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以闲散青年群体为例_青少年教育论文

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以闲散青年群体为例_青少年教育论文

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以闲散青少年群体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闲散论文,为例论文,取向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流动加速,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特殊群体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青少年由于失学、失业而游离于学校和职场之外,日渐边缘化而陷入弱势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保障弱势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构筑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针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于2010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的通知》(综治委预青领联字〔2010〕3号),要求各省市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探索。全国确定了北京市、青岛市、泰安市、大连市、长沙市等16个基础相对比较好的试点城市,对闲散青少年群体开展试点工作。从这两年多的运行情况看,我国在闲散青少年群体服务与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在对目前我国闲散青少年群体服务与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由社会工作有关理论视角,提出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闲散青少年群体服务与管理现状

1.闲散青少年现状与特点

闲散青少年是指年龄在6~25周岁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失学”主要是指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失业”主要是指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年龄25周岁以下,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失管”主要指以下两部分群体。一部分是由于父母离异、外出务工、家庭特殊情况等原因,失去有效监护并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另一部分是初中毕业未升学的青少年,这部分群体有的未满16周岁,没到法定就业年龄,有的虽然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仍属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由于处于无人监管、无人控制、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的不利生存状态,他们的成长将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第一,文化程度较低,自身能力不足。据山东省的调查显示,闲散青少年群体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专以下的占33%,高中、中专的占37.7%,专科学历的占17.6%,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11%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是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闲散青少年的主要特征。而文化层次较高的闲散青少年,或者是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或者因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与面试技巧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受过挫折。几乎所有闲散青少年都对自我缺乏定位,社会适应能力弱,缺乏竞争意识与能力,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第二,朋辈群体同质性高,家庭教育缺失。据山东省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感到没有知心朋友的占67.2%,少数甚至没有朋友。朋友类别中,已经工作的接近一半,超过四分之一的朋友处于失业状态。加上闲散青少年一般来说都缺乏家庭的监管,闲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不足。

第三,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有些闲散青少年就业愿望十分强烈,但由于自身的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工作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失败;还有的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想从事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享乐主义的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另外,闲散青少年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调查显示,56.4%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定期规划未来的学业或工作;55.8%表示自己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②,很难开拓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第四,心理压力较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闲散青少年由于缺乏常态的成长发展环境,主动脱离主流社会生活,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社会闲散青少年中,感到有生活压力的占77.8%,有被人看不起感觉的占57.9%;家长唠叨让其心烦的占77.6%;有12.5%会经常感觉到自己没有感兴趣的事情,有时有这种感觉的也超过了半数,占54.0%③。

2.闲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的现状

《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信息管理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联系管理机制,纳入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体系,动员各种力量,分年龄段、分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通知精神,各试点城市积极行动起来。例如,山东省团省委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中央的各项要求,紧密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明确了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细化措施、保障机制和职责分工。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帮扶机构。福州团市委成立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从社会筹集力量,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社区青少年社工队伍,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摸排,按照闲散青少年问题严重程度分红、橙、蓝三类,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厦门团市委通过组成社会工作小组的方式,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以机构为依托、以政府资源为主导、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社会工作发展方式;北京市海淀区主要以“梦想助飞”工程为平台,实施“一二八”计划,建立动态数据库;陕西省宝鸡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了青少年事务社工试点工作,组建了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协会,在街道、社区、学校等场所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统一命名为“青春驿站”,并在劳教所、法院、检察院等基层单位设立联系点,依托专业化队伍、志愿者队伍和义工队伍开展了个案帮扶、困难救助、社工讲堂等工作,着力解决闲散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困扰、家庭代沟、厌学逃学等问题。

3.闲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模式特点

当前我国对闲散青少年采取的是政府引领和支持下的以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会等群众组织为主导的,其他非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协助服务的综合服务与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政治性。中国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历史表明,在我国,青年已经成为政治范畴内的一个重要群体,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我国“在长期的青年工作中,我们习惯将青年看成是革命的接班人,是教育的对象。在青年政策范畴,政治取向高于福利取向;在青年工作范畴,教育取向高于服务取向”[1]。闲散青少年的服务与管理也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政府有关文件指出:抓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是维稳的基础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要把此项工作纳入视野,列入党建规划,齐抓共管,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

二是控制性。我国传统的青少年工作大多采取控制型的方式进行,对青少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将社会对于他们的道德要求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输送给他们,以求在硬性的社会控制内,尽量避免青少年走向不良道路,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社会服务方面,国家和各种组织为青少年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事业,包括教育、就业、健康、婚姻等各个方面大多也是采取控制型的方式,社会服务大多也就是帮助他们早点找个工作,让他们有个依托的地方,从而把人看住,减少他们和社会接触的闲暇时间。对于闲散青少年群体来说,很多方面的工作都体现出管理者希望借由一些方式方法或场所将闲散青少年群体进行一定的看管和控制,虽然提供了很多的服务,但总体上是以控制为目的的。

三是补救性。国家或者社会组织进行服务的价值基础是国家的权威恩赐、责任等,是为了保障弱势青少年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利而给予的帮助,是事后补救型的行为。这样的青少年服务理念,从根本上讲是消极、被动和补救性的,是对弱势青少年群体问题所产生的后果的被动式的回应。④比如,从目前各试点城市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看,更多的民间组织或者社会服务活动,都是从钱和物的角度去给予,而很少从青少年自身的需求去探寻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去充当一个引导者。

四是短期性。在闲散青少年的服务与管理上,共青团组织被赋予了重任,很多省市共青团系统在“党政主导推动、共青团组织管理、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下,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NGO组织专业社工具体运作的工作机制。政府购买的项目一般为两年一个周期,由于共青团组织自身的一些特点,一些服务具有短期性特点。

