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中亚:政策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政策论文,在中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对中亚① 的政策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利益、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政策、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关系、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亚国家的俄罗斯族人地位问题,以及俄美在中亚的地缘政治角逐等方面。② 就俄罗斯的中亚政策而言,尽管中、俄等国学者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轻视中亚,9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这一地区并调整了对中亚国家的政策,同时学者们也对某一特定时期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③ 但是从相对长期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全面研究从苏联解体到今天的俄罗斯对中亚政策演变历程的著述,至今尚不多见。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试图论述苏联解体15年来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也牵动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神经。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其地缘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历来为世界大国所重视。19世纪,大陆强国俄国和海上强国英国为争夺中亚和阿富汗曾进行“世纪大角逐”。苏联解体后,中亚逐渐成为俄罗斯和美国等国际力量争夺影响的“角逐场”。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基本控制着中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局势,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只能通过经济和军事渗透扩大在中亚各国的影响。“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驻军中亚,开始与俄罗斯争夺中亚事务的主导权。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乌兹别克斯坦在安集延事件后驱逐美国驻军、美国资助有关国家修建绕过俄罗斯领土的巴库—杰伊汉输油管道等事件,无不反映俄美两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角逐。东欧国家在加入北约和欧盟之后已经沦为西方的势力范围,因此俄美在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国家的争夺,将最终确定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中亚推行什么样的政策,与中亚国家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如何,自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变成俄罗斯的“近邻国家”。俄罗斯由最初在对独联体政策的框架之下开展对中亚外交,逐渐形成了目标明确的中亚政策。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2月到1995年9月,是俄罗斯在经济上“甩包袱”和在军事上谋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95年9月到2001年9月,是俄罗斯重返中亚的阶段;第三阶段从2001年9月至今,是俄罗斯谋求恢复在中亚传统影响的阶段。
一、俄罗斯在经济上“甩包袱”和在军事上谋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1991—1995)
苏联解体使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亚五国由原先受莫斯科控制的加盟共和国变成独立的主权国家,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因此,中亚五国由俄罗斯的“软腹部”变成俄与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缓冲地带和世界大国竞争的舞台。第二,随着中亚五国相继将原苏联部署在各自境内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共和国化”和建立独立的武装力量,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统一的武装力量和防务空间不复存在;哈萨克斯坦还继承了原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成为中亚地区的核国家,对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唯一核大国地位构成挑战,也引起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对核扩散危险的担忧。第三,中亚各国继承了原苏联在中亚地区的外部边界,而这些国家无力保卫原苏联外部边界的现实使俄罗斯面临两难选择:或者斥巨资建设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将来自中亚的安全威胁阻隔于俄哈边界之外;或者替中亚各国保卫它们的外部边界,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两种选择都将给俄罗斯带来沉重的负担。第四,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传统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苏联解体也使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面临一系列崭新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在国际法基础上重建相互关系,建立新型经济关系模式,划定与有关国家的陆地边界和里海边界,确定俄罗斯在中亚国家驻军的法律地位、保持军事和军事技术合作,改善中亚国家的俄罗斯族地位,同哈萨克斯坦就继续租用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达成协议等等。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以及促进上述战略利益中尚有合理性的方面,是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对中亚外交的主要任务。
苏联解体初期,在特殊的国内政治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强调与西方合作的优先性、全面性,强调俄罗斯与西方利益的一致性,其目的在于获得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完成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改革,尽快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在这样的外交政策框架中,包括中亚各国在内的独联体地区处于次要的地位。
在对中亚政策问题上,俄罗斯存在着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西方派认为,中亚国家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包袱”,④ 是俄民主改革的障碍,⑤ 也是妨碍俄尽快回归西欧文明进程的累赘,⑥ 主张俄罗斯将在中亚的存在减少到最低限度,直到将来“撤出”该地区;⑦ 欧亚派认为,中亚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俄应该与该地区国家建立密切关系,⑧ 继承苏联在中亚的政策,保障中亚的和平与稳定,使中亚地区避免伊斯兰化、冲突和其他灾难的威胁。⑨ 双方争论的结果是西方派占了上风,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在经济上“甩包袱”和在军事上谋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政策。
