目的。
赵天伟[5](2015)在《采用Ir192放射源的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保证核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核电站施工中各部件的制造、安装、役前和在役检查各个环节均离不开射线检验。焊接是建造核设施的重要施工方法,焊接接头的质量对核设施的建造和安装的质量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在现在的核电建造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射线照相检验作为检验焊接质量的方法。计算机射线照相(CR)技术是一种射线透照影像的数字采集技术,是近年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射线照相技术中一种新的非胶片射线照相技术。与常规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相比较,CR技术采用能够存储影像信息的荧光成像板(IP)代替胶片,实现了射线检测图像的数字化,体现了数字射线照相检测的鲜明特点。本文以核电建造期间射线检测的实际应用为前提,研究使用Ir192(铱)放射源的计算机数字射线检测技术在核电建造检测中的应用可行性。黑度是射线检测中尤为重要的参数,在数字底片影像中以图像灰阶值替代了传统的黑度。本文通过设计专用的验证试块,确定了数字射线检测中底的片最佳“黑度”范围,为后续试验奠定了基础。灵敏度是评价射线照相影像质量的最重要技术指标。为了确定CR技术各参数对灵敏度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曝光量、扫描精度参数和光电倍增管强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了以上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为制定数字射线检验工艺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制定了数字射线检测工艺的基础上,选择缺陷试块,使用同位素放射源对其分别进行传统射线和数字射线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以同位素放射源的数字射线技术的可行性,确定数字射线检测技术能满足现有核电检测标准,为后续开展数字射线系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李永生,陈奕,王英丽,廖静芸,于桐泊[6](2014)在《CR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CR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CR系统的原理、软硬件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得到了一种高效优质的数字化影像设备教学方法,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
兰斌,王陈海,倪萍,陈自谦[7](2014)在《野战环境下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装备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野战条件下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的主要方式,包括前数字化中的野战化改造方案以及后数字化中的扫描和摄影方式,分析了现有方案应用于野战环境时在维护成本和结构上的不足,最后根据军队的装备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改进的思路,为设计适用于野战应用的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系统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姜伟[8](2013)在《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计算机与信号集成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也在探索、创新、完善中快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已成成时代潮流与发展的新趋势,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r X-ray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多种影像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影像仪器设备投资大,系统复杂,科技含量高,工作环境要求高,对其安装操作使用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保证仪器经常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发挥其应有效能,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实现预期效益意义重大。医学影像设备是高价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均属于大型医疗设备。影像设备在医院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且更新周期短。正确的维护保养、维修、管理对影像设备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课题以CT和CR为主要切入点,介绍了相关医学影像设备的原理、构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与常规维护保养;重点讨论了医学影像设备日常使用中遇到的技术故障和解决的方法;对CT、CR的典型技术故障做实例分析和维修经验总结;并对CT、CR相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的研究。针对目前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发展相对迟缓,效率过低的情况,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
张含光,刘惕生[9](2012)在《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无损探伤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数字射线照相的技术优势及在无损探伤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生命力;传统工业胶片射线照相面临数字射线照相的挑战和机遇。较详细阐述了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特点及性能比较。
