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俄罗斯2001年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较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走出了危机,开始了复苏性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9·11”事件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不利影响的条件下,俄罗斯经济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 正努力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振兴。2001年经济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全面好转,增长 速度较快;主要增长原因,从外部转为内部;中期发展趋向,在提高增长质量的基础上保证 经济持续增长。
一 形势特点:经济全面好转,增长速度较快
(一)社会生产继续增长。1999年俄罗斯经济停止下降并出现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加 快,GDP增长7.6%,工业产值增长9.0%,农业产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2001年 头10个月社会生产继续增长,GDP增长5.4%(注:GDP的增长率为头9个月数字,见http://www.minfin.ru/macrorus),工业产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注:http://www.gks.ru/osnpok.asp);农业产值增长5.9%,粮食产量(到11月1日)为9130万吨,增产29.4%(注:http://www.gks.ru/scripls/free)
。据俄总理预测, 全年GDP将增长5.5%,达到约3000亿美元。
(二)财政货币状况良好。突出的特点是联邦预算出现盈余,2000年预算盈余为GDP的2.5%, 20 01年头9个月预算盈余达GDP的2.7%。通胀率下降,2000年为20.2%,2001年头10个月为15.2% ,估计全年可能为16%左右。货币流通量增加,物物交换减少;2001年头8个月M2增加19.2% ,增速低于上年,但高于通胀率。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下降,给生产企业的贷款增加,呆坏 账减少。卢布汇率基本稳定,与美元的比价,2000年大体保持在27—28∶1的水平;2001年 头9个月为28—29∶1。黄金外汇储备2000年年底为270亿美元,2001年9月底增加到380亿美 元(注:http://www.economy.gov.ru/aug2001/1.html)。
(三)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2000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长9.1%,职工实际工资增长22.5% ,养老金增加1倍,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8.9%(注:[俄]《统计问题》2001年第2期。)
。2001年头10个月,居民实际货币收入 增长6.5%,职工实际工资增长19.7%,月平均工资已达到115美元,退休金提高21.9%,零售 商品流转额增长10.4%(注:http://www.gks.ru/osnpok.asp)。零售商品流转额的增长大大高于居民实际货币收入的增长,表明 存 在着一种补偿机制,这可能是灰色经济收入,或者是动用储蓄。
(四)外贸增长幅度较高。2000年外贸总额为1495亿美元,增长29%,其中出口1054亿美元, 增长38.9%,外贸顺差达613亿美元;全年引进外资109.6亿美元。2001年头10个月,外贸总 额增长8.1%,其中出口增长2.8%,进口增长21.0%,外贸顺差400亿美元(注:http://www.gks.ru/osnpok.asp)
。上半年吸引外资 66.8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40%。2001年初俄外债总额1440亿美元,当年需偿还140亿美元, 已提前偿还。
二 增长原因:从主要靠外部条件,转为主要靠内部因素
俄罗斯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增长速度较快的成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微 观基础,又有宏观条件;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环境。如果说200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 是靠外部条件,即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涨的话,那么2001年经济的继续增长和全面好转则主 要靠内部因素,即政府政策的结果。
(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继续拉动相关部门的生产增长。2000年俄由于原油价格 和石油制品价格上涨而多获得收入150亿美元,仅此一项对GDP的贡献率就达6个百分点。200 1年头10个月经济的继续增长,不再是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涨的结果,而是价格居高不下形 成丰厚的利润对相关部门生产的增长仍有拉动作用。例如,头10个月俄原油产量增长7.5%。 “9.11”事件后石油价格下跌对俄经济的影响,可能表现在明年年初。
(二)实行新的治国方略。普京执政后,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为此,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定了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 。提出经济改革的新道路,把市场经济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强化市场秩序,完善微观基础 和宏观机制,使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三)增加投资,扩大需求。在宏观政策上,如果说叶利钦时期重点是抑制需求,紧缩财政 货币,以达到经济稳定的话,那么普京时期重点则是增加供给,扩大投资和需求,以达到经 济增长的目标。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政府采取保护产权、降低税率和利率的政策,理顺 投资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结果生产领域的投资大幅度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 政府想方设法保证按时发放工资和退休金,把消除贫困和提高收入作为政策的优先方面,使 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和职工实际工资大大提高,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大幅度增长,扩大了市场 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总理卡西亚诺夫认为,如果说去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 那么今年的增长则主要靠消费和投资的扩大。据初步测算,在俄国民经济增加值中,出口的 贡献率从去年的70%降至今年的30%,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率从去年的30%升至今年的70%。