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甩包袱”政策包括:(一)停止提供财政补贴,停止按照苏联解体前的标准供应原材料及工农业产品,追讨欠债;(二)在中亚国家尚处在卢布区时,未与中亚国家协商就单方面实施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让中亚国家已经摇摇欲坠的经济更加恶化。例如,1992年初俄罗斯放开物价,中亚国家不得不采取同样措施,导致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三)将中亚国家“逐出”卢布区。苏联解体初期,中亚国家希望保留在卢布区。1993年俄罗斯提出苛刻条件,要求中亚国家如果想要留在卢布区,就必须将黄金外汇储备和外贸活动置于俄罗斯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这些苛刻要求使中亚国家不得不退出卢布区。1993年5月—1994年12月,中亚五国先后发行本国货币。(四)将对外经济联系转向西方,无意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致使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双边经贸关系急剧弱化。俄罗斯在中亚五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4.8%下降到1997年的26%,中亚五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由1990年的12.7%下降到1997年的5.8%。⑩ 俄罗斯的“甩包袱”政策加剧了中亚国家的经济危机,致使各国经济连年下滑。1992—1994年,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66%、51%、45%、24%和15%。(11)“甩包袱”政策加剧了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使它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土耳其、西方和其他“远方国家”,寻求对外经济联系多元化。
在经济上“离异”的同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仍旧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1992年5月—1993年5月,俄罗斯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建立新型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同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文化、信息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条约和协议,为双方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确定了原则、方向和途径。俄罗斯与美国一道向哈萨克斯坦施加压力,促使哈于1995年放弃核武器,(12) 成为无核国家。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就俄罗斯族(13) 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涉,还声明将俄罗斯对中亚政策与这一问题挂钩,但仅与土库曼斯坦在1993年签署了双重国籍协议。俄罗斯还与中亚国家一道建立了独联体下属的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在独联体框架下签署了大量涉及各个领域合作关系的条约、协议和决议,但是这些文件大多没有付诸实施。
俄罗斯谋求与中亚国家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推动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的形成。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力图通过独联体军事机构保留原苏联统一的武装力量和防务空间,这一计划因独联体各国从1992年初开始纷纷组建独立的军事力量而落空。1992年4月阿富汗游击队颠覆纳吉布拉政权,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国。同年5月10日,塔吉克斯坦因以伊斯兰复兴党、民主党为首的联合反对派与纳比耶夫政府争夺政权而发生内战。对这些事态及其可能在独联体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深切忧虑,促使俄罗斯着手组建地区安全体系。5月15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六国领导人在塔什干签署《集体安全条约》。条约规定,当任何成员国遭到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侵略,其余成员国都要向它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必要援助。(14)《集体安全条约》初期在中亚的工作重点是承担新独立国家面临的基本军事政治任务,为这些国家的武装力量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1993年该条约成员国国防部长签约建立统一的防空系统和导弹袭击预警系统。1995年2月,成员国签署集体安全构想和集体安全构想实施计划。由于客观上缺乏使用集体安全手段应对共同的外部威胁的必要性,集体安全条约的机制化程度很低,该条约对中亚成员国的吸引力下降。
在集体安全条约机制短期内难以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军事关系,借此促进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军事一体化。在这方面,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共同保卫独联体南部边界。1992—1994年,俄罗斯分别与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双边条约,共同保卫独联体南部边界。俄罗斯协助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边防军戍边,直接控制了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边防军,完全承担了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防卫。(二)保留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罗斯同塔吉克斯坦就俄第201摩托化步兵师(以下简称“201摩步师”)留驻塔境内达成协议,通过签署双边协议获得了对土库曼斯坦的军事保护权,以多种形式保留了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军事存在。(三)干预和调解塔吉克斯坦内战。俄驻塔201摩步师帮助塔政府军打击联合反对派的武装力量,维护塔世俗政权。同时俄罗斯积极促使塔吉克斯坦政府和联合反对派进行和平谈判。1994年10月内战双方在德黑兰签署在塔阿(富汗)边界和塔国内临时停火协议,但是和谈进程没有取得进展。
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有名无实,俄罗斯又不愿为其在中亚的政治军事存在付出经济代价,加之对可能再度丧失主权沦为俄罗斯附庸的恐惧,使中亚各国对俄深感失望,遂转而相互联合,并实行面向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的地缘经济多元化政策。1993年4月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表明了俄通过发展与独联体国家良好关系以克服原苏联空间内分散化趋势的决心,同年9月24日独联体九国(包括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内)签署了建立经济联盟的条约,三天后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关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拥有特殊地位的讲话,被喻为俄罗斯的“门罗主义”。但是中亚国家所期望的俄罗斯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行动并未出现,对此它们不加掩饰地表示失望和不满。1993年,中亚国家加强了与土耳其和经合组织(OECD)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贸关系。1994年3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式提出有别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的替代性方案——欧亚联盟。(15) 同年4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建立三国统一经济空间的条约,7月三国元首就经济一体化的初步实施步骤和机构设置达成一系列协议。中亚国家的离心动向遭到俄罗斯的抨击,俄罗斯要求它们在经合组织和独联体之间进行选择,(16) 警告它们不要进行“反俄的一体化”。(17) 这表明俄罗斯无意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也不容忍中亚国家进行排除俄罗斯的一体化。
这一阶段俄罗斯的中亚政策是在对独联体政策框架下实施的。俄罗斯热衷于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嫌弃独联体国家这群“穷亲戚”,因此中亚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次要方向之一。俄罗斯主动放弃中亚,仅在军事安全领域保持了一定的存在。这种政策人为地弱化了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导致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急剧下降和中亚各国对外政治与经济联系的多元化。尽管俄罗斯在该地区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各种外部势力,尤其是美欧势力的进入改写了此前俄罗斯一统中亚的历史,也加大了俄罗斯后来推行一体化的难度。