于明远[10](2012)在《基于反锐化掩模CR影像增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之所以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是因为它辐射剂量小、具备强大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能力、高灰阶分辨率、可以无胶片诊断,能够实现异地会诊等等,为医患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的同时也节约了很多时间。然而在CR成像过程中,由于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复杂性以及成像系统中的X线散射、电器噪声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CR图像质量下降,为此,需要对CR医学图像进行增强处理以满足医生临床诊断要求。本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CR图像特点,采取了空域与频域的增强处理方法,重点研究了基于三段线性灰度变换法、频域CR增强算法、线性反锐化掩模(UM)算法、非线性反锐化掩模算法,设计了先进的图像频域增强函数编写方法,采用“总体框架+函数模块”结构,易于调用与修改。并进行了CR图像增强实验,取得满意结果。在噪声小的情况下,线性反锐化掩模(UM)增强算法效果好;在噪声较大的情况下,非线性反锐化掩模增强算法好,这二种算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经CR头部图像经四种方法增强处理,并运用均值、方差、峰值信噪比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得出本文提出的线性反锐化掩模(UM)增强算法在噪声小的情况下,对CR图像的边缘增强效果最好。
二、数字X光(CR)系统的影像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X光(CR)系统的影像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性能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R系统性能测试的研究现状 |
1.2.2 直线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3 二值化阈值选择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现状总结 |
1.3 论文结构组织 |
1.4 论文创新点介绍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CR测试中各项参数介绍 |
2.2 图像处理相关算法介绍 |
2.2.1 经典去噪算法 |
2.2.2 边缘检测算法 |
2.2.3 霍夫变换算法 |
2.2.4 二值化阈值自动选择算法 |
2.3 系统构建相关技术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扫描仪抖动算法的研究 |
3.1 滤波降噪算法的研究 |
3.2 边缘检测算子的研究 |
3.3 霍夫变换算法的研究 |
3.4 霍夫变换算法的改进 |
3.4.1 容错投票 |
3.4.2 算法步骤 |
3.5 改进算法的应用与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清晰度测定算法研究 |
4.1 算法研究 |
4.2 大津法的改进 |
4.3 实验验证 |
4.4 改进后算法的应用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总体设计 |
5.3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CR的概述 |
2 常见影响CR照片的因素 |
2.1 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
2.3 忽视对信息板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
2.4 忽视CR系统使用环境 |
3 有效控制CR照片质量的措施 |
3.1 注重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
3.2 注重CR系统操作的相关细节和使用环境 |
3.3 注重对CR摄影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
3.4 严格控制CR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
4 结论 |
(3)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放射治疗模拟机介绍 |
2.1 工作原理 |
2.2 基本结构 |
2.2.1 机架 |
2.2.2 界定器 |
2.2.3 治疗床 |
2.2.4 X射线系统 |
2.2.5 医用电视系统 |
2.2.6 操作控制台 |
3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的关键技术研究 |
3.1 X射线影像数字化技术 |
3.1.1 X射线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3.1.2 数字化X射线影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组成 |
3.1.3 数字化X射线影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 DICOM标准 |
3.2.1 DICOM标准的对象模型 |
3.2.1.1 数据的信息模型 |
3.2.1.2 信息对象定义IOD(Information Object Definition) |
3.2.1.3 服务/对象对SOP(Service/Object Pair) |
3.2.1.4 服务类(Service Class) |
3.2.2 DICOM图像的文件格式分析 |
3.2.2.1 数据元素(Data Element) |
3.2.2.2 DICOM文件头的定义 |
3.2.2.3 数据集合(Data Set) |
3.2.3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中DICOM功能的设计 |
4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组成框图及原理 |
4.1.1 X射线系统 |
4.1.2 影像系统 |
4.1.3 机械系统 |
4.1.4 运动控制系统 |
4.1.5 工作站系统 |
4.2 技术指标 |
5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工作站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流程 |
5.2 软件环境 |
5.2.1 运行环境 |
5.2.2 开发环境 |
5.3 功能模块设计 |
5.3.1 用户登录模块 |
5.3.2 病历管理模块 |
5.3.3 图像采集模块 |
5.3.4 图像畸变校正模块 |
5.3.5 图像处理模块 |
5.3.6 报告输出模块 |
5.3.7 适形设计模块 |
5.3.8 运动控制及运动参数显示模块 |
5.3.9 系统设置模块 |
5.3.10 DICOM模块 |
5.4 数据库设计 |
6 系统测试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X线照片影像及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1-2] |
1.1 影像形成的条件及原理[3] |
1.1.1 条件。 |
1.1.2 原理。 |
1.2 影像形成的四大要素[6] |
1.2.1 影像密度。 |
1.2.2 影像对比度。 |
1.2.3 影像锐利度。 |
1.2.4 影像失真度。 |
1.3 X线摄影条件与影像的关系[7-8] |
2 计算机X线摄影 (CR) [9] |
2.1 数字X线摄影的定义 |
2.2 CR的临床应用[10] |
2.2.1 CR的优势。 |
