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顺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顺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作用的过程。回顾1979年以来的改革历程,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未能在长达17年的探索中建立一个健康的良好运作的微观基础,尤其是企业体系。这就使我们不由得思索:经济市场化包括企业、金融、财政、外贸等各方面的改革,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最佳顺序。违背这个顺序将大大延缓改革进行的力度和深度,只有找到这个最佳顺序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转变及发展。而这也正是目前经济改革最宏观、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探索。
一、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
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是城市改革,它包含着我国目前的最大难点——企业改革和银行改革。
1979年开始的改革是以企业改革为先导的。从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开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工资改革和价格改革都是其题中之义),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利改税、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总体看是以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为指导思想的。与这种情况相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则只是强调在企业改革造成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的同时保证财政收支平衡,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化。金融体制改革则是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并为之服务,银行成为向企业供应资金的主渠道。由以前只供给非定额流动资金到供应全部流动资金以及后来的固定资金贷款正是这一过程的表现。这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国有企业倒逼国有银行,进而倒逼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在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没有转化的情况下,一味放权让利不仅没有建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负盈亏的企业体系,而且国有银行也被拖入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陷入亏损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1992年以来,我们开始了第二种改革顺序的尝试,即以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试图通过资金融通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引导企业高效率运营。这种改革包括组建政策性银行、发展证券市场、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等。然而走到今天,我们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滑坡,陷入大规模亏损的状态,1986~1993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率呈降低趋势,亏损总额每年平均递增35.3%(《中国统计年鉴》1978~1994)。政策性银行有限的资金来源只能用于大型企业、重点项目,而更多的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仍落在国有银行肩上。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仍负担着向国有企业供应资金的任务,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大量的到期不清偿企业债券以及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现象表明: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金融系统并不能造流通领域这种外部力量来促使企业改革顺利完成,试图以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道路已陷入困境。
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内在顺序
1.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核心——企业改革
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生产企业做为领先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部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起点和决定力量。只有一个国家具有一个健康的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企业体系,经济发展才可能是持续的、有效的。这里说的企业体系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一部分企业的高效率不能代表该企业体系是高效率的,内部结构不平衡的企业体系也不是一个能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中国来看,中国目前的企业体系内部可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发展、效率是很不平衡的。
表11993年数据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
中国在企业改革中采取了从国有企业外部求解的道路,试图通过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来促进国有企业的自身改革。然而,实践证明,非国有企业的确成为企业体系中活力充沛的部分,1992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占的比重已达到51.9%,自1992年以来,非国有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近几年在GDP的年新增额中,大约70%是由非国有经济提供的。但非国有企业的成功的同时,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有亏损面逐渐扩大之势。
表2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
企业体系内部的不平衡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正视国有企业问题,并且意识到只有国有企业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的企业改革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我们的企业体系才是有发展前景的。
2.企业改革的要求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选择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要求首先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外部环境的配套。良好的内部环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企业具有自主地依据市场规律经营的能力。而企业具备充分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的能力的构建绝非仅从企业本身能进行的。国有企业承担的大量非经济的社会责任、政府职能正是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表现,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正是财政体制不健全的集中体现。第一层含义是使企业经营者具有按经济利益原则经营企业的动力,这是我们规范意义上的企业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则是指从企业外部建立对企业进行经济约束的环境,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正是建立依市场机制运行的融资格局。
围绕企业改革这个核心,我们得出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顺序:
企业市场化运行的能力——企业的市场化运行——促进企业市场化运行
↑ ↑↑
财政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
