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政策论文,不合理论文,城乡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乡不合理差距及其负面影响
衡量城乡差距是否适度的标尺,通常是基尼系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衡量城乡差距适度的最低标准,这就是社会容忍程度。它的下限是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有所增长,不能出现个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上限是保持社会秩序的基本安定,当城乡差距影响全社会的稳定时,差距不能再扩大。如果城乡差距可以被社会容忍,在城乡差距上下限之内,则意味着是适度差距;否则,则意味着社会不可以容忍,城乡差距失度,政府就应该采取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我们要缩小城乡差距,不是指缩小城乡之间的所有差距,而是仅指缩小城乡不合理的、失度的差距,也就是指消除产生不合理差距的外生社会经济变量或一些偶然因素,并保持城乡差距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被普遍认为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城乡差距的上下限,影响到了部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了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
如果一国的城乡差距过大,在政治上,容易出现针对城市居民的“仇富”心理,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在经济上,容易出现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最终损害全社会的总体效率;在道义上,有违社会公平原则与人道主义精神。当前,我国巨大的城乡不合理差距,既使全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研究,约有40%的全国收入差距是由城乡差距造成的),也使欠发达农村出现了一个贫困人口群体,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极大的威胁,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城乡不合理差距扩大的政策原因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偏向”政策,是目前不合理城乡差距非正常扩大的根源之一,而这种“城市偏向”政策目前还在起作用,它使许多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所谓“城市偏向”政策是指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维护城乡二元结构,维持“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系列公共政策。这些公共政策既包括经济政策,也包括社会政策。其中,维护“城市偏向”利益格局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低价“统购统销”和“合同定购”政策,农民向工业转移大量资金。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棉花、蚕茧等大宗农产品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大宗农产品还维持在低价位,而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改革已经放开,其价格定位非常高,这样,因为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而使每年“以乡养城”的资金很大。2004年化肥、农用柴油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农民增加投入390多亿元,直接抵消粮价上涨带给农民的部分收入。
税收财政收支差政策: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是重要的纳税主体;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仅使用了15%的政府财政支出,而占全国总人口30%的城镇人口使用了50%的财政支出。这样,因为税收财政收支差政策而使每年大量政府资金“以乡养城”。
金融资金存贷差政策:我国农村金融政策重吸储、轻放贷,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在1995—2004年十年间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年均仅为4.7%,乡镇企业贷款也仅占5.7%;农村除信用社外,基本上没有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这样,因为金融资金存贷差政策而使农村每年“存大于贷”的差额也非常大。
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政策:一方面,国家利用垄断一级市场的办法,低价征用、低价补偿农民的土地,使之变为国有土地。另一方面,土地出让时的价格是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这其中的差价是巨大的。
城乡居民税费负担差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负担在税费改革之前十分沉重,可谓是“头税轻、二费重、各种摊派无底洞”,即便是低收入农民,也必须承担税费负担。因为城乡居民税费负担差政策,每年有大量资金“以乡养城”。
以上这些“以乡养城”的经济政策,导致每年约有5000亿元的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这是农村在以有形的货币方式支持城市。
与以上经济政策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系列维护“城市偏向”利益格局的社会政策。这些社会政策使农民经常受到无形的歧视。这些政策是在隐性地“以乡养城”,是在维护甚至强化城乡不合理差距。例如,户籍管理政策、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就业政策。
与户籍管理政策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福利政策,也人为地扩大了城乡差距。目前,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我国城镇福利制度把农民、农民工排除在外。城乡二元福利制度处于不同的水平,两种制度无法有效对接。城市与农村居民被区别对待,城市的各种社会福利以国家供给为主,农村的社会福利以农民自给为主。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都是以农民缴费为主。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很大。
三、缩小城乡不合理差距的政策措施
缩小城乡差距,主要是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来消除产生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制度、政策影响。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城乡居民公平统一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保障农民初始机会平等、初次分配公平;二是制定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政策,保障在初次分配中失利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缩小城乡不合理差距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公共政策:
改变“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有序引导城市化。应该将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
放开大宗农产品与土地市场价格,保护农业农民。
改革农村金融政策,正确引导金融资金流向。
改革户籍管理与就业政策,保障农民迁徙自由与劳动权益。
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改变农村公共产品长期短缺落后的局面。
改革税负政策,保障城乡居民的负担公平。
改革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