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经济实验教学初探--以宏观调控为例_经济学论文

《经济常识》经济类实验教学初探——以“宏观调控”为课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经济类论文,实验教学论文,常识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实验性科学。2002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发展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人类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从而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因为这些贡献,他与丹尼尔·卡尼曼一起共同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弗农·史密斯等经济学家用经济学实验,证明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确实是可以在一定的实验环境中不断被再现的。和自然科学实验不同的是:经济学实验中实验者自身就是整个实验中被观察的“小白鼠”;实验者在经济学实验中观察的是人们自身的行为,观察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实验者自己的经济决策行为。

      近60年来,实验经济学家所做的是不断设计各种经济学实验来验证经济学原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从实践意义而言,实验经济学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极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一,是评价政府经济政策。其二,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假设得到经济学实验的验证,这些成功的经济学实验经过改编进入教学课堂,为经济学教学服务。目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也已经看到了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影子。

      最近几年笔者尝试把实验教学运用于高一的经济常识课教学,由于活动性强、体验性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现以“宏观调控”为课例,对实验教学作一点探讨。

      一、经济类实验教学的定义及一般授课形式

      高中经济常识课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来呈现一个经济学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实现对某个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是经济类教学实验的设计者,也是课堂教学实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在教学实验所营造的情境和活动中体验经济角色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角色在做经济决策、实行某种经济行为时的观念、行动的历程,并在教学的讨论环节,通过合作学习、概括获得相关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经济类实验教学一般分为实验部分和分析讨论部分。实验部分中教师要通过实验构建出一个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系统,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置身于情境中,洞察不同经济角色的态度、决策行为。分析讨论部分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把从实验中获得的感知向经济学概念、原理等理性认知实现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有学习要素进行概括和提炼的过程。下表是“宏观调控”这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

      

      经济类实验教学法根据实验的设计不同,有时实验和讨论环节会分割得很清楚;有时两个部分则会相对融合得比较紧密。“宏观调控”授课环节中,学生活动1、2作为实验、讨论分析环节紧密联系在其中,尤其是实验进入到角色扮演部分,学生们以角色扮演的方法推测政府各部门对治理经济可能采取的对策,在实验中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视角、手段和目标。

      二、经济类实验教学运用于经济常识课的特殊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一种相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发生在教师预想的路径中,所有的学生发言都应该在教师预想的边界里。经济类实验教学是通过教学实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某个场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在交往过程中去体验、去思考。实验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性更强,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

      1.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直观性是教师在讲解和呈现学科知识时,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学习印象的直接程度。经济类实验教学法提高教学直观性的意义,在于沟通了学生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直观呈现经济活动的场景,阐释急待解决的经济问题。

      “宏观调控”实验环节的第一部分,课堂教学模拟了一个简单的市场,该市场只销售一种简单商品——巧克力。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市场中只有三种角色:商品的供应者、消费者和商业银行。这个市场的时代背景是1929年的美国。当时的市场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的情况,众多的消费者凭手中的货币来购买巧克力。在凯恩斯以前,马歇尔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放任型经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仍然坚信政府不干预下的自由放任经济。马歇尔认为重新恢复人们“信心”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人们期待商业银行能在平抑商品价格中起到积极作用,认为商业银行可以用较高的利息率吸引存款,当一部分消费者把手中货币存入银行后,剩余在市场上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量减小,用减少的货币购买巧克力,商品的价格就会下来。本课实验的第一环节,就是来验证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经济设想是否能实现平抑价格的作用。

      学生们分别扮演了精明的商品的供应者、消费者和银行家,模拟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可能会有的反应。实验的结果表明,利率提高后虽然市场上的货币量大量减少,但巧克力的价格仍旧非常高。实验结果让学生们看到,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低收入者不可能通过竞买的方式获得巧克力。实验结果在这里强化了危机时刻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潜藏的问题。学生们发现,危机时刻,政府必须对经济加以干预。

      2.提高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在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表达问题,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实验总是能以有趣、活跃的方式呈现一个经济学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以轻松、活跃的方式进入思考的过程。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两者之间有效互动。教师既组织学生活动,也引导学生探讨学科知识,注重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乐学、好学。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宏观调控”这一课中,学生们的第一个学科好奇点在于他们发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思想在治理经济危机时的不足。这样的学科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们对问题的探索。学生们追问:一个表面上看似完美的设想为什么解决不了实际经济问题?此时,教师介绍凯恩斯思想的贡献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本课实验第一环节的结果呈现出了“市场里中低收入者更愿意存钱”的现象,这种经济现象可以用凯恩斯对于居民保留手边现金的三种心理因素中的两种来解释:消费偏好和投资偏好。在商品稀缺的情况下,高收入者对消费的偏好要高于他们对储蓄的偏好。从实验所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所吸收到存款主要来自中低收入群体,而高收入者才是巧克力购买者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对于平抑商品价格能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学生们发现,政府作为经济的外生力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建构来改善经济活动的运行。课堂教学顺利进入到政府对危机解决的模拟环节。

