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_曹茁,胡晓,晏晓颖(通讯作者)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_曹茁,胡晓,晏晓颖(通讯作者)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文章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留守妇女的界定、其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留守妇女对现有社会支持的实际感知与利用,并提出关注留守妇女主要问题发挥其自身能动性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能动性;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95-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和“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农民工无法实现举家搬迁,从而出现了丈夫在外打工,妻子留守农村的现象。在2010年,我国留守妇女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1]。年龄分布上以20~45周岁为主,文化程度上小学初中学历居多[2]。丈夫外出打工导致了农村家庭供养模式的改变,农村留守妇女在承担家务劳动、家庭抚养、赡养责任的同时还要身兼多种社会角色,在家庭决策和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其当前的生活质量及对社会资源的感知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和能动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农村留守妇女的定义

早在2004年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就得到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农村留守妇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钟斌[3]等认为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务工半年以上或1年内累计超过半年的已婚妇女。李丽娜[4]等在调查中把23岁以上没有丧偶的已婚妇女,并且丈夫单次在外务工时间大于1周的妇女定义为农村留守妇女。张祖翔[5]等认为5年内丈夫因务工、经商或其他原因连续外出超过3个月、留守在农村、年龄50岁以下的妇女是留守妇女。国外学者Tamara Jacka[6]在研究中将丈夫外出务工的50~80岁的老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查询辞海,“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留守”指部队、机关、团体等离开原驻地时留下少数人在原驻地担任守卫、联系等工作,“妇女”是指成年(我国指满18周岁)女子的总称,其中妇是指具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且在中国传统说法中,妇女一般指已婚女子。国外对于妇女的定义是指成年(美国满18周岁,或16周岁具有独立经济能力)女性。在司法规定解释中我国将14周岁以上的女性统称为妇女。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背景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夫妻双方具有农村户口,丈夫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最近半年外出时间超过半年或者一年内累计外出超过半年,而留居家中肩负起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义务的20~60周岁农村已婚妇女。

2.农村留妇女面临主要问题及现有社会支持

在现有的调查研究中,大多数留守妇女家庭中都有1~2名上学的子女,大部分家庭还需赡养1~2位老人[7]。除此之外,留守妇女还要承担相应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等任务,女性农业化的现象极为普遍。留守妇女作为家中主要的决策者和劳动力,承担繁重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经营家庭,造成了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对现有社会支持利用不佳。

2.1 躯体压力

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的劳动模式也随此发生改变。由于农村社会环境影响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为了提高家庭收入,妇女在农业种植和报酬性劳动中的投入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劳动时间和强度较大。目前,安徽省等调查显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已经由男性过渡到女性[8]。苗春霞[9]等对江苏省留守妇女研究显示,每天劳动时间大于8h的比例达34.56%,超过10h的比例达到13.15%,超负荷的劳动模式,使留守妇女的躯体压力增加,从而影响躯体健康。

2.2 心理压力

在中国传统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影响下,丈夫角色的缺失使妇女家庭决策地位上升,同时也面临着子女教育,家庭矛盾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顾红霞[10-11]等人对13个地区的留守妇女进行调查,在缺乏男性的支持下,留守妇女焦虑、抑郁现象严重,孤独情绪明显。夫妻分离导致留守妇女安全感缺失,主观幸福感下降[12-13],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使总体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同非留守妇女相比,留守妇女忍受着更多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抑郁状况与本身的留守状态和是否健康有关[14]。

由于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往往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和居住方式,既导致家庭的安全防范力量大大减弱,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全国妇联所统计数据,留守妇女自身安全受影响的案件投诉呈增高趋势,这些经历如不及时给与社会支持会给女性造成严重心理危机[15]。

2.3 健康状况

在对健康认知的现状调查中,年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抑郁症状均会对留守妇女生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非留守妇女比较,留守妇女患慢性病的几率增加30%[16-18]。大多数的留守妇女对于疾病的治疗相对不积极且从没进行过身体检查,部分留守妇女生病时无人照顾[19]。从留守妇女本身来看,丈夫角色缺失,繁重的生活生产任务使留守妇女对自己的健康关注较少。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支持缺乏和利用不当也影响着留守妇女的健康[20]。

2.4 现有社会支持及解决措施

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过程中,留守妇女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发生了变化。由从属于丈夫变成了加强亲缘和地缘关系的支持网络[21],亲属和邻居担任了社会支持的重要角色,但是依然存在同质性高,单一、封闭的特点[22-23]。为缓解以上以上问题国家从政策、政府机构,分别给与了相应的支持。国务院于2010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规划了具体目标,提高妇女的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加强妇幼保健设施建设,现在已在多个地区实现。为了保障妇女权益,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依法享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政府机构采取技能培训,加强女性创业,妇联机构组织妇女之家丰富妇女的文化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缺乏对其个人接受社会支持能力的探讨,忽略了其自身寻求社会支持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关注其自身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措施。