二、俄罗斯重返中亚(1995—200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和中亚地区形势的发展要求俄罗斯调整对中亚政策:(一)俄罗斯向西方“一边倒”政策的失败,和西方加紧实施旨在压缩俄势力范围的北约东扩计划,使俄罗斯重新重视发展同独联体成员国的关系,并着手组建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以抗衡北约,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利益。(二)中亚各国经济形势相继好转,在总统集权制形成后政局稳定,加上美欧对中亚的渗透,使得中亚各国对外经济和政治联系多元化进程加快,乌兹别克斯坦甚至开始奉行亲美反俄的政策。这种形势损害了俄罗斯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三)塔利班势力在阿富汗兴起和阿富汗局势进一步恶化对中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使俄罗斯意识到必须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以保障该地区的安全并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威胁经中亚向俄罗斯南部地区蔓延的可能性。
1995年9月14日,叶利钦总统批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以下简称“《战略方针》”),标志着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初步形成。根据《战略方针》,可以将俄罗斯的中亚政策概括如下:(一)将中亚由俄罗斯外交的“次要”方向转变为“优先”方向,明确宣布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存在于包括中亚在内的独联体范围内,必须使“第三国和国际组织”“认识到这一地区首先是俄罗斯利益的所在地”;(18)(二)主要目标是联合中亚国家,实现独联体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三)保障中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使之成为对俄罗斯奉行友好政策的国家;(四)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以《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国家间双边协定为基础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深化在边界安全领域的合作;(五)发展经济合作,加快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六)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外交协作和人文合作。
新政策表明,俄罗斯不再将中亚视作“包袱”,而把中亚看作其恢复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加以经营。中亚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地缘支撑作用表现如下:(一)中亚连接亚、欧两大洲,处于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所说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俄罗斯若能控制中亚,则易于对亚欧大陆事务发挥广泛影响。(二)中亚自然资源丰富,可为俄罗斯经济振兴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三)中亚国家也有一些实力较强的工业部门,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开展生产合作有利于增强俄的工业能力。(四)总人口约6000万的中亚地区,是俄罗斯商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五)中亚五国都已经建立本国的武装力量,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军事力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中亚多数国家已经与俄罗斯建立密切的军事关系,这加强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内外的军事政治影响力。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俄罗斯试图全面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推进军事政治一体化,以恢复自己在前一阶段受到削弱的影响。然而,冷战后中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内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距拉大,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与转轨困难不同,因而对同俄罗斯发展关系的利益认知与需求领域出现差别。俄罗斯逐渐认识到这些差别,并相应采取了审慎的、有所区别的强化双边和多边合作的中亚政策,与中亚各国的关系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性质,中亚国家可分成哈吉塔、乌、土三类,下文对俄罗斯与它们的军事政治关系分别加以概述。
俄罗斯巩固和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一)加强政治关系,共同提升睦邻友好关系水平。1998年7月签署俄哈《永久友好和面向21世纪的同盟宣言》;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哈萨克斯坦进行首次正式访问,表示继承两国睦邻友好和战略伙伴关系。1996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首次正式访问俄罗斯,同俄方签署《扩大和深化俄吉合作宣言》;2000年7月俄、吉两国签署《友好合作与伙伴关系宣言》。1999年4月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正式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了《俄塔面向21世纪的同盟合作条约》。(二)共同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增强政治互信。俄、哈两国1995年1月就双方长住对方国家的公民简化加入对方国家国籍的程序问题达成协议,1998年7月签署关于划分里海北部海底协定和两国债务问题议定书,同年10月签署国界划分意向议定书并于次年开始划界工作,1999年就支付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租金问题达成协议。(三)发展军事和军事技术合作。俄罗斯于1996年3月与吉签署俄驻吉军队司法问题协议,在1999年和2000年恐怖袭击事件(19) 后扩大同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技术合作,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军事技术援助。1999年4月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俄在塔军事基地的地位和驻扎条件条约》。2001年4月拉赫莫诺夫总统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两国元首就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问题达成协议,宣布将在俄驻塔201摩步师的基础上组建军事基地。(四)促成塔吉克斯坦内战双方的和解与和平。在俄罗斯的调停下,塔吉克斯坦政府与塔吉克联合反对派1996年12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民族和解委员会主要职能和权限议定书等文件,1997年3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争议问题的机制议定书,同年6月27日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塔吉克斯坦实现和平与民族和解的总协议,这标志着塔吉克斯坦内战的正式结束。(五)俄罗斯驻塔吉克斯坦边防军继续保卫塔边界。1999年俄罗斯撤出驻吉尔吉斯斯坦边防军后,以提供边防物资等方式继续援助吉。