2.2.2 CR的影像特点。 |
2.2.3 CR的不足。 |
2.3 CR系统的组成[11] |
2.3.1 影像板。 |
2.3.2 影像阅读器。 |
2.3.3 影像处理工作站。 |
2.3.4 监视器。 |
2.3.5 存储装置。 |
2.4 CR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12] |
2.5 CR的图像处理技术 |
2.5.1 协调处理 (层次处理) 。 |
2.5.2 空间频率处理。 |
2.5.3 减影处理。 |
2.6 数字图像的打印设备 |
2.6.1 激光打印机。 |
2.6.2 干式热敏打印。 |
3 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管理[13] |
3.1 |
3.2 计算机X线摄影照片质量控制, 见表2 |
(5)采用Ir192放射源的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射线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CR技术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 |
1.2.2 CR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射线检测技术中的“黑度”研究 |
2.1 CR系统组成及其特性 |
2.1.1 CR系统组成 |
2.1.2 CR系统与传统射线检测的比较 |
2.2 黑度的概念 |
2.2.1 传统射线底片的黑度 |
2.2.2 黑度对射线检验灵敏度的影响 |
2.2.3 数字成像技术中的影像黑度 |
2.2.4 最佳灰度问题的提出 |
2.3 最佳“黑度”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数据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数字射线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研究 |
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2 曝光量对灵敏度的影响实验 |
3.3 光电倍增管强度PMT对图像灵敏度的影响实验 |
3.4 扫描精度对图像灵敏度的影响实验 |
3.5 结论 |
第四章 数字射线检测工艺及其验证 |
4.1 数字射线检测工艺 |
4.1.1 目的和范围 |
4.1.2 参考文件 |
4.1.3 检验人员资格 |
4.1.4 检验设备及器材 |
4.1.5 受检对象及准备 |
4.1.6 检验技术 |
4.1.7 记录标准及验收标准 |
4.2 试验验证 |
4.2.1 试验准备 |
4.2.2 验证试验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CR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lassic CR825/850系统的硬件操作应用 |
1.1 classic CR825/850主机 |
1.2 IP板 |
1.3 远程操作面板 |
1.4 IP板条码扫描仪 |
1.5 Clinic Suite工作站 |
2 Care stream Clinic Suite软件的应用 |
2.1 调整影像质量 |
2.1.1 窗宽、窗位的处理 |
2.1.2 锐化处理 |
2.2 影像的测量 |
2.3 影像的标志 |
2.4 影像的更改 |
2.5 影像的存储、输入、输出 |
3 CR设备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
3.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2 适应发展需要 |
3.3 特色教学 |
3.4 提高考试效果 |
4 结语 |
(7)野战环境下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装备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医用X线图像前数字化研究 |
2 医用X线图像后数字化研究 |
2.1 扫描方式 |
2.2 摄影方式 |
3 展望 |
(8)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医学影像的发展史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影像设备技术的进步 |
1.2.2 医学图像后处理 |
1.2.3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 |
1.2.4 PACS 图像处理系统 |
1.2.5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趋势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
2.1 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CT) |
2.1.1 CT 的诞生 |
2.1.2 CT 的发展历程 |
2.1.3 CT 的构成 |
2.1.4 螺旋 CT |
2.1.5 CT 临床应用 |
2.2 计算机 X 射线摄影(CR) |
2.2.1 CR 的基本组成 |
2.2.2 CR 的工作原理 |
2.2.3 CR 组成部分的功能 |
2.2.4 IP 与图像读取系统的正确使用与管理 |
2.2.5 CR 的临床应用 |
第三章 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 |
3.1 医学影像设备正确使用 |
3.1.1 明确使用原则 |
3.1.2 遵守操作规程 |
3.2 医学影像设备的日常保养 |
3.2.1 谨慎操作 |
3.2.2 保持机房干燥 |
3.2.3 做好清洁卫生保持设备清洁 |
3.2.4 日常检查的重点是 |
3.2.5 软件维护 |
3.2.6 主要部件的日常保养 |
3.3 医学影像设备定期维护 |
3.3.1 机械部件的定期检修 |
3.3.2 电气部分的定期检修 |
3.3.3 检修原则和注意事项 |
3.4 小结 |
第四章 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经验交流 |
4.1 CT 常见技术故障及检修方法 |
4.1.1 常见技术故障 |
4.1.2 检修方法 |
4.2 CR 常见技术故障及检修方法 |
4.2.1 常见技术故障 |
4.2.2 检修方法 |
4.3 故障实例及维修经验交流 |
4.3.1 CT 故障实例 |
4.3.2 CT 维修经验交流 |
4.3.3 CR 故障实例 |
4.3.4 CR 维修经验交流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 |
5.1 医疗设备管理的意义 |
5.2 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
5.3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
5.3.1 物联网简介 |
5.3.2 物联网的结构 |
5.3.3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
5.3.4 基于 RFID 的智能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
5.3.5 物联网技术对于医疗领域带来的优势 |
5.3.6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
5.3.7 物联网在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中的构想 |