3.农村留守妇女能动性的利用与发挥

在我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往往占有主导权,随农业总产值在在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下降,以农业为主业的妇女劳动在家庭收入和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导致其家庭地位低[24]。留守妇女虽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听从丈夫的决定。

能动性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作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25]。虽然来自身条件和社会支持限制了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当前劳动模式改变,丈夫外出务工也给妇女带来独立发展的机会。这为女性改变依附行为,转换传统角色,提高对自身认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许多留守妇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感知和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从而适应社会环境。通过改变自己的劳动模式,参加技能培训或得技术在劳动市场中提升自己的劳动地位及收入,而不在仅仅依赖于农业生产,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改变有利于其自身及外出务工丈夫的工资收入增长,总收入的提升对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妇女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份额也有所上升。

从社会资源需要被充分利用的最终目的来看,现在有的政策和措施只有考虑到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并激发其能动性,使受助方能主动争取支持来适应或改变环境和结构,使得受助者所处的环境和结构能够更好地被其利用,从而使得对策和措施的提供和利用形成一种积极的双向利用。比如出于对健康的需求,留守妇女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4.讨论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劳动模式改变,心理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感知和利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农村留守妇女的自身特点,基数庞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动性的发挥。普及教育知识,通过成功经验和示范效应来提高留守妇女参与度。

(2)探索符合留守女性特点的政策和制度,以便于个体能够充分的解读和利用社会支持解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成立帮扶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情感支持缺乏等问题,反复实践并评价成果。

(4)现有的政策和措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忽视了留守妇女的主观能动性,能行动性决定着女性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以及进一步寻求主动支持的行为[26]。目前的研究大多综述了留守妇女困境,和社会支持的构建,没有考虑留守妇女自身的能动性。在面对家庭矛盾,自身健康,教育子女等问题时,他们可以能动的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长此以往,形成可持续性的动态平衡支持着留守妇女在面临困境时主动争取社会支持,为进一步解决留守妇女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胡小沛.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健康研究: 基于河南省 C 市农村的实证调查[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2]刘敏岚.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农村,2012,28(10):50-53.

[3] 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6):839-841.

[4] 李丽娜,刘霄,马会霞,等.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与抑郁的相关性[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07):1217-1221.

[5]张祖样,牛瑾,李雪华,梅静远,宋丽军,付丽茹,陆继云,贾曼红.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06):1015-1018+1035.

[6] Jacka T.Left-behind and Vulnerable? Conceptualising Development and Older Women’s Agency in Rural China[J]. Asian Studies Review, 2014, 38(2):186-204.

[7]拉毛措,文斌兴.青海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大通县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5(01):192-200.

[8]蔡弘,黄鹂.农业女性化下农村妇女生产参与及其生产意愿研究——安徽省调查实例[J].人口与发展,2017,23(02):2-13+21.

[9]苗春霞,颜雅娟,姜金星,等.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04):496-502.

[10]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1):47-49.

[11]苗春霞,颜雅娟,王问海,高行群,卓朗,高翔,刘慎军.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1(01):63-67.

[12]方伟明,孟广宇.对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妇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2012(12):147-150.

[13]罗丞.婚姻关系、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南方人口,2017,32(01):36-47+24.

[14]钟云辉,王冉冉,唐宏.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05):761-763.

[15]马艳杰,李靖环.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09):1185-1187.

[16]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03):93-96.

[17]李强,叶昱利.丈夫外出对于留守妇女身体健康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7,32(05):48-57.

[18]陆卫群,常进锋,朱江,戴黔.贵州省山区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03):150-155.

[19]凌文杰.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06):1055-1057.

[20]贾东立,李昌俊,刘建辉.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06):448-453.

[21]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构成研究——基于16省66县2414名留守妇女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2(05):36-42+47.

[22]汪全海,祁秦,康耀文,金岳龙,贺连平,姚应水.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08):1180-1182.

[23]包福存.农村留守家庭情感需求和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72-74.

[24]罗桂芬.农村妇女劳动力主体能动性发挥与农村社会发展[J].管理世界,2001(05):133-144.

[25]廖信伟,陈仕伟.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初探[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0-31.

[26]Jacka T. Migration, Householding and th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Ningxia[J]. China Journal, 2012, 67(1):1-22.

论文作者:曹茁,胡晓,晏晓颖(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_曹茁,胡晓,晏晓颖(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