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独立意识强烈,反俄情绪较浓。但俄罗斯仍不懈争取乌兹别克斯坦奉行与俄友好和合作的政策,防止其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乌兹别克斯坦自1994年底开始,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开始与美国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往来。此后,乌俄关系就开始经历疏远—接近—疏远的不稳定“循环”。1995—1999年间,鉴于乌与邻国诸多矛盾在双边范围得到缓解,塔吉克斯坦局势好转,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化而没有财力提供援助等原因,乌兹别克斯坦奉行亲美疏俄政策。1998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正式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并与乌总统签署《俄乌永久友好条约》,俄乌塔三国还签署了《全面合作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宣言》。然而,这两个重大外交行动也没能改变乌对俄政策。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退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加强与美国的关系。1999年8月巴特肯事件后,俄罗斯适时地采取了与乌兹别克斯坦恢复军事技术合作和联合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策,俄乌关系开始接近。同年12月,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深化军事和军事技术合作条约》。2000年5月,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正式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并同卡里莫夫总统签署了一揽子涉及双边国防和安全合作的文件。但是俄罗斯的反恐援助多限于提供武器和弹药,(20) 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期望相去甚远。当2000年秋季塔利班军队击溃“北方联盟”部队,实际控制了阿富汗同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地区后,乌兹别克斯坦拒绝了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地区集体武装力量的建议,转向同塔利班进行直接对话,乌俄关系再次疏远。2001年春天阿富汗“北方联盟”开始反攻塔利班,并夺回部分失地,这一事态发展又促使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开始新一轮接近。2001年5月卡里莫夫总统访问莫斯科,重申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伙伴,(21) 同俄方签署了《边防合作条约》和《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俄罗斯武器协议》。
土库曼斯坦推行中立政策,并疏远俄罗斯及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俄罗斯主要借助于“油气管道杠杆”向土库曼斯坦施加影响,维护俄罗斯在该国的利益。土库曼斯坦自恃油气资源丰富,坚持独立发展,只是在自己无能为力的边界安全和油气过境运输两个方面不得不依赖俄罗斯。随着国防能力的增强,土库曼斯坦于1999年9月单方面终止执行1993年与俄罗斯签署的共同保卫土边界协议,俄罗斯边防军在同年12月撤出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希望通过开辟绕过俄的新管线来降低天然气出口对于俄境内输气管道的依赖程度。俄罗斯则通过积极的能源外交,阻止土库曼斯坦实施新管线建设计划,并占领土觊觎的国际天然气市场。2000年10月俄罗斯与土耳其签署通过“蓝流”(黑海海底输气管道)供给天然气协议,迫使正在建设中的土库曼斯坦经阿塞拜疆向土耳其每年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停建。
在加强双边军事政治关系的同时,俄罗斯也开始重视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促进经贸关系发展。1998年10月,俄罗斯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签署《1998—2007年经济合作协议》。1999年4月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签署《政府间生产合作协议》和《政府间鼓励和互相保护投资协议》。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10月达成《进一步发展两国经贸、科技和人文联系的协议》,2000年7月签署《2000—2009年俄吉经济合作协议》。这些文件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2001年,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年贸易总额分别为54.11亿美元、36.95亿美元、64.69亿美元、59.24亿美元。(22) 尽管贸易额不是很高,也不稳定,但俄罗斯仍旧是中亚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二)发展在油气开采、利用俄罗斯管道出口中亚国家油气等领域的合作。(三)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恢复了苏联解体后中断的在铀制品、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部门的合作,通过债转股方式控制了吉一系列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企业。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建立了约100个合资企业,帮助塔建设桑格图金水电站。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立了400多个企业。
在独联体全面一体化越来越不现实的情况下,俄罗斯积极将中亚国家纳入自己主导的次地区一体化进程。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关税同盟成员国签署《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条约规定未来将建立一体化国家共同体。1998年11月,塔吉克斯坦正式加入关税同盟。为了克服1998年金融危机的后果,1999年2月俄罗斯与关税同盟其他四国签署了《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条约》。条约规定成员国不仅要完成关税同盟的建设,而且要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23) 在建立关税同盟的过程中,五国取消了相互贸易中的税率和数量限制,对大部分商品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制定了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开始形成统一的贸易制度和统一的关税区。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由1994年的13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290亿美元。(24) 一体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国际条约执行机制缺乏效率、成员国在控制经济中的危机情况时采取单方面的不合作行动等等,这促使关税同盟五国寻求更高层次的联合。2000年10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签署《关于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条约》。根据条约,五国将在经济法律法规制定、进出口商品关税等诸多经济领域协调政策、统一标准,以最终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实现经济一体化。2001年5月,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与关税同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拥有共同的决议采纳和实施机制。该组织的最高执行机构是跨国委员会,此外还设有一体化委员会、跨国议会大会和常驻代表委员会等机构。欧亚经济共同体加强了俄罗斯与哈、吉、塔三国的经济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三国对于俄罗斯的向心力。
集体安全构想及实施计划通过后,《集体安全条约》开始建立独立于独联体的组织机构。这一条约除了较早成立的集体安全理事会之外,相继建立了外长理事会、秘书处及秘书长下设的全权代表处。1999年4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六国续签《集体安全条约》。1999—2000年中亚宗教极端主义问题加剧,明显反映出中亚各国缺乏足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加强了与中亚国家在《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框架下打击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合作。1999年秋季和2000年春季,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举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0年5月,条约成员国元首明斯克会议提出,条约要适应非传统安全威胁增长的当代地缘政治形势,以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毒品走私、武器贩卖和有组织犯罪为成员国合作的首要任务。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新的磋商机构——国家安全会议秘书理事会,并讨论了成员国之间协调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机制问题。