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安蔡楼镇中心小学 274400
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翻来覆去的写作内容,早已经没有新意;落笔时,脑海里一片空空,勉强凑出的文字干巴巴的。究其原因,似乎是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条件差,阅读量少,生活在“学校——家”极小的范围,视野狭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可写,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可以借鉴运用。自然,写作教学就出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黯淡境况。
农村小学简陋的条件真的会成为写作教学的“瓶颈”吗?当我们放眼周围,就会发现广阔的农村生活空间精彩纷呈,从山川秀色到田园风光,从民间传说到名胜古迹,从风土人情到方言俗语,无不彰显着鲜活的生命力。如果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他们的笔下就会呈现出最真实的有趣世界。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通过开发和利用各地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给刚开始的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一片具有朝气的写作环境。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
一、联系生活情境,写好教材拓展作文
教材中的选文多是精彩名作,不仅可以作为阅读赏析的载体,还是让学生模仿借鉴的优秀写作范本。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功能,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从教材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相关情景,写好拓展作文。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美文章。学《黄山奇松》,孩子会对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树产生浓厚的兴趣,文中对松树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回顾身边,农村的孩子可以寻觅到很多奇异的风景:一片小树林、一条荒草沟、一条小溪水……都富有特色、精彩纷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种“寻回自然之美”的心境去观察,写写自己家乡的“一物一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还原自己的经历,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名家和自己一样,都是这样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内容,用乡土生活的灵气滋养出精彩的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慢慢就会发现,其实名家们写的很多东西本来是属于“我们农村的”。哪个孩子不曾看过《春天》中的嫩草、果花、和风细雨、鸟鸣蝶舞?哪个孩子没有“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经历?这里有瀑布,有泉水,有花的海,有鸟的歌,有热闹的庙会,有节日的习俗……当教材的美丽在现实中一一复苏时,学生就会找到写作的内容和自信。至少学生会明白:在农村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写,就一定能让眼中的一草一木、一歌一事化为笔下的精彩。
二、体验农村生活,感触真情实感
农村学生或许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有组织地参加各种调查活动,也没有那么多充满人文科技因素的活动城所。但是农村有丰富多样的劳动,让学生领悟艰辛和收获;山野间也有很多名胜古迹,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
每到农忙季节,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到田野中参加劳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学生真刀实枪地去做,一身汗水,两腿酸痛,这种感受是真切的,引发的思考必然是发自肺腑。笔者曾多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劳动中,鼓励他们认真观察,看看父辈的劳作,看看田野的希望。并且要求学生找到最能触发自己的情景,写出独特的思考。有的学生体会到的是“一份收获的背后是怎样的付出”;有的读出了“节约勤俭,不仅仅是对资源的珍惜,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他们稚嫩的文章,经过汗水和思考的浸染,当然就具有了感人的分量。
农村的每一片土地上,也有名人留下的足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访问名人留下的风采和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怀古可以追思历史,凭吊足以思考未来,学生从这样的氛围里,锤炼着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的辨析水平,让思想变得日益丰厚而成熟。离笔者学校不远的大集乡有元圣祠,是纪念商朝名相伊尹建造的,目前这个祠堂已是曹县开发的旅游景点,也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春季二月份,当地人都会举行大型庙会纪念他。笔者讲述了伊尹的传说和历史对其评价后,鼓励学生去伊尹庙参观,并写出自己的所看所感。对厨师出身的一代名相,学生们想到了“人要有远大志向”,想到了“公正无私者无畏”的胸襟。
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如鱼得水地体会农村丰富的生活。跟着家长学做一道当地民间小吃,学生练的是写作,提升的是生活能力。学生还可以拜访村中长辈,搜集整理流传于当地的传奇故事,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起进步。来自于生活中的文章,是那样的有血有肉、色香味俱佳。
三、关注社会变化,表现时代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农村景象,学生应该用敏锐的眼光是审视身边的一切。把新的文化资源融入文章中,学生的写作便会获得时代的生命。
教师不妨从身边现象引导学生关注今天的农村新生活,真切体会淘宝镇的浪潮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看看身边的新农村建设,想想村村通公路后的感受。当然,教师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农村的变化: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外出打工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思考,说疑惑,谈理解。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考的深度不断增加,将自己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里。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有话可说,写作教学,就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要我写”的被动局面。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描绘着新农村的景象,说出自己心里的看法,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通过“妙计让家乡更美好”“我为家乡出份力”等活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提高写作能力为依托,不断提升学生的对生活的认识,让写作教学实现“人的培养”这一神圣目标。
四、学习民间语言,提高表述能力
本色、鲜活、生动的民间语言,是最肥沃的土地、最宽阔的大海。名家在锤炼自己文章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向民间学习、汲取营养,逐步形成独特的表达风格。老舍先生的北京味、赵树理的山西味、贾平凹的陕西味,莫言的高密味,各具特色、妙趣横生。
学生练习写作时,往往跟着教材或别人的作文学说话。要么一口大人腔调,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要么一嘴书面味道,有板有眼,沉闷呆板。其实,在学生的身边,农村的那些爷爷奶奶大伯大婶们都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准确、生动、诙谐、富有智慧。倘若学生能静下心弯下腰来向这些“生活语言大师”学习,岂不是走进了万花园?
笔者曾经让学生开展了“搜集民间俗语谚语”活动。从整理的内容来看,农村语言的精致程度令人赞叹不已。朴实而精炼的语言中,透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对生活哲理的提炼。“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东一阵风,云彩向西披蓑衣”是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体现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折射出农村朴实的民风,做人心要公正,做事人要公平;又如“抓不住鼻子,牵不住牛。”在诙谐的表述中,告诉人们做事要想成功,必须抓住根本因素,否则力气不少出,效果却极差;“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多么形象的比喻,让自以为是者汗颜;“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那些特别自恋人的丑陋心态。语言是一朵花,需要贴近生活才能开放得艳丽。有益的生活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还为写作提供了精彩丰富的语言资源。学习这些妙语,体会劳动人民是如何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并运用到写作中,学生的文字就会越来越具有灵气和生活味道。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肯在“农村”两个字上找内容、找精彩、找方法,农村的孩子一定能写出最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文,农村的小学写作教学也能呈现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论文作者:安森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就会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