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言”,“言”“文”统一——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方略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文言文教学对于现代语文的发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遗憾的是,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程序固定,即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范读正音、逐词逐句地串讲,最后进行内容分析的模式。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单一,“言”“文”割裂,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文字知识、古汉语词汇、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教师过于强调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串讲到底,文学的韵味没有了,文化的积淀没有了。另一种是脱离“双基”,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化和人文性,老师高谈阔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课本却一无所获。
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从经典美文中欣赏、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要兼顾“言”与“文”的统一,既要重视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也要重视文章思想内容、文化意蕴、优美意境、文学艺术的教学。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教学,才能使我们僵化的文言文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经典的温暖平和、朴素可亲。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言文统一”呢?简而言之,我们应该以诵读为基础,铺设由“言”到“文”的平台;以词句、文意的理解品析为抓手,架起由“言”悟“文”的桥梁。下面,具体介绍几种有效的“言文统一”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主问题带动法
课眼,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它也许不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却是咽喉要冲。在文言文教学中,认真研读文本,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我们就能发现许多文章都有这样的课眼。依据课眼,教师可以设计出支撑整堂课的主问题。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文言文教学中,认真研读文本,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我们就能发现支撑整堂课的主问题。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一句中的“会”字,“会”为“适逢,恰巧遇到”之意,围绕此字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陈胜吴广起义是恰巧遇到大雨才爆发的吗?让学生围绕此问题从文中找依据展开辩论。“会”字这个课眼就可以把陈胜起义的思想基础、根本原因、高超策略、人民拥护等内容贯穿起来。
主问题带动法非常有利于“言文统一”的文言文教学。通过主问题的带动,可以把“言”和“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言文统一”“言文共生”的文言教学。比如《愚公移山》一课教学时,教师就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句中的“平险”二字为课眼设计了这样一组主问题:愚公为什么要“平险”?哪些人加入了愚公的“平险”队伍,“平险”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周围人对愚公“平险”的态度如何?愚公“平险”的结果如何?要求学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并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在解答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顺势落实了课文的重点实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并且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寓意:愚公“平险”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为了乡人出行之便,愚公毅然决然带领着一支力量薄弱的队伍,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最终“平险”成功说明: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集中体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代表的积极、雄健的民族精神。这样的解读也许更接近文本的原味和内核。
语文的人文价值是由语言来负载的,所以在主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以语言为核心回归文本,引领学生感受课文文学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到“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时,教师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倒装句,可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这个层次上,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白语言中有时刻意地追求倒装句式,是为了强调谓语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倒装句式“太不聪明了,你!”来翻译这句话。两种译法都很准确,但后一种译法更能刻画出智叟似智实愚、自以为是的形象。
当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之障碍。解除“言”之障碍的过程,就是融“言”于“文”、“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自己积淀的过程。
关键词串联法
这里所讲的“关键词”和上文提到的“课眼”不同之处在于:课眼通常是一个,围绕课眼可以设计出支撑整堂课的主问题;而关键词通常是多个,围绕每个关键词都可以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共同作用才能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在文本中找不到课眼,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关键词串联法来串联起文言字词知识及对课文的分析,从而实现“言文统一”。
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可以抓住全文的四个关键字:大、独、喜、痴,以此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围绕“大”字,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可以体现雪之大的句子,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了解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喜”是作者到湖心亭遇到知音后的直接抒情,围绕“喜”字,可以让学生分析“喜”的原因、“喜”的语言和动作的表现。“痴”是舟子回来时对“余”此行的评价。对“痴”字的理解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引领学生从“痴”字的词典义出发,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理解到作者的行为实在不是因为傻、笨,而是基于自己内心对山水之乐、对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痴迷。对同一种行为的不同理解,也就造就了代表世俗的“舟子”和超越世俗之外的“余”与“两人”的隔阂,也成就了课文中的“独”。“独”不但是作者的实写,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理解了“独”与“痴”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读白描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就更加能够明白“上下一白”的广袤天地与“舟中人两三粒”的渺小个体是一种极致的反差,也是一种极致的沧桑与悲凉,而这种沧桑与悲凉也更能凸显作者的“独”与“痴”。
围绕着这四个关键字讲解,不仅能很好地串连起文章的情节,而且能帮助学生在联系课文情境的情况下落实、理解文言字词,在分析情节中体会作者用词用语之妙,最终体会到事、景、情中的“独”与“痴”。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以点带面,以粒串线,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文章,主动寻求和思考文言字词的解释、文言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整体性,从而实现“言文共生”的教学目的。
“活动”带动法
“活动”带动法是指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结合语文感知学习,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可以实现“言文统一”。
比如《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一般需要学生在课前为课堂活动做好前期准备,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凭借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课文,围绕“鲁庄公鄙”和“鲁庄公不鄙”两个观点准备自由辩论。在课堂辩论环节,要求每一位辩手的发言必须遵循以下格式:观点是________,文中可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词语或句子是________,先解释句意,再分析。这样可以确保在辩论中既落实相关文言知识,又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尊重了课文的文本特质——对庄公的评价历来都有分歧。从这个特质出发,采用课堂自由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留存下来的优秀文章,里面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是这样界定“文”与“言”的:“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应是文章、文学和文化,而‘言’则是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由此可见,不论“文”还是“言”都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文”带“言”,“文”“言”并举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希望我们的文言文课堂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文化意蕴、体会文学意境的过程中完成词句的学习,最终培养起文言文的语感,形成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