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联网审计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解决办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各国联网审计的进展各有千秋,侧重也各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数据采集技术和审计模型开发等方面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其实现和推广联网审计之路仍会漫长而曲折。笔者结合从事审计信息化工作经验,认为联网审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制约联网审计发展的问题
1.联网审计的成本。传统的审计监督有成本,联网审计同样也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目前在大部分审计项目中,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基本上是个空白,对于联网审计的成本问题更是没有考虑。联网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联网审计的成本管理涉及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据测算,开展以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和会计结算中心为重点的联网审计,仅建设成本每项都在百万元以上,这对于很多市、县级审计机关都是难以承受的。
2.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联网审计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综合性高的工作。审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要熟悉审计政策、法规和其他审计依据;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要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充分的了解。这些技术因素往往超出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范围。由于我国审计机构组建的历史不长,审计信息化工作推广时间不长,审计人员大都来自财经部门或财经院校,他们掌握的知识主要限于财会方面,极少受过系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据安徽省审计科学研究所从反馈的30个县、市、区审计局调查问卷看,30个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所学专业,2003年为审计专业148人、财会专业153人、其他专业65人,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增加缓慢。人员结构问题制约了联网审计的发展。
3.被审单位的配合。愿意与审计部门联网,接受24小时监督,的确需要勇气,这就相当于去掉一切伪装,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给了审计部门。一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与审计局联网,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担心财务数据泄密;二是不希望审计局看到一些“敏感”数据,因为与审计局联网就意味着把“家底”暴露在阳光下。事实上,全国各地在联网审计试点过程中已经遇到了类似难题。早在2002年,某市审计局就提出了与该市会计结算中心联网的想法,但对方却以财务数据需要保密为由拒绝了审计局的要求。资料需要保密是拒绝联网表面上的原因,更关键的原因是怕把“家底”暴露在阳光下。
4.审计法律问题。按照《审计法》,审计机关要提前三天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然后才能调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如今,通过联网,审计机关可以实时对联网的任何部门进行数据查询,这是否与《审计法》相违背呢?实行联网审计后,审计机关能随时看到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是在下载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前下达审计通知书还是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才下达审计通知书?再如审计周期,有的单位联网后数据每天拷贝到审计机关的服务器内,是否需要每天对数据进行审计?如果不天天审计,有没有天天拷贝的必要?所有这一切,都是联网审计今后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5.内部控制的被动依赖。首先,审计基础数据需要内部控制来保证。联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主要是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换言之,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都将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其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依赖是“被动依赖”。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可以称之为“主动依赖”。而在联网审计模式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强度和频率很难得到保证,而实质性检查不可能达到穷尽所有业务的程度。因此,审计人员不得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6.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联网审计主要通过远程取证来完成审计,主要的审计取证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引入了一些新的审计方法,这些审计技术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但是,联网审计模式下,传统审计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如询问法、观察法、盘点法在联网审计中将不再适用。而这些方法在审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传统的审计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技术方法,由于审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线索、方法、手段也必然受到影响。原有一些审计方法已不适合使用,缺乏与联网审计适应的技术方法。
7.被审计单位隐蔽违纪违规行为。随着联网审计的深入,一些被审计单位知道“审计机关可以实时看账”后,其违纪违规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仅靠审计财务数据或者审计一套账已很难发现问题。
8.安全保密风险。联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管理问题给审计机关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因适时了解数据信息带来的保密风险,因网络连接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等。
二、解决联网审计所遇问题的方法
1.政府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对网络审计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认识到网络审计的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尽可能地为审计机关网络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审计机关应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量力而行,化整为零,分年度、分阶段实施,不求高档求够用,不求一步到位,只求不断进步,逐步搞好联网审计建设;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建议由审计署向中央财政申请联网审计专项补助资金,对地方政府无力解决联网审计资金的审计机关进行专项补助,以切实解决联网审计建设资金问题。
2.就调整审计人员结构而言,在编制增加困难、实际人数超编、自然减员缓慢的背景下,大量引进计算机人才的空间很小。因此,在推进联网审计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在审计岗位上成为专才,在实践中成为专家。审计队伍专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在职学历教育将成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改善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对审计人员在职学习做出规划;在通过自然减员的有限编制积极引进计算机人才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在职审计人员“兼学别样”,使广大审计人员在审计岗位上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3.拒绝联网审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来自联网审计对象的阻力,无疑是推广联网审计之难点所在。联网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受被审计单位领导认识水平、信息化建设状况、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努力摆脱这一困境,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如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为顺利推进联网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4.国家审计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周德铭说,法规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不应当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的障碍。如按照现有审计法规,审计机关是否具有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取得数据的权力,有没有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并进行审计的权力,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应的义务等,需要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法规进行诠释。因此,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健全问题,使审计活动在法律的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5.虽然各地联网审计基础情况不同,但审计署可以在系统技术层面上出台建设标准或指导性意见;联网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时限、公文格式等需要进一步规范,要与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相协调,审计机关原有组织方式应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6.联网审计因为管理问题给审计机关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因此,应特别关注联网审计的安全管理问题。应根据审计准则明确建立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如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报告制度、审计人员网络权限管理制度、审计程序选择制度等。
7.针对被审计单位联网上隐蔽违纪违规行为,应尝试建立基于多种经济数据库间关联关系的审计方法,发现一些更加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多个信息系统的联网,通过在一个系统的多个单位之间、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查询、分析、比较、核实,发现一些更加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
8.构建纵横交错的联网格局。在整合审计资源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纵横交错、运行高效的联网格局,实现扩大联网审计覆盖面,畅通监控渠道,高效发挥审计职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