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对中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的构建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存在争议。为了切实把握学生的现状,我们对中学生上互联网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设计。我们在问卷中着重对教育界当前比较关心、担心的问题进行调查。主要从学生上互联网看新闻、交朋友情况及其对色情内容的处理和对电脑游戏的看法以及互联网对学生兴趣、性格影响等方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抽样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广州市海珠区初中、普通高中、职业类高中学生,其中男生占学生总数的44.5%,女生占55.5%;初中学生占45.7%,高中(普通、职业类高中)学生占54.3%。实行无记名问卷,采用光电阅卷机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
2.座谈访问。围绕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在部分学校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访问一些学生,与他们直接对话、交谈。
二、问卷整理
此次调查共发生学生问卷50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39份,占发出问卷的88.8%。在有效调查问卷中,家庭有电脑的学生共3169人,占学生总数的71%,没有电脑的共1270人,占学生总数的29%。现以家庭有电脑的3169人为基数整理有关数据,就学生上互联网看新闻、交朋友情况,对色情内容的处理,对电脑游戏的看法以及互联网对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列表如下:
表1 学生上互联网看新闻的情况
表2 学生对热点新闻的态度
热点新闻
学生态度
认可中国
认同国外
双方我不知道
政府的观点
评论有道理
台湾问题
85% 3%
7% 5%
法轮功问题 90% 3%
3% 4%
海南岛美国侦
察机撞机事件
84% 4%
8% 4%
表3 学生上互联网聊天室的情况
项目
情况
比例
学生上网进入聊天室 有
47%
没有53%
第一位 18%
入聊天室排在上网位置
第二位 26%
第三位 24%
最后一位32%
全部 9%
入聊天室占上网时间的比例
3/4 14%
1/2 24%
1/3及以下
53%
交朋友 52%
入聊天室的目的 学习15%
倾诉25%
渲泄 8%
有知识的朋友50%
按类别分
喜欢玩乐的朋友 19%
其他31%
按年龄分
成年朋友 9%
喜欢交的朋友
同龄朋友91%
按性别分
异性朋友45%
同性朋友55%
反感,断绝交往 35%
对聊天室只讲吃喝玩乐的 欢迎,可丰富自
朋友的态度 己的生活31%
可容忍,继续来往34%
表4 网上朋友邀请参加下列活动时的态度
网上朋友邀请
学生态度
参加下列活动 拒绝 有选择参与答应参与 看什么朋友请
赌博 87%
6% 2% 5%
看黄色录像
92%
3% 2% 3%
吸毒 98%
1% 1% 0
咖啡厅聊天
47%
26%7% 20%
电子游戏机室 71%
16%5% 8%
舞厅 82%
9% 3% 6%
体育活动 16%
38%32% 14%
结伴旅游 28%
32%16% 24%
三、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后,我们从学生上互联网看新闻情况、交朋友态度、对色情内容处理、对电脑游戏的看法以及互联网对学生个性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中国政府的新闻观点。就法轮功问题,有90%以上的学生认可中国政府观点。虽然在互联网上有多种观点,但学生基本不受网上的宣传影响,说明学校教育是有效的,学生有判别能力、免疫力。调查反映有38%的学生上互联网看新闻,没有上互联网看新闻占62%,说明上互联网看新闻的学生不多,学生的新闻来源主要是电视、电台、报纸及学校的时事教育。调查还反映,个别学生是非模糊,如对中美关系的认同问题,有6%的学生说:我不知道,这要引起注意。但对中美撞机事件,学生爱国感情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对中美关系具体事件,学生是有认识的。
大多数学生能慎重交友。表3的一些数据表明学生喜欢交朋友,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有同龄朋友、同性的朋友,有有知识的或喜欢玩乐的朋友。有些学生会被网上朋友邀请到咖啡厅、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或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氛围、民族文化环境以及家庭、学校强调“交益友,不交损友”的教育,因此到目前为止绝大数学生交朋友是慎重的,会因人因事参与活动,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学生交友总体上是健康的。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交同龄朋友,这说明学校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加强班级教育,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大多数学生对色情内容反感,有识别能力。表5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色情内容反感,是有识别力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对网上色情内容不用大惊小怪。另外有部分学生存在好奇心,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因为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是敏感时期,他们在网上对色情内容的接触比一般的媒体接触更容易分化,有的学生看完后,认为“不过如此”,不再看了。但有些学生越看越想看,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看完后模仿尝试,这要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注意,要按照青少年青春期的特点,开展性知识、性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
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动机基本上是健康的。从表6各种数据分析,学生比较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游戏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学生把电脑作为娱乐工具是正常的,玩游戏的动机基本是健康的。但暴力、色情等内容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时间分配上,学生用电脑玩游戏的人及时间的比例大于看新闻、入聊天室等,还有6%的学生使用电脑单纯用来玩电脑游戏,这一部分的学生往往容易沉迷游戏,是家长、教师最担心的也是我们最重点关注的学生。
互联网对大多数学生个性没有不良影响。表7数据说明,使用互联网对大多数学生个性没有不良影响,学生上互联网是有一定的筛选能力的,这反映了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以及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学生利用互联网总体是健康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如交朋友问题,有1%至2%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朋友,约会内容是什么都答应参加,最突出的是网上朋友邀请吸毒也答应参加。对色情内容处理,有3%的学生主动寻找,并越看越想看,有2%的学生看完后想模仿尝试。有1%的学生玩电脑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赌博。这些情况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四、工作建议
转变观念。从中学生上互联网情况调查可以看到:一是使用互联网总体是有利的,教育工作者对此不必持怀疑的态度;二是学生使用互联网总体是健康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可获取大量知识,学生的思想品德也趋于好的。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给我们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大好机遇,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出击,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
因势利导。在调查中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比较好的,是爱国的,这说明学校德育工作是有实效的。但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双向性,网络信息精华糟粕混杂一起,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也带来了副作用。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要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辨别真伪力,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开展网上择友交友教育,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进行互联网及计算机安全法律教育,作出案例分析,让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适当控制上互联网时间,不沉溺虚拟时空,在上互联网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对学生使用互联网应“导”而不能“堵”,要定期开展互联网的知识讲座,正确引导学生上互联网。针对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比例不高的情况,可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更多使用互联网上的健康信息资源,完成课程要求。学校应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提供利用互联网的设备,推荐一些健康的网站、健康的内容给学生。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教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对孩子使用电脑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要引导家长学习和了解网络知识,尽可能了解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尤其上互联网的作用,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使孩子在家长的有效监管下利用健康的信息,提高自己。
做好跟踪调查。这次调查反映,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总体是健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否还符合教育要求,使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是否还真的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跟踪调查,及时了解网络下成长的中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变化情况,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措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