同年6月,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通过集体安全力量2001—2005年的行动计划。9月,在条约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理事会莫斯科会议上,俄罗斯表示为加强安全合作将优先对缔约国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2001年5月,条约成员国元首埃里温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由俄、哈、吉、塔四国组成的中亚地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的决议,并达成在比什凯克设立快速反应部队司令部的协议。同年8月,由俄、哈、吉、塔四国组成的集体快速反应部队成立,标志着条约成员国拥有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军事力量。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独联体框架下进行的重要安全合作举措,则包括2000年6月独联体批准在2003年前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以及其他宗教极端主义的纲领,以及通过哈萨克斯坦倡议的关于成立独联体反恐中心的决议。
这一阶段,俄罗斯出于重新控制中亚并以中亚为依托复兴自己大国地位的战略考虑,开始重新推行积极的中亚政策,力图与中亚国家一道建立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随着阿富汗塔利班的兴起,1998年俄罗斯开始反思对中亚政策,认识到维护对俄友好而稳定的中亚是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合作。中亚国家尽管或多或少实行摆脱俄罗斯影响的外交政策,但是由于在经济、安全方面依赖俄罗斯,不得不与俄罗斯保持较密切的多边和双边关系,因而仍旧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
三、俄罗斯谋求恢复在中亚的传统影响(2001—)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动摇了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9·11”事件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由遏制大国转向反恐和反扩散,这一转变为俄罗斯改善此前俄美两国因科索沃战争、美国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发展NMD而矛盾重重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俄罗斯的合作态度为美军进入中亚打恐提供了可能。(二)美国为反恐而在中亚驻军,强化了自身在中亚的军事政治地位,改变了此前俄罗斯占主导地位的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三)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崩溃从根本上改善了中亚的外部安全环境,从而减少了中亚国家在国家安全上对俄罗斯的依赖,中亚各国纷纷实行实用主义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俄罗斯在中亚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优先地位明显下降。
中亚地区急剧变化的形势促使俄罗斯重新调整对中亚政策,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双边和集体安全条约框架下的军事安全合作,维护俄罗斯在中亚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抑制美国对中亚国家日益增长的影响;通过支持中亚国家抵制美国推行的“颜色革命”,将它们再度拉入俄罗斯的阵营。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普京总统立即通过电话向小布什总统表示了俄罗斯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立场。由于国内反对派和军方的反对,普京政府决定不直接参与美国将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行动。在中亚国家相继表态愿意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的情况下,俄罗斯同它们进行了紧急磋商,在2001年9月24日发表声明,表示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允许美国及其盟国军事力量使用中亚地区的空中走廊和机场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救援和侦察行动,但不能从这些国家的领土上发起进攻性行动。令俄罗斯失望的是,美国没有利用俄领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等安全机制来协调其在中亚的反恐行动,而是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直接的军事联系。为了证明自己在中亚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不可替代性,俄罗斯积极推动在独联体和《集体安全条约》框架下的反恐合作。2001年9月末至2002年1月,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鲁沙伊洛、外长伊·伊万诺夫等高级官员密集访问中亚各国,商讨联合反恐问题,希望中亚国家在与美国及其盟国进行合作时考虑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的共同立场。但是,俄罗斯没能建立统一的独联体反恐联盟,设在莫斯科的独联体反恐中心没能发挥应有的效能,《集体安全条约》也没能对其中亚成员国面临的来自阿富汗的安全威胁采取实际的反击措施,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俄罗斯对中亚伙伴们的影响力。
很快俄罗斯支持美军进入中亚反恐的态度,就被对于美国在该地区军事政治影响急剧上升的深切忧虑所取代。美国及其盟国在乌、吉、塔三国军事存在的巩固和美国对中亚各国经济援助的大量增加,使本来就奉行亲美政策的乌兹别克斯坦更加疏远俄罗斯,也使俄罗斯最忠实的中亚盟友塔吉克斯坦开始推行俄美平衡外交。为了抵御美国驻军中亚后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俄罗斯着手发展和巩固集体安全条约机制,作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将集体安全条约升格成地区性国际组织,进一步强化该组织抵御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职能。2002年5月,在《集体安全条约》签署10周年之际,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成员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将集体安全条约改组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联合宣言。文件规定,条约的任务包括抵御外部威胁,共同应对恐怖主义、非法走私毒品和武器、有组织犯罪等对国家、地区和国际安全的新威胁;集体安全条约是一个协调成员国在外交、安全以及同其他国家关系方面行动的机制。(25) 同年10月,成员国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章程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法律地位协议。2003年4月,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元首杜尚别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参谋部和常设理事会,定期就军事政治问题协调立场。
(二)巩固和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根据2001年5月25日集体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和2003年9月22日俄、吉签署的俄驻吉空军基地的地位和驻扎条件协议,2003年10月23日,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坎特空军基地。该基地作为中亚地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的空军力量,以配合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保障吉尔吉斯斯坦的空域安全和预防恐怖组织向中亚渗透为职责。2004年10月,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批准《俄在塔军事基地的地位和驻扎条件条约》(1999年4月16日)换文的议定书,正式将俄驻塔201摩步师改组为俄罗斯军事基地。俄罗斯还以冲销2.5亿美元债务为代价,将原苏联遗留在塔吉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军事战略设施——努列克“窗口”光电子站占为己有。