(四)建立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企业税赋过重和国家预算赤字的两难情况下,俄实行“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政策。同时,取消各种优惠,加强税收征管。2000年通过的新《税 法典》,把税种从200多种减为28种,主要税种的税率降低。企业利润税由35%降为30%,增 值税由20%降为15%,统一社会税从工资基金的39%降至35%,个人收入所得税从累进税改为统一税(13%),税率降低(注:[俄]《货币与信贷》2001年第5期。)。结果税收状况大大改观,2001年头9个月联邦预算收入达到GDP的1
6.8%(一般情况下,联邦预算收入能达到GDP的13%,联合预算收入能达到GDP的25%,就较好
了),财政出现盈余,而企业也有能力扩大积累。与此同时,通胀率和利率逐年下降,为企
业扩大生产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有利条件。宏观环境与微观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五)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普京当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政治 秩序的措施:以“俄罗斯思想”作为统一的意识形态;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和强化政治秩序 ;修改议会体制,协调总统、议会和政府的关系;颁布《政党法》,推动形成成熟的政党体 制。普京的威信提高,国家出现从未有过的良好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政治环 境。
三 发展趋势:提高增长质量,保证持续增长
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的主要动向,一是对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调整,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使其在新的技术、结构和效率的基础上持续增长。
(一)经济发展目标
2000年6月俄政府制定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在今后10年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5 %,到2010年GDP总量恢复到转轨前水平,即实现经济复苏。
2001年7月10日,俄罗斯政府又公布了《2002—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对这3年 的 经济增长指标做了新的具体规定,速度有所调低,提出2002—2004年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不 低于3.5%—4.5%(注:http://www.economy.gov.ru)。
关于2002年的目标,俄罗斯联邦预算法规定,GDP应达到10.95万亿卢布(约合3476亿美元) ,增长3.5%—4.3%;通胀率控制在11%-13%;联邦预算盈余为GDP的1.6%,卢布兑美元汇率为 31.5∶1。
(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中期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讲同过去相比 有四个主要变化:
1.经济增长从主要靠扩大需求,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转向主要靠增加投资、实现经济现代 化 和提高生产效率。决定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因素是总投资和总需求。前一时期俄罗斯经济的增 长主要靠扩大需求,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由于绝大部分设备已经老化,生产技术严重落后, 俄曾出现“2003年可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之说。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俄必须把景气 政策的重点转向增加投资,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中期纲要,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首先是靠进一步降低利润税,增加企业积累(2002年 起利润税降为24%);其次是动员居民储蓄,并转化为投资(1999年居民卢布账户存款余额为2 10 0亿卢布,约合80亿美元,另外居民还有美元账户存款和大量美元现金);第三是吸引外商直 接投资,将通过降低企业税率、制定新产品分成法、实行工业用地自由买卖、建立经济特区 等措施,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从宏观角度考察,应该调整GDP的使用结构,使固定资产投 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使企业收入的增长超过家庭和国家收入的增长。
经济转轨以来,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积累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92年占GDP的34 .7%降为1999年占15.5%,消费的比例上升,从1992年的48.4%升为1999年的70.6%。2000年积 累率进一步降低为14.3%,2001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但仍然较低,为GDP的17.9%。由于积累 比例过小,中期纲要提出应该进行调整,使积累提高到占GDP的32%—34%,消费保持为占GDP 的63%—65%。这就是说,积累的比例要翻番。而在积累中,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要增长18.5%—25%,年均增长6%—8%。投资主要用于加速更新生产技 术设备,增加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提高俄罗斯经济的竞争能力。
