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我国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中国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县域论文,城镇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有迁移人口1443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6%。其 中流入建制镇的为47.6%,流入城市的有40.6%。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目的地是 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大建制镇如县城、中心镇等,因此发展县域城市是中国城镇化最重 要的路径之一。

县域城镇体系的基本定位

县级建制是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一级政权组织,包括县级市、县、自 治区、旗、特区、林区、工农区等行政类别。截至2003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共有2861 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 ,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约896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县 域GDP总量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但县域内人口数量多,传统的农业经济仍 占主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县域内人均GDP为677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 4.8%。因此搞好县域经济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研究的县域城镇体系范围不含市辖区和县级市,仅包括县、自治县、旗等计1642 个县级单位,或称狭义的县域范围。

1、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总体上看,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农村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经济。要发展县域经 济,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 出去。

我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发展证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 之路。第三届(2003年11月)百强县评选结果显示,在2026个参评的县中,一些百强县的 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90%,基本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最发达 的10个县,二、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95%。入选百强县的县级市为83个,约占参评县级 市的22%;县17个,约占参评县的1%。前10强中,县级市9个,县1个。入选的17个县中 ,绍兴县排名第七,福建惠安县排名第36,四川双流县排名第48位,其余均排在50名之 后。

第三届(2003年)百强县(市)前十强基本情况

县(市)

排名

面积年末人口 第一产业增

第二产业

规模以上

(km[2])

(万人)

加值(万元)

增加值(万元)

企业个数

江苏江阴市1 988 115.7158902

2440149 679

江苏常熟市21094 103.6158726

2067392 685

江苏张家港市 3 772

85.3105580

2194402 441

江苏昆山市4 865

60.7118389

2056611 638

福建晋江市5 722 102.1113373

1816866 553

江苏吴江市61093

76.9149197

1327333 424

浙江绍兴县71195

72 137500

1515127 553

江苏宜兴市82177 106.9176112

1300209 571

浙江慈溪市91154 100.6168379

1206563 734

山东荣成市10

1392

67.5363558

1212800 269

资料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入选第四届百强县前10强的县同第三届,但顺序发生了一些变化,绍兴县由原来的第 七位退至第九位,仍为惟一入选县。入选县个数同第三届,入选的县级市83个。入选县 排名主要集中在60名之后。

通过对百强县入选名单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发达的县已经发展成为城市;而其他的县要进一步发展也要走城镇化之路。只有 大量的农村人口城镇化了,中国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才具备基本条件。

二、除了县级市外,进入百强县的17个县也都无一例外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发达 的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部分县城都将进入城市的发展行列。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化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如果大部分 县城都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那么中国抵达城市社会的彼岸也就不远了!

因此,推进县域城镇化不仅仅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弱化 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2、县域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在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2000年人口资料分析: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以各乡、镇、区之间的流动(近邻流动 )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45.5%;在省内跨县、市的中程流动占25.2%;省际流动的远 程流动占29.4%。

可见,县域城镇化占了全国城镇化的近一半。县域城镇化对促进全国城镇化具有重大 的积极意义。

流动人口以近邻流动为主的特点为合理发展县域城镇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特 别是那些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县城、中心镇,它们比大城市进入门槛低,比小城镇就业 机会多、社会服务好,地位比农村高,因此对农民有更强的吸引力。如绍兴县,原县政 府驻地位于绍兴市,2000年5月迁址柯桥。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柯桥通过基础设 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原来柯桥镇只有 5万人,2002年末,就达11.5万人,加上外来打工人员,近20万,成为全国十大纺织产 业基地之一。可见,县域中心镇的发展对经济及城镇化水平提高有重要贡献。因此,集 中力量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县城、中心镇,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既符合广大农民 的意愿,也符合我国富裕农民,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县域城镇体系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对县城及部分建制镇的重点发展建设, 达到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效益,增强县域竞争力的目的,并以其乡村之首、城市之尾的 特殊地缘关系,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的双 向交流与共同发展。

县域城镇体系的建立与中心镇的选择方法

县域城镇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小 城镇质量而非数量,是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

1、中心镇的选择方法

中心镇选择要根据县内各乡镇综合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发展潜力、产业梯度并在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均衡的原则下进行。

县城一般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相应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核 心竞争力的代表。其次,可再挑选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或规模优势的 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

中心镇的选择可通过对县域内建制镇进行综合实力指数评价,具体指标可参考:镇区 常住人口、工业劳动力比重、通汽车行政村的比重、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 ,然后计算出各镇的综合实力指数,对建制镇进行排序。

一个县中心镇个数的确定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考虑未来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60%,那么,如果达到全国平均 城镇化水平,需要城镇化的人口是:全县总人口60%。

