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源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0年后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源泉论文,生命力论文,大讨论论文,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在我国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当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舆论先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我国社会历史转折的要求。这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思想前提。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2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建设,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建设。
一、一个鲜明的观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
一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提出质问:怎么可以把提倡实事求是与提倡本本对立起来?难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可以不要了吗?其实,这个被质疑的观点是邓小平提出来的。让我们把邓小平提出这个观点的一段话引出来,作一番研究。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
这段话很朴实。这段话主要是强调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精,就要抓住实事求是;管用,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反映了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因而才能作出这新的概括。以前他曾提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3] 这些提法是近似的,他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他以前认识的继续和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一个崭新的概括。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抓住这个本质;如果读了很多马列的本本,但不能抓住这个本质,那就不算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线是很明朗的。
这里谈一谈邓小平的一个新提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学什么?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现在邓小平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握这个精髓,坚持实事求是。这两个提法有什么区别呢?小平同志为什么没有重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提法,而提了一个新的提法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提法,延安整风以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这样的提法。这里所说的“立场”,就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无产阶级的立场。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和重大观点。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这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体现。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根据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明确提出,我们不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学理论,而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恩、列、斯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的总体性概念提了出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这是反教条主义的提法,实际上也收到了反教条主义的效果。但这一提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歧义的理解。“立场”和“方法”不会有什么分歧的看法,分歧可能出在“观点”上。马、恩、列著作中的观点很多,如基本观点,如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观点,有大观点,也有小观点,对于我们来说,主要应该坚持哪些观点,这就有不同认识了。即使大家都统一在掌握“基本观点”“大观点”上,分歧仍然会有。有些并非很小、很具体的“观点”是否在今天仍有效?比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马恩著作中可以找到同时胜利论的根据,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坚持计划经济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小平同志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重复“立场、观点、方法”的提法,而是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堵死了教条主义可以利用的一切漏洞和缝隙,这就更有利于解放思想。查阅《邓小平文选》即可知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讲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都是提的实事求是,而没有提“立场、观点、方法”。只是在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毛泽东的观点时,说了“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以后就未再提, 而专用“实事求是”。
小平同志说道,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以为小平同志说得很实在,体现了彻底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同本本相比,实践具有更大的权威,因而它总是站在首位。实践之树常青。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是我们勇敢实践的结果,不是照搬本本的结果。这里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第一条是提倡实事求是,不提倡本本,主要靠实践,而不是靠本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条是提倡本本,不提倡实事求是,只靠本本,不靠实践,这是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坚持第一条思想路线。有人片面理解,以为“不提倡本本”“不靠本本”就可以不读马列的书了。其实小平同志讲话是把实践与“本本”比较,谁更重要、更根本,我们提倡谁,依靠谁。为什么小平要这样比较呢?就是因为还有人从“本本”出发来怀疑、阻碍改革,散布消极情绪,甚至用大帽子吓人,所以他挑明了讲,把话讲到底了:我们学马列就是要掌握精髓,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而不是照搬马列的“本本”和“条条”。这里,他强调了马列主义的精髓,反对的是“本本主义”的教条态度。这根线也是清楚的。
小平同志讲话中,批评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的形式主义,“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学马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搞专业的人的学习,当然要认真读书,读大本大本的书,作过细的学习和研究,要理论结合实际地思考。第二种情况是广大干部的学习,对他们学习的要求:一要精,二要管用。精,要掌握精髓;管用,要能用来指导实践,指导工作。这两条应该成为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马列的基本要求。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明确的要求,规定读多少“本本”,不仅办不到,就是读了这么多的“本本”又有什么用呢?离开马列主义这个精髓来读马列的本本,不仅把握不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仅不能“管用”,还有可能从“本本”出发,来裁剪生动的实践,阻止实践的车轮。那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说成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人,有的就是从马列的“本本”中找出来“理论”根据。小平同志提出反对学习马列中的形式主义,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这不能理解为不要马列本本,可以不读马列的书。纵观《邓小平文选》,小平同志多次谈到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这个旗帜不能丢;强调理论必须同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反对离开实际,空搬本本教条;强调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应该承认,小平同志主要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而不是强调读多少马列的“本本”,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但不能因此而形成一个认识:不读马列的书,也可以坚持实事求是。可以这样说:读了很多马列书的人,不一定能坚持实事求是;但如果不读马列的书,不了解马列主义的理论,那肯定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没有马列的理论指导,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认识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规律,不读马列的书,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武装,如何能从繁杂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中把握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就不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把群众的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不能把领导的认识与群众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当然谈不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读马列的书,不可能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即使有朴素的愿望,主观上想坚持实事求是,实际上也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因为我们从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没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绝然不行的。所以,马列、毛泽东的书还是要读,特别是那些不熟悉马列理论的年轻干部更应该读,当然要理论结合实践去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马列的书,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肯定把握不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肯定不能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管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批判接受了全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又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需要,为了斗争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又只有在实践斗争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对于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管用的”,但如果脱离实际,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不仅不“管用”,而且是有害的。列宁曾经尖锐地指出:“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这是革命中一个最主要最危险的错误。”[6]又说:“任何一个抽象的真理,如果用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情况,它就会变成空谈。”[7]请看:“空谈”“最主要最危险的错误”, 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把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说成是共产党的大敌,革命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大敌当前,有打倒它的必要。他把王明这些教条主义斥之为狗屎不如的东西,狗屎还能垩田,而教条主义则什么用也没有。