      3.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情境性和模拟性,在实验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们全员参与,自选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宏观调控”这一课实验的第二环节是请政府角色介入,对当下的市场进行评析,然后设计不同的政策、措施对市场进行干预,实现低收入者能获得巧克力。扮演政府不同部门的学生们想了很多办法,来修正以价格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的不足。他们或是以税收杠杆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或是用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贫困消费者获得巧克力;有同学提出政府可以出资购买“经济适用”巧克力来帮助低收入者;也有学生想到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的利率进行调控;最棒的是,他们想到政府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改善市场的消费,促进经济的运行;还有对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联盟进行打击等等。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们会不时停下来对“政府某个部门的政策”展开讨论,辩驳,PK一下在第四课和第五课所学过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关知识。

      三、经济类实验教学的难点把控

      经济类实验教学的难点一般有两类,一是课前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另一个是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学实验的设计和组织是实验教学是否能按预设展开的关键。经济学里实验研究法是一种仿真研究法。作为一种学科教学方式,它应该遵循本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能性。“宏观经济”实验第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要呈现急待解决的经济危机,实验设计主要模拟的是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对经济的危机解读和治理。本课实验的结果应该能呈现出“市场里中低收入者更愿意存钱”的现象,如果这个教学实验是科学的,那意味着实验基本过程、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即授课的6个班在没有预先关照的情况下,学生们的行动过程、结果具有一致性。而且实验结果能够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可以说,教学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最大的难点,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经济学理论以及发展历程,保持科学态度,使教学始终保持专业气质。

      经济类实验教学的第二个教学难点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一种相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更便于教师的掌控。相比之下,实验教学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宏观调控”对经济危机治理的讨论环节,学生们以政府不同部门身份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学生们的想法五花八门,6个教学班,每个班都有新创想,学生们总会有一些创新点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发散性。

      因为教学的开放性,学生思维更具有发散性,他们在课堂上所生成的观点,对教师而言都表现出不可预料性。由于学生们基础知识、专业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学生们的课堂表达是分散的甚至是无序的,基于这种状况的课堂对话对于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需要仔细地倾听、判别,选择出在这个课堂上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几个话题,抓住它,然后抽丝剥茧,寻找这些问题的共性、差异,最终引导到本课的知识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师需要以更加动态的、灵活的思维来对待教学。同时教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把视线停留在学生的语言、甚至是表情上,用教学对话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学科知识需要更加广泛而专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灵感,对应到相应的经济学智慧中。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政府可以提供“经济适用”巧克力的概念,显然他是把政府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治理的经验迁移到了本课的学习中。当教师在赞美学生的“天才”发现时,学生其实在体验经济学学科思维的理性。

      四、经济类实验教学的教学论基础

      高中年级是学生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认知水平也是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时期。而且,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进入形式运算的时期还落后于一般同学。经济学作为他们新学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因为经济学本身的特点,在高中阶段担任经济学启蒙教学的经济常识课需要一种形式活泼、妙趣横生的授课方式。

      经济类实验教学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人处于12至15岁时,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个体脱离了事物的约束,能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区分开。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皮亚杰还认为,大多数在15-18岁会表现形式运算思维的能力,但其他研究者发现,青少年获得形式运算要比皮亚杰设想的慢得多。我们可以认为作为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期,我们的教学方式应努力促使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思维、归纳推理思维这样的高级思维方式过渡。高中生缺少经济生活的经验,经济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显得过于抽象。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直观地呈现某个经济活动的场景、过程,为学生实现更高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在国外,高中也有类似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表现为角色扮演教学、模拟教学和策略游戏教学。这一类教学方式开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国家高中历史、地理等社会学科教学中都有所运用,且主要是角色决策游戏教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们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学,更为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应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例子、比喻、类比来解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多种表征形式,并认为只有那些和教学的知识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行为状态、启发性的感知才能被称为教学表征。“宏观调控”实验中,“市场里中低收入者更愿意存钱”的现象、没有政府的干预低收入者基本得不到商品的现象,这些都是后面课程内容得以展开的重要信息,是教学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展开并得到结论的一种现实性表征。从活动中形成表征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教师通过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表征变成结论,实现复杂学习。

      五、经济类实验教学适用的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的教学实践我已经坚持了8年,从原来的拓展课逐步延伸到经济常识课教学中。高中经济常识课作为基础课因为课时紧、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无法经常使用教学实验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仍然可以部分地借鉴到基础课教学中来。

      从实践效果看,经济类实验教学目前可以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近似于危机处理的“决策模拟”课程;一种是着重对实验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数理分析,近似于经济学的实证性分析课程。“宏观调控”一课属于第一类课型,这类课型一般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经济生活体验,或通过情景模拟,学生比较能体验“危机”,并运用生活经验和已学得经济知识来解决危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实现“决策”。这类实验教学的课型一般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危机呈现”和“决策模拟”。“宏观调控”这一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府用财政政策支持家电下乡来调控产业经济等等时政事件的经验,是学生们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在高一经济常识课中类似的学科内容还有“收入分配决策”、“消费决策”、“就业决策”、“产业发展决策”等。经济类实验教学的第二类课型因为数理分析的特点,一般适用于数理实证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例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解释、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对生产要素关系解释的生产模拟实验等。

      由于笔者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想法可能是很粗浅的,还有待于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并对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提炼。经济类实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不断摸索、积累和修正。

标签:;  ;  ;  ;  

“经济常识”经济实验教学初探--以宏观调控为例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