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思考论文_廖钟涛

新农村建设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思考论文_廖钟涛

(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办事处城建科,402760)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分类与经济属性

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是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一些硬件设施,垃圾处理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工程,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一项大项目。

根据农业、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需求的轻重缓急,也可将其分为生存型、安全型、提高型三种类型。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关键项目 ,也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前提,与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一样,环境基础设施也具有不易移动性、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等特征,大多数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接近于纯公共产品,一部分接近于私人产品。

新农村建设本身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前提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促进生产发展具有实质性作用、更会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成本,以及各种风险,更可以改变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和产业的流入,从而带动农村地区产业的升级和重构。

第二、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提高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村容的整治和环境的美化。

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1、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量

从璧山全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来看,每年是在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并且农村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弱,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人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而且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变动非常频繁,远远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近这几年是对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最快、总量最多的时期。

2、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第一,从投资项目结构看,重促进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而轻推动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公益性设施;偏重于城镇和大河的治理,而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及服务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偏小。

第二,从地区分布结构看,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环境基础公益性设施的普及率和完好率明显高于边缘农村地区;特别是边缘山区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数量几乎为零。

第三,从投资主体结构看,投资主体比较单一,难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资金来源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慢慢出现农民投资小型基础设施的势头。随着国家关注“三农”和加大对农村发展的力度,财政资金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基层政府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四,从供需结构看,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偏离农民实际需求,导致供需错位、结构失衡。导致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应出现过剩与不足两级的现象。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效益

众所周之,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应、以及巨大的对外效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整体面貌改观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奠定了农民增收的基础,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生态乡村文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全面实现了。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1、建立政府投资引导,民间和外商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第一、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积累机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基础设施都是准公共产品,且具有投资和使用的相对低效性、供给范围的相对外延性、高依赖性等特殊属性。所以,这些都是由政府提供投资,是纳入财政渠道。要巩固农税改革的成果,确保基层政府财政运转,必须对现行基层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广大农村地域辽阔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设任务大,国家财力有限,应采取国家财政投资为引导,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信贷、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2、优化投入结构,明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和发展顺序

调整和优化政府资金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的方向和结构,有重点地选择建设项目和地区。从投资项目看,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并且受要素和资源的制约,不可能全面发展,所以,要设定重要次序,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人口数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要分别以边缘贫困地区、较发达地区、富裕地区分门别类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从投入地区看,应加大对边缘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利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加大对边缘地区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发达镇街对边缘贫困乡镇的横向转移支付进行支持。

3、建立充分体现农民偏好的需求和从下至上供给决策机制

要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和需求的一致,根除现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产生办法。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基层政府领导人产生办法,由本辖区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使之真正对本地区选民负责,校正领导的“个人偏好”,使其把增进本辖区选民利益放在首位;其次,建立农民需求偏好表现机制,由全体选民或选民代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进行投票表决,使一个地区范围内多数居民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得以显示:再次,建立专家听证制度,对于较大型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在人民代表大会决策过程中应举行专家听证会,通过之后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再其次,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程序,建立监督约束和评价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防止政府领导的不良行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行“从下至上”供给决策程序。

4、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加强管护,提高投资效益

积极探索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是有效增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往往会鼓励过度消费;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难免出现“公共产品”的悲剧;所以,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因项目制宜选择合适的投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偿使用,以使用收费机制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使其滚动发展,达到效率、公平和环保的目的。

二、可以把非经营性和非竞争性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无偿提供,明晰项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这样既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将有偿使用费作为下一阶段投资的资金,也可以对容易管护和维修的环境基础设施实行有偿承包;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可以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农民增收更好的结合起来,确保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使他们真正行使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曹志勇等.新农村基础设施[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贾康,孙洁.新农村建设应引入PPP管理模式[J].科学决策月刊,2006(7).

[3]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论文作者:廖钟涛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新农村建设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思考论文_廖钟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