毛泽东在30年代初就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从延安整风以后,理论结合实际的学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优良传统。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马、恩、列和毛泽东的著作、言论,要反对对他们的著作、讲话不加分析,当作教条照搬照套。对于马、恩、列和毛泽东的著作、指示,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他们的著作中,阐述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革命和建设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但只能起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和对具体问题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许多结论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的结论,这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但这些结论,只是指出了总的发展趋势,规定了一般的原则,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一切具体问题都作出具体科学的回答。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又不同,有些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而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就不适用了,过时了。同时,在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还包含一些错误的东西,这是不能列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去的,是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的,而必须加以纠正、抛弃。这些情况说明,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指示,不是“万应大全”,决不能用“对号入座”的方法来寻找革命和建设中所碰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在任何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指示都不能照搬照套。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观点过去讲得很多,对于“结合”的重要性大家认识上没有什么分歧,但对“结合”的必要性,人们并不是都能讲得清楚的。
这里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从实践斗争中概括出来的,又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是普遍真理,为什么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呢?党的方针政策是根据全局情况而制订出来的,为什么在贯彻执行时还要强调与各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个认识问题许多人并没有解决,而这是应该解决的。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从对普遍原理的认识来看,因为普遍原理都具有抽象性,只有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认识才能深刻。作为普遍性原理的真理,它是对各别事物共同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概括,它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不能独立存在,它不能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而只能为人们的思维所把握。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具体情况具体知识又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他对概括出来的抽象的普遍原理所包含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本质就缺乏深刻的认识,他所能理解的普遍的原理只能是“抽象的普遍”,而不是包含丰富内容的“具体的普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用过一个比喻:同样一句格言,老年人和小孩子都会说,但老年人对这句格言的理解充满着他全部生活所体察到的意义。老年人对这句格言的理解要比小孩子深刻得多,因为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列宁说,这是“绝妙的比较!”这个比喻的寓意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没有革命的实践,对革命理论的认识往往是空洞的条文式的。没有指挥打过仗的人,对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的理解往往是空洞的、抽象的。不了解当前的农村工作、农业生产状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对党的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认识不仅只就书本上加以理解,更主要的还要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党一贯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从抽象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需要经过中介的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指出了事物发展总的方向、总的趋势,规定了总的路线,是我们认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南和向导;但任何理论都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我们去认识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详尽无遗地指出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具体特点。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即使有七十个马克思也不能够把握住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的总和;至多只是发现这些变化的规律,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指出这些变化及其发展的客观的逻辑。”[8]各国无产阶级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时候,必须根据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等方面的特殊性,把普遍原理具体化,形成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列宁非常反对从马克思主义“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问题的答案”,认为“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必然导致革命事业的失败。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来说,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是说理论可以直接作用于实践过程,而是经过若干中介,理论的指导作用才能传达到实践中去。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到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间有许多中介环节。首先必须将一般原理化成改造世界的具体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有了路线和政策,没有周密的计划、有效的措施和得力的办法,都不能使理论见之于行动。只有通过这些中介环节,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这些环节中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实践的成功。而要把普遍原理转化成多层次的具体的东西,离开对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根本做不到的。没有对实际情况的具体了解,路线和方针政策又如何形成?计划、措施、办法又如何制订?要不就是情况不明决心大,搞瞎指挥、“一刀切”,犯“左”的或右的错误。抽象程度越高、适应范围越广的真理,距离实践越远,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就越应该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人的认识规律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来看,普遍性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方针政策)是从许多具体经验、个别事物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包括个别,但正如列宁所说:“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都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一般之中。”这样,具体事物中就会有一些东西没有被包括(概括、反映)到普遍原理的一般之中去,一般包括个别就会有“遗漏”、“特殊”、“例外”。当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面对这些“例外”和“特殊”,是决不能照搬普遍原理的,这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普遍真理的精神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这是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这叫创造性的工作。
从理论的稳定性与实践的发展变化性的矛盾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虽然反映了事物的目前状况及其发展的趋势,但是决不能对事物今后发展的一切细节、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偶然性的东西,都能料事如神,计算得准准确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原来所估计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照搬原来的“本本”、“条条”,就一定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情况、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路线,找到新的措施和办法,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而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又形成了新鲜的经验,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就会对普遍原理加以丰富和发展。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理论和路线,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典范。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9]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囿于马、恩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我国今天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结合”的典范。从根本上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坚持和发展的。