(三)深化成员国间的军事政治和军事技术合作。俄罗斯决定以优惠价格向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其他成员国供应武器和军事技术。2004年6月,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元首阿斯塔纳会议确定了该组织活动的优先方向,包括共同使用军事设施、加强联合军事力量建设、优惠和免费培训成员国强力部门的干部等等,通过了关于建立根据联合国授权进行联合维和行动的机制决议。上述措施表明,俄罗斯力图加强其在中亚地区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潜力,以遏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但是“9·11”事件后形势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集体安全条约的基础,北约反恐联盟武装力量在本地区的存在削弱了中亚地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的作用,这些因素无疑妨碍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更紧密的军事安全一体化。
同时,俄罗斯采取实际措施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增强俄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扩大与中亚国家的贸易。2002年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54.64亿美元,2003年增长到70.88亿美元,2004年为104.63亿美元,2005年为132.27亿美元。以2005年为例,俄哈贸易额为94.8亿美元,俄吉贸易额为5.35亿美元,俄乌贸易额为20.6亿美元,俄塔贸易额为3.2亿美元,俄土贸易额为8.32亿美元,(26) 俄罗斯与五国贸易额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二)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2003年4月,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为期25年的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同年5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签署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2004年6月,在普京总统访问塔什干期间,俄罗斯决定向乌兹别克斯坦投资25亿美元,支持卢克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参与乌境内油气开发和管道建设,帮助乌发展能源产业。通过能源合作,俄罗斯控制了塔、吉、乌三国的相当大部分能源的供应、开采及运输,确保了俄在中亚地区能源网络中的垄断地位。
(三)解决中亚国家关切的经济关系问题。2004年10月,俄罗斯与塔吉克斯坦签署《重组塔欠俄债务协议》(2002年12月)补充书以及《提前冲销塔欠俄债务协议》、《俄塔劳务和保护公民权利政府间协议》、《塔政府与俄罗斯铝业股份公司长期合作协议》、《俄入股参建塔桑格图金水电站的程序和条件协议》。俄罗斯不仅彻底冲销了塔吉克斯坦最为关切的3亿美元债务,解决了赴俄打工的塔公民的权利保护问题,(27) 还表示在今后5年内将向塔吉克斯坦投资20多亿美元。(28)
(四)加入中亚合作组织。2004年10月18日,中亚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杜尚别会议通过决议,接纳俄罗斯为该组织正式成员国。俄罗斯的加入终止了此前中亚国家排除俄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如果说,从2001年9月到2003年底俄罗斯因为美国驻军中亚和发展与区内各国关系,在与美国进行的中亚地缘政治争夺中表现出守势的话,那么,随着2003年底美国在格鲁吉亚炮制“玫瑰革命”得手并在独联体地区推广类似的“颜色革命”,俄罗斯积极帮助中亚国家阻止“颜色革命”,中亚各国不同程度地将与俄美平衡外交的政策转向了对俄罗斯倾斜的外交政策。俄罗斯在与美国争夺中亚的过程中逐渐转守为攻,取得主动。在哈萨克斯坦2004年议会选举和2005年总统选举前后,塔吉克斯坦2005年议会选举和2006年总统选举前后,俄罗斯通过高层访问、经济项目合作、经济援助、派出本国的和独联体的观察员团等多种途径,给予这些国家执政当局以有力支持。俄罗斯还吸取2004年草率而露骨地干涉乌克兰总统选举惨遭失败的教训,在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事件中表现稳妥,左右逢源,即使是通过“和平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权,也依旧保持了阿卡耶夫政府的亲俄路线。俄罗斯雪中送炭的行为赢得了中亚伙伴们的好感和亲近,扩大了自身在中亚的影响。
俄罗斯反对美国“输出革命”政策的最大收获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战略转向。“9·11”事件后,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的关系日益密切,2002年3月两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的基础宣言》,进一步提高了双边关系水平。乌兹别克斯坦对美政策可简单地概括为“以基地换援助”,即通过提供军事基地来换取美国对乌的大规模经济援助和对乌现行政治体制的安全保障。但是美国仅给予乌兹别克斯坦少量的经济援助,却屡屡批评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权和改革,令卡里莫夫政府日益失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对乌反对派的支持,则被卡里莫夫总统视为美国企图利用2004年12月的议会选举在乌策动“颜色革命”。乌兹别克斯坦当局在2003年底将索罗斯基金会代表处驱逐出境,2004年初又对国家民主研究所等三个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提出警告。美国国会将2004年度对乌财政援助从2003年的8600万美元锐减1800万美元以示报复,(29) 乌美关系开始降温。2004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发生连环恐怖爆炸事件后,卡里莫夫政府再次主动接近俄罗斯。4月卡里莫夫总统访问莫斯科,同普京总统商讨加强两国经济和安全合作事宜。同年6月,普京总统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卡里莫夫总统签署《俄乌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根据该条约,俄罗斯获得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设施的权利,俄为乌培训军官,乌则从俄购买武器和装备。
2005年5月安集延事件发生后,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关系不断恶化,俄罗斯趁机拉拢乌兹别克斯坦,排挤美国在乌的影响。2005年5月12日夜至1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市,一伙伊斯兰极端主义武装分子抢劫军营武器,释放监狱囚犯,攻占州政府大楼,并组织近万人游行示威,公然提出卡里莫夫政府下台等要求。卡里莫夫总统随后果断命令军队镇压了这场暴动,镇压行动造成700多人死亡和数千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平民,因此引起西方的舆论谴责和外交孤立。与美欧的谴责不同,俄罗斯迅速表明了坚定支持卡里莫夫总统的立场,并响应乌兹别克斯坦当局关于伊斯兰解放党为此次暴乱肇事者的说法,认为事件系“外部势力所为”和“国际恐怖主义的阴谋”。(30) 俄罗斯的支持博得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好感,而美国要求对安集延事件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更加坚定了卡里莫夫政府彻底疏美亲俄的决心。7月初,卡里莫夫总统访问俄罗斯时,多次向普京总统致谢,并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决定将外交政策取向由美国转到俄罗斯。普京总统趁机劝说卡里莫夫总统排挤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存在,卡里莫夫表示将重新考虑乌美两国签署的为期25年的汉纳巴德军事基地使用协议。俄罗斯还联合中国及中亚国家,将要求西方国家确定在中亚驻军最后期限的内容写入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阿斯塔纳会议的宣言中。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同年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正式要求美国在180天内撤除其军事基地。同年10月7日,在中亚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作出将该组织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的决定后,卡里莫夫总统随即宣布乌兹别克斯坦决定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并表示乌兹别克斯坦有意与俄罗斯发展同盟关系。以地区一体化为宗旨的中亚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并,标志着中亚国家完全被纳入俄罗斯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轨道。