二、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

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群体中特殊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面临的是以物质生活压力为基础的全面生存压力,传统的控制型和补救型服务在提升他们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方面是治标不治本的。综观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政策的制定,过多地强调了存在的问题等显性要素在青少年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而忽略了价值观念等隐性要素在青少年政策中的作用发挥。最好的干预是预防,青少年社会政策的取向应当从事后干预前移到事前预防,弱化其工具理性作用。因此,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的积极探索,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工作的新起点。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为我们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提供了价值理念支持和路径选择。

1.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青少年发展状况,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

生态系统观点提供一个多元层面、多元系统的全人概念架构来理解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其与环境间互惠性交流历程的影响,生活得健康与否并非个人特质或病态因素的归因,而是个人适应环境顺利与否的结果,取决于个人与其环境间能否维系适应良好的调和度。此观点运用于闲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其原则大致如下: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是环境资源的不足或障碍造成的,并非个人的病态归因;是源于众多变项的互动结果,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干预时,应善用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其非正式的支持,作为干预的切入点,应切记生态世界中有关部分改变就能影响或连带改变其他的体系;既然问题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干预时问题解决之道也是多元的。

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看待社会闲散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的观点。在制定青少年社会政策时,要研究青少年发展状况,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首先,要了解与评估社会闲散青少年,从系统的角度入手,多方面进行了解与调查,不仅了解青少年个体本身的情况,还要了解该青少年个体的家庭情况、同辈群体、学校情况、社区情况等。其次,在对青少年进行服务时,也要运用系统的方式,不仅仅将青少年个体视为对象,而且要向对青少年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目标人群提供介入服务,要形成一个以青少年个体为核心的服务对象系统,帮助青少年个体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最后,要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各种途径,对闲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比如,可通过设立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联合文化、公安、工商、妇联等部门加强学校周边不良“网吧”的清理整治工作,为这一群体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2.基于优势视角理论:聆听青少年的声音,制定青少年发展规划

优势视角理论对人有两项基本假定:有能力生活的人必然有能力使用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可以取得资源;人类行为大多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资源。Rapp指出,优势视角观点在乎的是“人”,是服务对象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复原力和优势。⑤优势视角理论肯定人类内存的智慧和蜕变能力,即使是在最卑微和受虐的人身上仍可看到这些属性所散发的力量,但就服务对象来说,他只是暂时被问题掩盖,透过社工这面镜子,可以分析其优势,协助服务对象重新觉察自己,使内在自我潜能得以提升,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因此,优势视角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

优势视角理论对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优势视角强调关注优势,从积极的、优势的角度看待人的潜能和显能,有助于社会公众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正确认识,消除公众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各种偏见,为闲散青少年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其次,优势视角理论拉近了闲散青少年与管理者的距离。青少年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使得闲散青少年的见解、看法或感受能够被充分关注,有利于服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闲散青少年的真实需要出发来制定各项政策。另外,根据优势视角理论,闲散青少年可以看做是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小众状态,不要把它标签化,不要以主流社会的视角去检视闲散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及其意义。研究者要聆听青少年的声音,了解青少年的需求,从而制定出闲散青少年发展的长远规划,最终将其主体作用和潜能发挥出来。

3.基于增权理论视角:提升青少年社会资本,建立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

增权又被称为赋权、充权和激发权能。美国学者所罗门(Solomon)指出,充权是一个社会工作的专业活动,目的是要协助一些受社会歧视的社群,对抗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并减低其自身的无能与无奈感。⑥古铁雷斯(Gutiérres)曾这样描述,作为一个几乎没有社会与政治权力的群体成员,资源获取的不平等会阻碍这些成员及其家庭和组织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物品。这种不平等和无权感以及使其长期存在的更大层面的社会制度,反过来会使小区或家庭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这些受到伤害的系统不能保护个人免于压迫情境的负面影响。这个怪圈只有通过改变权力的分配才能够得以扭转。⑦个人的权力感是和作为人类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等密切相关的。增权理论对我们认识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启示意义在于,闲散青少年所处的不利状态,使其有一种无权感、无能感。这种无权感有着宏观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有关社会政策与宏观环境,使他们认同自己的这种不利地位,产生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权感。从微观来看,这种无权感与无能感来自于他们对自己信心的缺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与自我价值。如果能够让闲散青少年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得到认可,能够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们对生活与自己的信心将会提高,他们的潜能将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同时他们的一些负面能量也会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以释放。

增权理论视角下,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社会资本,建立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解决闲散青少年群体问题,一是从社会投资的角度提升闲散青少年的素质,根据青少年个别化发展优势提升其在学习、社会认知、心理发展、情感调适等各方面的能力,增强正面自我认知,重塑发展自信。二是构建新型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物质支持和社会网络支持,以及被尊重、被理解等情感支持。社会支持是闲散青少年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重要支持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在构建闲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时,可将社区支持作为一种新的支持力量,具体可从促进社区就业、开展社区教育、提升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认同资本、重视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展开。

上述三种理论视角,是积极的、发展性的视角,对闲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提供了一种价值理念的支持,为构建发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作为一种主要由政府实施、旨在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措施,社会政策既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了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后者则可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⑧。由此可以说,发展取向的青少年社会政策的构建,对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注释:

①②③参见权福军,王玉香等:《山东省社会闲散青少年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6期。

④参见王小素:《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研究——兼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⑤Rapp,C.The Strengths Model: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⑥Solomon,B.B.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⑦Gutiérres,L.M.,Delois,K.A.,& Glenmaye,L.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practice:Building on practitioner-based knowledge.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1995,9.

⑧参见熊跃根:《论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载《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以闲散青年群体为例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