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中医医院,外二科 21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 SOLO)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再加2cm的长度测量方式在临床置管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置入的Power PICC SOLO导管207例未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02例。其中观察组为实际测量长度加2cm,对照组即为实际测量长度,比较两组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确率以及导管滑脱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最终有3例导管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对照组有11例未达到理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滑脱6例,对照组有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管长度测量时采用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加2cm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导管尖端位置达到理想位置的精准率,同时对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无影响,该种测量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长度测量;导管尖端理想位置;导管滑脱
[key word] Power PICC SOLO catheter; length measurement; ideal location of catheter tip; catheter slippage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目前最新型的PICC导管为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导管(以下简称“SOLO导管”)。该导管为聚氨酯材质,能耐受300psi的压力,具有流速快、耐高压的特点,末端瓣膜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空气进入和血液返流,减少堵管的放生,封管时仅需要生理盐水[1]。但是SOLO导管为前修剪式导管,这对导管长度的测量提出高的要求。我科自2018年7月开始使用SOLO导管,截止2019年7月已经置入200余例。在导管长度测量过程中采用了实际测得长度的基础上加2cm和按照实际测量长度裁剪两种方式,现将这两种不同测量长度对提高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确率以及导管滑脱发生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7月—2019年7月置入的207例SOLO导管为研究对象,根据Excel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依随机数的顺序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105例,男65例,女40例,平均(57.23±10.45)岁,肠癌患者31例,胃癌患者43例,恶性淋巴瘤6例,肺癌患者15例,长期营养支持10例;对照组102例,男57例,女45例,平均(62.32±9.23)岁,肠癌患者28例,胃癌患者39例,恶性淋巴瘤11例,肺癌患者17例,长期营养支持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置管静脉选择、置管部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人员:共3人,为我院静疗小组核心成员,均具有PICC置管资格,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导管均由这3位护理人员进行置入。
1.2.2 置管方式 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
1.2.3 长度测量
1.2.3.1 导管长度测量时机 在导丝成功进入静脉后进行导管长度的测量。
1.2.3.2 测量方法 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距离[2]。对照组按实际测量长度裁剪导管;观察组采用在测得长度基础上加2cm进行导管裁剪。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导管尖端位置 采用X线胸片进行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由置管护士与主治医生共同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导管尖端位于X线胸片上气管隆突下1-1.5个椎体的位置为最佳位置[3-4]。两组导管均可进行多次调整,以最后一次调整位置为导管最终位置。
1.3.2 评估导管滑脱情况 纳入研究对象的导管在研究期间导管滑脱超过1cm即为导管滑脱[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0.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置入SOLO导管后,最终导管的尖端位置,观察组导管达理想位置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导管滑脱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SOLO导管在导管滑脱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高玲[6]的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提高置管技术,使PICC导管尖端置于理想位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内外最精准的定位方法为心内心电图技术,该方法已经在欧美国家得到普及,其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度可以达到为100%[7-8],并且不需要再进行X片来确定位置。但SOLO导管为前修剪式,在导管送入血管前必须对导管进行长度的修剪,这对体外测量的要求较高。因若无法保证体外测量的准确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会给二次置管以及导管调整带来长度上的问题。
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中有6例没有一次穿刺成功需要重新置管,但导管已经经过修剪,故最终有4例导管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有5例通过X线胸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发现置入过浅,但是没有办法对导管位置进行二次调整。观察组中有8例需要重新置管,因裁剪时比实际测量长度多2cm,故最终只有2例导管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有7例通过X线胸片确认后发现置入过浅,可以对导管进行二次调整,故最终只有1例未达到理想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导管长度测量时多余2cm可以大大提高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准率。
3.2 表1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导管置入过深,需要将导管拔出一部分,对照组导管是按照实际测量长度进行裁剪,导管拔出部分后体外导管长度在可控范围内。而观察组因本身体外导管即有2cm的外露长度,再拔出部分导管,体外长度更长,有导管滑脱的风险。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观察组导管滑脱在例数上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在临床上选用观察组的测量方法并不会增加导管滑脱的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PICC导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从硅胶导管到聚氨酯材质的导管,从无瓣膜导管到有瓣膜导管,其目的就是为患者提供一个可靠的静脉通道。SOLO导管是目前临床上最新型的导管,在我院被广泛使用,如何确保SOLO导管的尖端达到理想位置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只需在导管进行长度测量时放宽2cm这一小小的举措就可以大大缓解置管过程中因各种意外带来的不便,让导管长度保有缓冲余地,提高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准率。
[参考文献]
[1]蔡昌兰,陈杉杉,李琼,等.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8,39(1):70-71,98.
[2]张晓菊,胡雁,李全磊,等.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系统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4,29(6):78-82.
[3]贾怡,刘琼芳,张晓霞,等.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PICC尖端定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14-1516.
[4]张晓霞,张阳光,余华琴,等.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评价盲法PICC置管效果的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2):130-132.
[5]王雅萍.双上肢PICC置管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16:1-74.
[6]高玲.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74-2075.
[7]赵林芳,曹秀珠,陈春华,等.心内心电图特异性P波形态变化在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74-1378.
[8]孙红,王蕾,聂圣肖.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916-920.
[9]王丹.不同PICC导管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系统评价[J].饮食保健,2018,5(27):37-38.
论文作者:丰梅娟,孙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导管论文; 长度论文; 位置论文; 测量论文; 瓣膜论文; 理想论文; 患者论文; 《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