3.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选好改革的第一步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活动通过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反映。在其收入来源的各个途径即政策工具体系中,税收、利润、债务收入等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国有企业做为政策工具和经济主体的统一体,要使其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削弱其政策工具职能。在各种工具体系中,如果其它工具发挥充分作用的条件具备,国有企业的工具作用就可以弱化;而如果当政府不具备常规的收入工具,国有企业就成为很方便的政策工具而作用得到强化。这种工具作用的强化或弱化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内部经济环境,即进入市场充分竞争的能力。所以要成功地进行企业改革,首先要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为企业市场化经营创造应有的内部环境。
在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做为政府的政策工具存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放权让利的道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逐渐放开、八级工资制取消、工业品国家定价也取消,使得原有的靠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的国有企业利润自动满足财政收入需要的机制丧失,而同时,新的财政收入格局尚未建成,尤其是以税收来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制尚未形成。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防、文教卫生、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等支出增长迅速,在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向国有企业掘取收入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增收减支。在财政支出的各项目中,国防、行政待支出具有刚性,经营建设费的弹性则较大。因为少搞一点建设不致于引发政治问题,而压缩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等则足以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不满。从表3可以看出。
表3
单位:亿元
年份 财政来自国有企业的收入
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
1983 969.85 635.21
1984 1156.85
784.65
1985 1343.80
895.00
1986 1683.29
1234.71
1987 1664.94
1259.95
1988 1797.87
1397.00
1989 1969.13
1435.25
1990 2198.88
1546.22
1991 2327.97
1608.60
1992 2608.16
1821.72
1993 3082.20
2143.69
1994 3427.42
2495.0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我们不妨假设经济建设费支出完全投入到国有企业,那么,财政每年从国有企业收取的收入远大于其对国有企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负担着大量的政策任务。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许多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落在了国有企业身上,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职工福利保障费用中,由企业支付的部分高达93%,国有企业每吸收一名职工仅福利保障设施费就至少要5000元,其总额占到企业全部投资的30%以上。国有企业中用于职工住房、福利设施、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非生产性资产的比重达30%。这就制约了国有企业完全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国有企业不仅无力自求发展,连简单生产也难以进行下去,更不用说与非国有企业进行竞争了。
在国家为行使其职能而筹集收入的工具体系中,国有企业是其中一个。而国有企业做为政策工具与经济主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存在。要想使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弱化其政策工具职能,而这只能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来进行,所以财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市场化顺序的第一步。
三、财政体制改革——造就企业市场化运行的能力
1.财政职能的转换
一个国家的财政职能是依据经济形势对政府干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相应调整,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民间投资起补充作用,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成为首要考虑;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进入成熟阶段,财政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
我国建国初期,没有大量的工业基础,经济活动的各个基础方面都有待兴建,此时采取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把有限的资源由政府配置是最快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我国的“经济建设财政”。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从无到有”的情况下,政府比市场具有更快更适宜地解决这个矛盾的能力。
随着经济基础的建立,经济发展的矛盾转向“从有到好”,即效率问题成为经济问题的核心。而效率是集权或政府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当经济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仍固守“经济建设财政”以政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充分的效率。适应这种变化,要促使财政职能由经济建设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使其具有更高的效益。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化,政府将收缩“大而宽”的财政支出结构,这也意味着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和控制减弱,而致力于发挥财政的经济调节作用,更好地承担社会职能,这就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内部环境。
2.税收制度改革
政府要成功地改革,其必要条件是要在一种分权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具备征收国内税的能力。在政府放弃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和直接所有制以后,必须迅速建立一个常规结构税收制度以便追回因放弃对生产资料直接控制而失去的利润。只有在税收基础比较广泛的情况下,政府才可能收集到足够的收入以避免通货膨胀,而无须重新获取企业的利润或个人的财产。在一定时期,政府支出具有刚性,在各项收入来源中,税收以其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最适宜用于主要是无偿的财政支出: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使得财政不可能在不付出高额利息成本的条件下筹集到大量资金,而且以有偿的债务收入对应无偿的财政支出是不符合财政自身运行机制的内部规律的。在缺乏健全税制而引起税收收入不足、大量发行国债受到居民收入、财政与银行关系、利率等多方面制约的情况下,政府会把国有企业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对其实行高税率、高利润上缴率、并由国有企业承担财政无财力进行的某些社会职能,从而进一步削弱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
所以,稳步进行税制改革、建立税基宽泛的科学、严格的税收制度是重中之重。首先,税制要求与一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相适应。一个较好的税制应具有“宽税基、低税率”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能够有充裕的国家财政收入又不违背税制设计的中立性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收入分配严重向个人倾斜。从表4可见。
表4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
为适应这种变化,税收结构应将能构成宽泛税基的居民部门战略地纳入其中,强化与完善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的各类收入、行为进行课税,如开征利息所得税、证券交易税等等。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同时如果仍不能将居民部门上升为主要纳税对象,而以企业为纳税的唯一重点,最终将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为保证财政收入而对企业实行较高税率,一种是为鼓励企业发展实行低税率而使财政收入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重新以其它方式向企业进行谋取收入。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其次,加强税收管理水平。征管能力的进步要与税制相适应,如果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税制尽善尽美亦无济于事。要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师和审计人员,将训练有素的人员用于税务部门。最后,以差别税率代替减免税。税收减免的随意性使其结构调节效率被大大削弱,结果只是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通过差别税率以税法的形式取消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同时更好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四、企业改革——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