我们的历史经验证明:既不能对马列的著作不加分析,照搬照用,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搬用,这两种“凡是”都是错误的、有害的。用“凡是”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列著作在我党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一次是民主革命时期的王明“左”倾路线时期,一次是“十年文革”及其后的华国锋领导党的时期。两次错误虽然具体情况不一样,但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这两次历史教训的总结,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凡是”的观点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否则就会僵化。“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0]这就击中了“凡是”派的政治要害。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还说: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违反辩证法。这里,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与“凡是”派的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对立本质挑明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同毛泽东、邓小平一样,江泽民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只有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于改造世界的“意义”,也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发挥它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的,同时也使理论自身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里,还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要它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新的特点的实践,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要实现与新的实践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实践的检验过程。只有不断实现这新的结合,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考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现实的可能。所以,今天当我们说,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把它们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就要把邓小平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和以后将要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邓小平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对马列、毛泽东不能搞“凡是”,不能照搬照抄,对邓小平理论也不能不问具体情况,生搬硬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同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坚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源泉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马克思主义打不倒,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精髓”的认识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倒不倒”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真理,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依据,因为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待自己也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被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接受,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坚持、巩固下来;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首先在于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它就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是科学的真理,比如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应该说是站得住的。虽然一些具体观点需要修正和补充,但从理论体系来看,它所阐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展望,是科学的,做出了超出前人的伟大贡献。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此,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具有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机制,因而它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更为重要的。
恩格斯在18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他又曾指出:“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12]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中发展,是在发展中坚持的。没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苏联、东欧传播;没有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在中国这样深入人心。马、恩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纠正马、恩的一些结论,根据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比如马、恩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资本主义的最薄弱的环节首先突破,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代替马恩的“同时胜利论”。这种发展是对前人错误的纠正。我们过去不敢说马恩的错误,似乎他们“句句是真理”。其实,马、恩也是人,也会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会有错误认识、错误判断。他们多次讲“同时胜利”,可是实践并没有证实他们的观点,历史倒是证明了列宁与之相反的“一国胜利论”是真理。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有实事求是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理论)是否是真理,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的结果而定,而不考虑其它因素(比如提出认识理论的依据如何)。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中,成功地探索了新的道路,提供了新鲜的实践经验,理论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就是最好的典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成功,也是典型的范例。这样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更深刻的把握。因为在中国之前,苏联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提出了十月革命的道路,已经取得党的领导权的中国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全盘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和理论,他们得到斯大林和第三国际的支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高举起反教条主义的旗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使是对中国适用的指导原理也还是如此,不能无视中国具体实际照搬这些原理。对于苏联成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也不能无视中国情况照搬照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学说,在长期实践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种情况,是既有对前人错误的大胆纠正,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的充实、丰富,更有对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域的成功的探索。这是一种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理论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的总结,也参考外国的经验,逐步地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种发展的典型。
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的理论不多,不系统,也不很深刻。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写的书评中说:“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后将怎样,他只是最一般地谈到。”[12]过去,我们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好像马、恩已经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方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这种观念应该动摇。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里确有一个较周密的理论体系,而且早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比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揭示,关于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论断,关于把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提高到自觉斗争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的阐明,关于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理论,关于团结和依靠农民、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的理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等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的内容。这些理论是由马恩创立,经过列宁的丰富和发展,并为俄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的”也主要是这方面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这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却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是有过原则的说法的,比如,把共产主义区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低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除此以外,马恩还提出过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的“三无”社会。马恩的这些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正确,有的则是带有空想性质的。过去,长时期内,我们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观点出发,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建设科学不科学,都用这个公式来衡量。实践告诉我们,这个公式并不就是科学的。实际上,马恩、列宁都没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提供一个后人可以照搬的公式、模式。这并不奇怪,马恩生前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更没有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时间也很短,由于早逝,他没有来得及系统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怎样做才算科学,这要靠实践来解决。通过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这样一些论点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既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政策措施都是服务于这两个文明建设的。从根本上谈,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提供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因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它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对于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路和政策。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并举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一国两制论,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的成果,是认识上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个新的领域的开拓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打不倒?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实践之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这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命力的内在源泉。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6]《列宁选集》第3卷,第113页。
[7]《列宁全集》第27卷,第51页。
[8]《列宁选集》第2卷,第331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8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真理标准大讨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