第二步:中国近邻、中程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70%,即约70%的人口会在县内或周围 地区进入城镇。假设与周围地区的迁出和迁入人口基本相当,那么需要进入本地城镇的 人口为城镇化人口的70%,则全县实际城镇化率为60%×70% = 42%。

第三步:一般而言,县城的发展快于中心镇,成为城镇化的主要空间依托。100万人口 以上的大县,县城在未来20—30年内可能建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50—100万人 的中等县,县城可能到15~20万人,50万人以下的小县也完全可能达到10~15万人。

第四步:中心镇可能吸纳的总人口k = 全县需要进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县城人口。

第五步:中心镇未来的基本规模大约在5000~30000人左右,平均规模为1.5万人。中 心镇个数Y = K/1.5万。

这是确定县域中心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各县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可以参考这样的 思路和方法调整中心镇个数和范围,避免平均发展每个小城镇。

2、控制城镇发展用地,城镇规划适度超前

发展重点一旦确立,规划就成了重中之重。县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及 时进行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基本框架。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 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小城镇进行合理定位,合理布局,明确划分出城市功能 区,形成小城镇的特色。

投资吸引和产业扩张是影响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规划建设工业区十分 重要。工业区的布局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核心展开,这样集中发展更容易带来外部规模 经济效益、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规划中要体现人本精神,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好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公园绿地、医疗中心,餐 饮购物中心等。发展第三产业及公共事业不仅可以提供社会福利、增加就业岗位,而且 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向城镇的聚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城镇规划要适度超前,为今后20—30年的城市发展留出空间。建设 时则根据资金情况和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建设。

资金是规划实施的保证。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产,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城市基础设施 和公用事业,增强城市聚集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属于“混合型”产品, 其性质是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兼而有之,其使用与消费可以部分对私人收费。城镇公用 设施民营化是一种趋势,可以鼓励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本着谁 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小城镇供水、供电、通讯、燃气、住宅开发等具备自负盈亏条 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部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并通过有偿使用、合理收费的企 业化运营,解决投资回报问题。

县域城镇发展的产业选择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城镇的产业选择要依托本地区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 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

一个城镇可以主要发展一个产业、生产一种产品,甚至是一种产品的一部分,在此基 础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细,特色会越强,城镇形象也就越突出。

县域城镇产业发展的选择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可以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 为现实的竞争力。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县,可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 源丰富的县,旅游、观光业可以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 源丰富的县,可以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但要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 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同时注意保护好环境。

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如在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 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主动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壮 大县域城市经济。

总之,县域城镇产业的选择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忌不顾自 身资源特色,盲目模仿他人,导致产业结构的雷同。目前,县域城镇产业主要以乡镇企 业、民营企业为主,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多数企业起点低,产业选择多以第一、二 产业为主,在产业内部,又多以资源的初级加工为主,因此要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积累能力。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加强开发区的规划与基础设施 投入,吸引内外资前来合资、独资办厂,改造现有企业。对投资落户且符合县域城镇发 展目标的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加大优惠力度,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 级换代;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县内外资金和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 主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发展教育,提高县域城市人力资本竞争力

通过学习与创新提高发展能力是新时期县域城镇体系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学习与创新的主要举措。

我国县域范围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丰富意味着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 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力资源丰富同时也意味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的 国情是数量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同时伴随着质量上的低素质,这样的人力资源“难以 深度”开发,很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人力资本实质上就是能够应用专业知识驾驭现代生产设备、从事高效率经济社会活动 的高素质劳动力。当今世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比物质 资本和货币资本更为关键的因素,成为各种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第一资源”。因此, 强化人力资本积累,逐步改变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将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 人力资本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讲比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

教育是人力资本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县域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最直接的好处,一是 作为本县的劳动力能走出去,二是县外资本和人才愿意进来。劳动力走出去一部分,减 轻县域内就业的压力,同时走出去,既是一个经济积累过程,更是开阔眼界的过程。“ 干中学”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途径。县域内劳动力素质高了,作为“各类经济资源 中最重要的第一资源”,必然会吸引上档次、上规模的企业来投资入户,使人才、技术 走进来,经济效益也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县级政府只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就会把发展教育同发展经济看得同样重要。

在县域范围内,特别是县城、中心镇,首先要全面保证9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政府应尽 的义务,也是公民应享的权利。如绍兴县2004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9年制义务教育 。建议建立县域范围内贫困教育基金。基金政府出一部分,企业捐助一部分,也可以个 人捐助。企业、个人捐助部分可用命名的方式提供给贫困学生。其次,可以通过发行教 育彩票的方式来募集助学资金。第三,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及产业 特点大力发展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可以 以企业为中心展开,进行员工的专业培训。第四,发挥县域内公共图书馆及社区图书馆 的作用,增加图书经费投资,使其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开放的大学”,达到读者自我 教育、提高素质的目的,为县城人力资本积累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