同年11月14日,在美军撤离乌兹别克斯坦之际,普京总统与卡里莫夫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俄乌联盟关系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的一方遭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有义务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必要帮助;两国必要时有权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和军用设施;双方将在军队装备更新和军事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协调行动。从条约的内容和性质看,《俄乌联盟关系条约》大大超越了2004年签署的《俄乌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升格为军事政治联盟关系。通过结成联盟关系,俄罗斯将安集延事件后备受西方孤立和压力的乌兹别克斯坦置于自己的安全保护之下。2006年2月和4月,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分别批准《俄乌联盟关系条约》。同时,俄罗斯将乌兹别克斯坦拉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努力也获得成功。2006年8月16日,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元首在索契共同签署关于吸收乌兹别克斯坦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文件。同年12月,乌兹别克斯坦议会通过关于批准恢复乌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地位的议定书的法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大大加强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军事政治影响。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对中亚政策最终形成,其目的是巩固与区内各国的关系,并恢复俄罗斯曾经拥有的主导地位,其主要手段是强化能源和军事合作,以及维护中亚各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稳定。因为中亚已经沦为世界大国的角逐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自然受到美国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对美国和中国在中亚影响力增长的担忧,促使俄罗斯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安全关系。通过发展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军事合作,俄罗斯拥有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主要盟友,并在推行俄美平衡外交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保持了强有力的影响。尽管如此,中亚国家奉行向某个大国“一边倒”政策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它们中的大多数更愿意推行实用主义的全方位外交。虽然美、俄攻守态势发生易位,但是它们中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将另一方排挤出“中亚大博弈”,因而俄罗斯实现恢复在中亚传统主导地位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小结
总结苏联解体15年来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存在两对难以克服的矛盾,即俄罗斯主导中亚的目标与其有限的经济实力相矛盾,俄罗斯控制中亚国家的意图与中亚国家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意图相矛盾。
(二)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现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破裂并不意味着未来这种关系的不可逆转,“颜色革命”暂时在中亚的退潮也不意味着美国对中亚“民主改造”政策的终结,俄罗斯暂时的地缘政治攻势更不意味着它在中亚已经取得对美国的胜利,换言之,俄、美两国对中亚的争夺没有结束,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前景仍存变数。
(三)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受到中亚国家国内政治的影响。中亚国家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主要是由执政当局根据国内政治需要决定的。一般来说,当政权安全受到威胁或挑战时,执政当局倾向于寻求政治盟友俄罗斯的保护;反之,执政当局则更倾向于发展与经济伙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当然,未来随着接受欧美教育的“新生代”政治精英接替“苏维埃”辈领导人,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很可能面向西方,而不是面向俄罗斯。
(四)未来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仍将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俄罗斯将巩固和推进与哈、吉、塔三国的盟友关系,保持与土库曼斯坦的睦邻友好关系,但能否维持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联盟关系尚存变数。俄罗斯将加深与哈、吉、塔三国的军事一体化,尽可能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合作。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将继续发展,但存在诸多障碍。
注释:
①本文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
②有代表性的著述包括:Касенов У.Т.,Безоnaсносmь Ценmрaльноǔ Азuu:лобaльные,реuонaльные u нauонaльные nроблемы,Алматы:Университет " Кайнар" ,1998; Следзевский И.В.,Посmсоеmскaя Ценmрaльнaя Азuя.Поmерu u обреmенuя,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РАН,1998; Джекшенкулов А.,Ноые незauсuмые осуaрсma Ценmрaльноǔ Азuu мuроом сообщесmе,М.:Научная книга,2000; Моисеев Е.Г.,Россuя соременном мuре.Межунaроно-nрaaые u нещнеnолumuческuе aсnекmы,Книга Ⅰ,М.:ЗАО " Книга и бизнес" ,2002; Боронин О.В.,Россuя-Ценmрaльнaя Азuя:nроблемы мuрauǔ u безоnaсносmu( материалы семинара) ,Барнаул,2002; Ценmрaльнaя Азuя u Южныǔ Кaкaз.Нaсущные nроблемы-2004:( Сборник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х статей) -Алматы.ТОО" East Point" ,2004; Lena Jonson,Russia in Central Asia:A New Web of Relations,London:RIIA,1998; 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郑羽主编:《既非盟友 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李静杰总主编,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③Лунев С.И.,Вызоы безоnaсносmu южных рaнu Россuu,М.:ООО"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научных и учебных программ" ,1999.; Михайлов В.А.,Сыздыкова,Кaкaз u Ценmрaльнaя Азuя нa соременном зmanе,Москва,2003; 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郑羽主编:《既非盟友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
④按照俄罗斯学者的说法,苏联中央对中亚国家的财政补贴占这些国家预算收入的40%。参见А.В.Торкунов( ред.) ,Соременные межунaроные оmнощенuя,Москва,1998г.,с.438.