第六章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
6.1 CT 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
6.1.1 数据采集系统 |
6.1.2 X 射线剂量 |
6.1.3 主要技术参数 |
6.1.4 提高工作效率 |
6.1.5 三维图像重建 |
6.1.6 血管成像 |
6.1.7 虚拟内镜 |
6.1.8 放疗功能 |
6.2 CR 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无损探伤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工业射线无损检测应用中具有强大生命力 |
1.1 传统的工业胶片射线照相面临数字射线照相的严峻挑战 |
1.2 数字射线照相与传统胶片照相比较所具有的技术优势 |
(1) CR和DR成像系统用器件能长期重复使用 |
(2) 射线感光灵敏度高,宽容度大 |
(3) 环境保护 |
(4) 使用方便 |
(5) 便于影像处理,提高影像质量 |
(6) 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 |
(7) 便于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应用 |
2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2.1 底片扫描法 |
2.2 CR成像系统 |
2.2.1 IP荧光成像板 |
(1) IP荧光成像板结构 |
(2) IP荧光成像板的成像基本原理 |
(3) IP荧光成像板的工作原理 |
2.2.2 CR扫描器 |
(1) CR扫描器的工作原理 |
(2) CR扫描器的分类 |
2.3 DR成像系统 |
2.3.1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 |
2.3.2 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2.3.3 TFT (Thin Film Transistor)非晶硅、非晶硒薄膜晶体管 |
3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特性比较 |
3.1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工作特点 |
3.1.1 底片扫描法 |
3.1.2 CR成像系统 |
3.1.3 DR成像系统 |
3.2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特性比较 |
4 工业射线胶片生产企业积极应对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发展的严重挑战 |
4.1 加强创新研究,提高工业射线胶片性能 |
4.2 开发研究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新产品 |
5 小结 |
(10)基于反锐化掩模CR影像增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X线(CR)成像概述 |
2.1 计算机X光影像仪(CR)系统组成 |
2.2 计算机X光影像仪(CR)系统工作原理 |
2.3 计算机X光影像仪(CR)数据的采集与拾取 |
2.4 CR图像的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X光影像仪(CR)医学图像增强理论分析 |
3.1 CR医学图像增强基本原理 |
3.2 CR医学图像边缘细节增强 |
3.2.1 微分法 |
3.2.2 梯度算子 |
3.2.3 拉普拉斯运算 |
3.3 小结 |
第四章 CR医学图像增强方法实验 |
4.1 常规CR医学图像增强 |
4.1.1 三段线性变换法 |
4.1.2 三段线性灰度变换编程处理实验 |
4.1.2.1 三段线性灰度变换 |
4.1.2.2 三段线性变换结果 |
4.1.3 非线性变换 |
4.1.4 对数变换 |
4.1.4.1 对数变换MATLAB程序 |
4.1.4.2 对数变换结果 |
4.1.5 指数变换 |
4.1.5.1 指数变换MATLAB程序 |
4.1.5.2 指数变换结果 |
4.2 CR医学图像频域增强 |
4.2.1 频域增强算法原理 |
4.2.2 高频增强滤波器进行CR图像增强 |
4.2.3 CR图像频域增强程序设计 |
4.2.4 CR图像频域增强实验结果 |
4.2.5 CR图像频域增强实验结论 |
4.3 基于线性反锐化掩模法(UM)实现CR医学图像增强 |
4.4 线性反锐化掩模法CR图像增强实验 |
4.4.1 线性UM算法增强CR图像实验 |
4.4.2 MATLAB编程处理 |
4.4.3 线性UM算法增强CR图像实验结论 |
4.5 基于非线性反锐化掩模法增强CR医学图像 |
4.5.1 非线性反锐化掩模算法原理 |
4.5.2 非线性反锐化掩模法CR图像增强实验 |
4.5.2.1 密度为0.02的椒盐噪声用3*3模板中值滤波 |
4.5.2.2 密度为0.02的椒盐噪声用5*5模板中值滤波 |
4.5.3 非线性反锐化掩模法增强CR图像实验结论 |
4.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6.1 CR图像增强的性能评价准则 |
4.6.2 CR图像增强的性能对比 |
4.7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字X光(CR)系统的影像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性能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赵慧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质量控制[J]. 李宝珠.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10)
- [3]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D]. 陈璞.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4]X线照片影像及质量管理[J]. 张敏,刘军,王宗成. 继续医学教育, 2015(06)
- [5]采用Ir192放射源的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应用研究[D]. 赵天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6]CR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应用研究[J]. 李永生,陈奕,王英丽,廖静芸,于桐泊. 医疗卫生装备, 2014(09)
- [7]野战环境下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装备研究现状与进展[J]. 兰斌,王陈海,倪萍,陈自谦. 医疗卫生装备, 2014(04)
- [8]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的研究[D]. 姜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9]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无损探伤检测中的应用前景[J]. 张含光,刘惕生. 影像技术, 2012(03)
- [10]基于反锐化掩模CR影像增强方法研究[D]. 于明远.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