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历史课改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大踏步地走进了高中历史课堂,初步实现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还要在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课程的教材教法,以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改、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课改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大踏步地走进了高中历史课堂,初步实现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欢喜,而且热切地期盼着历史改革的春风能吹得更猛烈一些。可是历史课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却感到有些迷惘和困惑:目前的课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历史课改,真是让人又喜又忧。
主要问题:
一、教材丰富多彩但衔接性不足。
历史课改打破了全国高中生都用一种教材的模式,采用“一纲多本”办法,各省的教材自己定,甚至一个省内也可用不同的教材,还有的学校使用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百花园里真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这是令人欣喜的,这是思想解放的表现。但是,我们的高中教材与初中衔接吗?君不见,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嘟哝:“别叨叨了,初中早就学过了。”让老师来个一盆凉水头上浇。还有一种情况,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说:“这个问题是初中应该解决的,你都忘了?”学生大瞪着眼睛说:“没有学过啊!”这些不都说明我们的课改与初中历史教材脱节了。
二、教学内容丰富但妨碍了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按正常的教学方式处理教材,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上不可能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动交流,课文后的讨论题也无法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解决,表达交流自主探究的新方法不能落实。
学生的各种读本和练习册增多了,学习的效率是否提高了?书多本来不是坏事情,开卷有益嘛。但是这些高高垒起的书山,把学生压得喘气都困难,还有什么时间来完成选读中外历史名著的任务呢?还有什么力气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呢?我们的教材似乎越来越合乎学生的口味,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却不见提高。而且连课外书也不那么习惯读了。
三、虚假合作,无效探究。
通过课改,历史课堂教学确实引进了“源头活水”,课堂模式丰富多彩了,学生的参与也多了,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有的课堂教学净玩花架子,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心里却感到“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有的课堂老师还在“唱独角戏”,穿着老奶奶的小脚鞋就是不肯往下脱。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学习,关键是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当用则用。探究缘于质疑,如果我们老师在无疑处预设探究,就是形式,更是无效。实践中,我们往往会为了体现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不自觉地刻意追求合作,把一些单一的、肤浅的问题,或者通过个体努力就能完成的活动,也分成小组去合作讨论,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只“合”不“作”,只“议”不“思”,甚至“貌合神离”……不少老师斥之为“表演”、“作秀”。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选择好合作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话题的深度和切入的角度。
四、舍本逐末,盲目训练。
为了体现“三维”目标,我们常常会通过“拓展延伸”去追求“人文性”,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热点”进行谈感受、谈体验方面的训练,而把最基本的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搁置一边,这种泛拓展、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人文性的倾向,实质上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标”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创伤可以医治,教训使人难忘”,以上误区,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值得警惕和纠偏。
五、没有适应课改的配套练习。
征订的辅导资料无论题型还是内容都是老一套。题目过细,要求过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文言文阅读,完全以高考题的形式出现,无形中又把师生带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六、高考指挥棒依然如故。
我们的历史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的高考方式虽有些小改小变,但总起来却无太大的变革,这让课改教师面临尴尬,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也许是我的思想过于保守,也许我的目光还有些短浅,总之,目前的历史课改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心存忧虑。改革的路还长,我们的探索也还在继续。
解决办法:
(一)调整课时,把握进度。
高中课改后历史教学分为两个系列,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第一个系列的三个必修模块,必须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半学期完成,五本选修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大增。在周课时不可能增加而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调整和压缩每课的教学课时,以把握单元进度和学期进度。
(二)调整教法,科学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我们要按时保量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那就是取舍明确,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自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学重点,就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角。那么,如何科学确定教学重点就成为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科学确定历史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确定教学重点要以课程目标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陈述教学重点一定要遵照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要把握标准,要突出备课内容中最能体现的历史教育功能,把握整体知识框架,突破教学重点。
2、科学确定教学重点还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及其心理特点。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尽可能选择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引起学生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内容。反之,教学重点要求过高,缺乏基本内容,实施比较困难,如“……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等,历史发展的规律靠几节课是找不到的,更何况40分钟之内?
3、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需取舍有度。一节课突出一个重点就的较好,多了就会相互淹没,没有了重点。如有一节课《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其教学重点就是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19首啊!一节课就像赶着完成任务一样,“陶冶情操,感受历史大潮”的教学目标大打折的,都怪“重点”没有了。
4、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过程的观念。德国现代哲学奠基人狄尔泰说:“历史即体验和理解”。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课堂教学是师生共享生命时光的历程。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者,而且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情怀展放,自我实现的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学生的交往伙伴,也是引领者。
{三)控制作业,鼓励读书
学生手上现有的练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教材上的课后练习,一是教辅类练习。课后练习一般配合教材教学,讨论题基本贯穿于教学中完成。教辅类练习则是有选择的做,对一味贴近高考,难度大、要求高、专业性过强的题目则大刀阔斧的删除。历史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历史名著,扎扎实实地进行历史积累,奠定文化根基。本着这一精神,我们在处理各类练习时,就要大胆地剔除那些繁、杂、难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有益的好书。
(四)变换考试,多元评价
历史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历史,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动不动就拿一份卷子来检测学生的做法。首先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周考、单元考都取消,只保持与学校同步的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其次是改变只有笔试的一种考试模式,通过组织各类历史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历史能力。比如举办历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会以及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对学生的历史水平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历史水平。
总之,万事开头难,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也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要在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课程的教材教法,以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课改的明天一定是光明的,绚烂的。
论文作者:田苗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5
标签:历史论文; 课改论文; 学生论文; 重点论文; 教材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