⑤А.В.Торкунов( ред.) ,Соременные межунaроные оmнощенuя,Москва,1998г.,с.438.
⑥S.Neil MacFarlane," Russia,the West and European Security" ,Survival,Vol.35,No.3,Autumn 1993.
⑦Д.Малышева,"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мусульманский вызов России? " Межунaронaя экономuкa u межунaроные оmнощенuя,No.12 1993г.
⑧〔美〕胡曼·佩马尼:《虎视中亚》,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⑨Д.Малышева,"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мусульманский вызов России? " Межунaронaя экономuкa u межунaроные оmнощенuя,No.12 1993г.
⑩Н.А.Ушакова," Россия-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в новых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условиях" ,Восmок u Россuя нa рубеже XXI екa,Москва,1998г.,с.95.
(11)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12)哈萨克斯坦继承了原苏联遗留在其境内的104枚“SS-18”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1040枚核弹头。参见А.Джекшенулов,Ноые незauсuмые осуaрсma Ценmрaльноǔ Азuu мuроом сообщесmе,Москва,2000г.с.229。
(13)苏联解体使约1000万俄罗斯族人散居于中亚五国。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纷纷实行主体民族化政策,导致当地俄罗斯族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恶化,其中很多人迁回俄罗斯。
(14)" Договор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См.:В.Д.Николаенко.Коллекmuнaя безоnaсносmь Россuu u её союзнuко,Москва,2003г.с.141—142.
(15)А.Джекшенулов,Ноые незauсuмые осуaрсma Ценmрaльноǔ Азuu мuроом сообщесmе,Москва,2000г.,с.150.
(16)〔美〕胡曼·佩马尼:《虎视中亚》,第178页。
(17)〔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徐葵、张达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18)"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курс России с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участниками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Россuǔкaя aзеma,23 сентября 1995г.
(19)1999年和2000年夏天,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武装分子先后袭击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巴特肯州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的苏尔汉河州,企图闯入乌兹别克斯坦并在那里发动反对卡里莫夫政权的叛乱,建立一个伊斯兰哈里发国家,被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军队击退。
(20)Алексей Малашенко," Исламский фактор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политике" ,Межунaронaя nолumuкa,No.3,2002г.
(21)Г.Чародеев," Клятвы оставим пионерам" ,Изесmuя,5 мая 2001г.
(22)Владимир Парамонов,Алексей Строков," Росси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состоя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з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http://www.defac.ac.uk/colleges/csrc/document-listings/caucasus-publications.
(23)Рафаэль Ултанбаев," Евраз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общество:тернистый путь развития" ,Ценmрaльнaя Азuя u Кaкaз,No.3 2003г.
(24)Тамже.
(25)" Сессия Совета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государств-участников ДКБ" ,Дunломamuческuǔ есmнuк,No.6,2002г.
(26)Владимир Парамонов,Алексей Строков," Росси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состоя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з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http://www.defac.ac.uk/colleges/csrc/document-listings/caucasus-publications.
(27)每年有50—60万塔吉克斯坦劳工赴俄罗斯打工,他们从俄汇寄回塔的钱占到塔国家财政收入的近1/3,但是他们在俄罗斯的地位没有法律保障,经常受到欺凌、虐待甚至遣返,因而这一问题对塔俄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28)Мукаммал Одинаеава," Э.Рахмонов:Мы поставили точки по всем проблемным вопросам между Таджикистаном и Россией" ,Азuя-nлюс блu,16 октября 2004г.
(29)Д.Файзуллаев," Россия и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перегруппировка сил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Азuя u Арuкa сеоня,No.3 2006г.
(30)Марат Мамадшоев," Ферганский излом" ,Азuя-nлюс,19 мая 2005г.
标签:哈萨克斯坦总统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中国边界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土库曼斯坦总统论文; 苏联解体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军事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