2.经济增长从主要靠扩大原材料部门的生产转为主要靠扩大加工工业部门的生产。俄经济 结构畸形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原材料部门与加工工业部门的比例失衡,前者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约占15%,在工业产值中占50%,而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0%。中期纲要提出,要改变初 级产品部门与最终产品部门的关系,加快加工工业部门和农工综合体的发展。而加工工业部 门生产的增长,应该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能源和原料)利用效率。中期纲要规定 ,在工业增长率不低于6%的条件下,初级资源的产量年均增长不超过2%—4%,它们的利用率 每年应提高不低于2%—3%。
3.经济增长从主要靠扩大出口转为主要靠增加投资品进口。从一定意义上说,外贸顺差是 一种对外投资,是把资源用于别国经济的发展。俄学者曾讥讽地说:“俄罗斯生产的化肥很 多,可惜都用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指的就是这个问题。为了促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俄应 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应进口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这要求降低净出口的比重 ,办法是放慢出口增长速度,加快投资品进口的增长速度。目前,俄净出口比重过大,1999 年为GDP的13.9%,2000年达22.6%,2001年上半年为16.4%。一般情况下应为GDP的5%以内。 限制这一比例调整的最主要因素是外债负担过重,目前俄负债率达GDP的55%,2002年需偿还 140亿美元,2003年需偿还190亿美元。
4.从弱卢布政策转为强卢布政策。汇率对经济形势具有重要影响。弱卢布有利于扩大出口 ,短期对经济增长有利,但长期则不利,因为它保护落后,不利于促使企业改进技术、降低 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它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不利,还会引起还债成本上升。而强卢布有 利 于促使企业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来扩大出口;有利于引进外资,减少资 本外流,增加机器设备的进口,实现生产现代化。由于强卢布不利于出口,初期可能导致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长期将越来越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强卢布的政策目标与提高经济增长 质量的发展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得以实现的关键是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技术设备。
(三)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度建设
1.走经济改革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再搞前几年照抄西 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而走将市场经济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改革道路。公式是:市场经济 +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
2.经济体制模式,在英美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之间选择欧洲大陆模式,实质是德国模式, 即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或称“有秩序的市场经济”。
3.完善微观基础,产权改革的重心从主要是进行私有化,转为主要是保护产权、进行企业 重组和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4.宏观机制,一方面是向社会公共财政转变,建立能保证自身稳定和成为景气政策手段的 有效财政体系;另一方面是完善两级银行体制,建立能形成良好宏观环境和合理融资渠道的 有效金融体系。当前,财政的状况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保证财政稳定,首先是确 定财政的合理规模,目前预算收入占GDP的35%-37%,合理规模应为GDP的30%左右;其次是确 保财政收入的措施,俄将继续实行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减少优惠、加强征管的政策,今后 还将进一步降低利润税、增值税和社会税的税率;第三,制定与外部因素(石油价格)相关的 双方案预算,即预算收入按预期的最高油价和最低油价制定两种方案,而预算支出只按最低 油价制定一种方案。预算盈余用于偿还外债和建立财政储备。
5.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国内建立和发展经济 特区,作为吸引外资和促使资金回流的重要举措;在国外力争与欧盟建立统一的欧洲经济空 间,并争取在2004年加入WTO。
6.社会政策,当前重点是消除贫困,提高居民和职工实际货币收入,实行有针对性的社会 帮助;长期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强国富民”作为新政权的最终目标。
(四)“9.11”事件对俄经济的影响
应该说是两重的,一方面会影响俄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若每桶油价 年均下降1美元,俄石油出口收入将减少10亿美元,影响GDP约0.28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却 有 利于俄引进外资,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这与政府纲要的政策调整方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