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基本视角——加强对党的执政体系多重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视角论文,规律论文,体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执政规律就是指反映执政党与执政系统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及趋势。这些基本关系包括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党群关系及党内关系等。这些关系要素是政党执政的客观存在,其各自功能的确立与运作有着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党的执政法则在不同层面的体现。这些基本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执政体系、执政运作方式和执政过程。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自然需要探索和研究政党执政系统中各要素的基本关系,从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性联系,发现和掌握执政的必然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政党执政相关要素的关系过程,其实就是党的执政规律不断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也是党的执政成效不断提高、领导威望不断增强、核心地位不断巩固的过程。
一、从政党执政的功能研究党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准确把握政党的执政功能,是探寻党的执政规律的基本前提,也是研究党同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首要条件。只有功能定位准确,党同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关系才能合理,各自作用的发挥才能充分,党的执政活动才能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正面效应。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夺取政权后建立的。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既是领导核心,又是执政力量。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可以通过党领导本身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但从实践上看,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将深刻地规定和影响着党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前一种方式,其领导活动不是作为执政党、而是作为不依赖国家制度而存在的领导力量进行的。传统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高度集权结构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在这种权力结构中,由于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党直接控制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致使党直接领导和组织社会的功能被大大强化,而国家和社会的自身功能则被严重削弱。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党、国家和社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各自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党的领导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的意义在于,党不作为游离于国家制度外的领导力量,而是作为国家制度内的领导力量,即执政党来运作国家制度,领导国家生活。这种选择极大地动摇了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传统基础,原有的三位一体的结构因此而发生松动和改变,所提出的要求开始越出简单的分权与集权范畴,表现为党如何与国家、与日益独立自主的社会力量建立新的关系问题。而这种新的关系建立的依据,就是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党、国家和社会三者的功能,特别是党的执政功能。
以此为切入点,我们会发现,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政党执政的功能主要在于组织和动员政治参与,在人民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政治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在于进行社会利益表达和聚合,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可以走向和谐共处,使党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于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制定政策、向政府输送政策和政党成员,为民主政治的政党运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支持。受这种执政功能的决定和要求,执政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组织、领导政府和社会活动,但不承担具体的全面的社会经济文化管理职责,以避免“泛政治化”现象的产生。显然,以这样一个视角认识和体现党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就需改变原有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架构,按照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政党执政功能,准确界定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位置,合理考虑和科学设计符合执政功能要求的良好政治框架,避免执政党“承包”国家、凌驾于国家之上、包办国家和社会的一切事务,建构新型的党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它们形成良性的互助、互补和互动,在实践中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执政。这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视角。
二、从政党制度的特点研究党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
政党制度指的是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政党制度有很多类型,如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政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确立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政党制度体现出一种新型的政治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中共领导的参政党。总的看,历史形成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有效的功能,彼此的关系是稳固的协调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遇到了一系列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这种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协商政治结构,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多元的政治力量间的权力制衡关系,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和制度性作用发挥的载体与渠道,使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尚未很好地体现出这种政党制度的精神。认识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就不能回避这样重大而又相当现实的问题,需要以科学的精神予以研究和回答。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通过理论探索,更准确地把握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含义,加重“合作”的分量,提高“协商”的质量,保证民主党派切实参政;应按照“十六字方针”切实实施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机制保证监督的双向性,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可在现有的政党制度框架内扩展竞争因素,把差额选举领导职位的范围扩大、层次提高,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包容性,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在党的执政体系架构上更准确地体现执政党与参政党的相互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切实表现出政治民主、组织独立、法律面前平等的精神。
三、从政党的执政本质研究党同人民的关系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各执政党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也不尽相同,但决定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则是共同的,即民心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党执政的本质就是党同民众的关系。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无一个执政党可以脱离民众的支持与拥护而维系政权的。西方政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唯一途径是选举。对于这样的政党而言,要赢得选举,首先就要赢得群众。因而本着选举上台的政治理念,西方政党非常重视多数选民的态度,把它看作是维系政权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获得是人民的意志和历史的选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使人民的意志长久不变、如何将历史的选择转变成当代以至将来的选择,则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党能否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特别是能否以真诚为民谋利的实践行为来获得人民的强力支持。
从理论上讲,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同人民的关系具有其他政党无法相比的先天优势,血与火的革命斗争环境铸就了党同人民血肉般的关系、鱼水般的情意。然而,以执政视角研究党和人民的关系,并由此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就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理论和以往的实践中,而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到党的执政地位环境的变化给党和人民的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毕竟执政地位使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很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矛盾和具体利益上的冲突;和平环境很容易使党员和领导干部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高度集权的体制很容易使党内产生特权阶层、脱离群众;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带来的单位体制的分化和解构,又很容易使党与群众的原有联系出现真空。因此,探寻党的执政规律,需要着眼于执政的特点及执政党同人民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按照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着重研究和构筑执政党联系群众的崭新机制,一方面稳固原有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及时有效地吸引各种新生社会力量,使之与现存政治秩序达到高度的整合状态。在重视和引导人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要研究和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出合理的战略部署,既保证人民有效的政治参与,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要研究和创建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机制,以更有力地抑制腐败、赢得民心,摆脱执政党自我瓦解的厄运,使党的执政成效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量的增长,而且体现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方面的质的提高。对于执政党来说,后者更具有长远和根本意义。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能够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但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不是靠赢得社会和人民的认同、支持而实现稳固执政的。
四、从政党现代化的建设要求研究党内关系
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观念、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政党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作为现代政治生活核心力量的政党,无论其性质如何,客观上都有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的问题。只有根据社会现代化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觉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党才能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影响政权和政治的运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只会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现代化进程,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是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被推向历史前台、承担起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史重任的。经过80多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经过执政50多年的艰辛探索,党已经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党自身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等各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党的政治路线和建党目标实现了重大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种转变在理论上的完整体现。然而,就总体而言,这种转变远还没有完成。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毕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党的建设某些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如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党自身各方面的改革,理顺党内各种关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如党的建设观念的调整与提升、党的组织结构的科学构筑及组织功能的正确界定、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党内民主的建设与发展、党的活动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等。从“政党现代化”的视角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就是把党放在中国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党自身带来的积极因素、消极影响及各种历史惰性,按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调整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探寻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剥离和摒弃党在以往发展中曾经建立并行之有效、但已不适应今天社会前进需要的那部分思想观念、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为党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身现代化,进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充足的思想和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