在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即从支出方对财政职能和从收入方对税收制度进行成功地改革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具备了依市场规律运行的能力,这是国有企业内部环境要解决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则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的市场机制,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都是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要使国有企业经营良好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求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只能通过良好地经营企业才得以实现,除此以外别无它法。即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这就形成了促进企业良好经营的运行机制。
在西方国家的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完备的聘任竞争机制、以及由市场评定经营者的机制。这就使得经营者只有通过好好地经营企业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才能在经营人员层次站稳脚跟。即所谓的“经济经营”。
在我国则具有其特殊的方面。中国缺乏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缺乏完备的聘任竞争机制,以及由市场评定经营者的机制。国有企业经营者虽然可以通过“经济经营”辛辛苦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实现个人利益,更可以通过相对容易得多且见效快的“政府经营”来实现个人利益。按照产权理论,国家做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具有指派经营者的权力。由于缺乏对经营者的评定机制,经营者可以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处好关系而在本企业经营无起色的情况下平调或迁升一走了之,或者进入行政管理部门。
“政治经营”的存在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创造一种促使经营者“经济经营”的环境与约束力量。
在目前,建立国有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职工的作用。
虽然从产权理论上讲,所有者具有选择、任命经营者的权力,但在我国缺乏对经营者评定机制的情况下,“政治经营”对国有资产的侵害要求我们寻找一种促使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经济经营”追求利润的经济约束力量,来做为一种过渡时期的优化策略。在目前,把所有者选择经营者与职工选择约束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从短期看,在我国劳动力流动不通畅、人才市场作用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职工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职工会从关心自己的角度来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发展,于是职工可以构成对经营者行为的“经济约束力量”。职工对经营者的评价与选择只从经济利益出发,这就使经营者不可能单纯依靠“政治经营”而要依靠“经济运营”才能获得肯定。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找不到最好方案之前,我们只能不断地寻求较好的方法。在发挥职工作用的时候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要对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来增强其判断、分析的能力,只有增强职工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约束力量的作用,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长期看,可采取国有企业职工参股方式将职工监督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五、金融体制改革——从外部促进企业市场化运行
从我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来看,10余年来金融格局的变化是显著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信用创造与货币供给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与推动因素;但这种变化是不深刻的,在财政体制、企业体制没有得到实质改革下的金融改革得到的只是强烈而迅急的量的扩张,金融结构与金融制度安排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大量金融资源仍通过旧的融资方式与途径进行低效配置。
适应财政体制、企业体制的变革,金融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即在于触动支撑金融量扩张的原有金融制度框架,使金融增长建立在一个崭新的金融制度结构之上,其核心是充分发挥金融体系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
首先,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一个市场经济中,要求社会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配置的优化正是在流动中得以实现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金融体制改革与银行制度改革行同视之。事实上,银行制度改革只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金融体制结构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各种配置关系,它具有广泛的涵盖性。金融运行本身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些有形的经济部门(如银行)的存在及其规模,而是有赖于诸多经济部门之间市场联系与资金交易关系的确立。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充足的资本是其生存和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极其必要的,着眼于企业而推进的金融改革,其要义是建立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市场关系和构造全新的金融流程。
其次,完成银行体系市场化的转变,以银行的市场化促使货币市场的成熟。在我国以间接触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社会资金大部分通过分行体系来配置。在财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下,正确区分财政与银行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对于政策性活动要由财政、政策性银行承担或者通过财政向银行贴息等方式来引导银行按经济原则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立银行追求利润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对企业的硬约束,完成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要求。
货币市场是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市场,一个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能充分地发挥资金的效率。而商业银行又是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就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使银行能够通过存单市场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又能够在拆借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上有效地运用资金。
最后,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在市场经济下,利率做为资金供求状况的直接反映具有内在的调节资金供求平衡、引导资金向高效部门流动的机制。
六、结束语
经济市场化具有内在的规律,即只有按财政体制——企业体制——金融体制的改革顺序才能以较小的时间成本获得新型市场的建立,这也正是客观规律与我们若干次改革探索不断碰撞和回归而得出的结论。
标签:国企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