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多义与兼类现象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形成了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如“花哨”就有两个义项:a.颜色鲜艳多彩。(穿着过于花哨。)b.花样多,变化多。(食堂里的面食比较花哨。)“面目”就有3个义项:a.脸的形状,相貌。(天黑,看不清面目。)b.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不见庐山真面目。)c.面子,脸面。(做错了,面目上不好看。)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个词表现出多种词的语法功能的跨类情况,从而使汉语词类中有了一批兼类词。如“编辑”是个名动兼类词;(编缉、出版并发行〈动〉、报社的编辑〈名〉)“便宜”是个动形兼类词。(价钱便宜〈形〉、便宜了他们〈动〉)
对于多义词的多义现象和兼类词的兼类情况,汉语语言学界近年来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其分析也趋于一致。认为“同时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就是一般所说的多义词”;(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第115页,中华书局1963)认为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就是所谓的兼类词。而多义词和兼类词之间有无联系,是何种联系等,相关的汉语论著及教科书未曾谈到,更没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讨论,只是在词义部分谈到某词具有甲、乙……多个意义。至于表甲义时怎么用,表乙义时又怎么用等都较少涉及。(当然,在词汇部分不便甚至不可能过多地涉及语法现象和语法概念。)同样,在词类部分只是谈到某词兼有甲、乙……多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至于这些一词具备多类词的功能的原因是什么,与多义词是什么关系等,也未作为问题讲清楚。
事实上,无论是从语言教学或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还是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说,将现代汉语中的一词表多义(多义词)和一词兼多类(兼类词)联系在一起去认识、分析和理解都很有意义。第一,分析词的不同义项时,将其分别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依据其所处的结构位置和所起的语法作用,明确其具有的语法意义,进而确定其具体表义。如分析“代表”的不同义项,可将其分别置于A“他代表大家”和B“他是大家的代表”两种结构中。结构A的“代表”处在谓语中心的位置,带了“大家”做宾语,对“他”起陈述作用,认定其表动作行为,属于动词,其具体表义是“代替个人或集团办事或发表意见”;结构B的“代表”处于宾语的位置,表示“是”所涉及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认定其表人或事物,属于名词,其具体表义是“能代替个人或集团办事或发表意见的人”。第二,确定一个词在语法上是否兼类和具体的兼类情况时,可以多角度分析其可表达的意义,依据其不同的表义情况和进入具体结构之后所起到的语法作用,明确其具体表义,进而确认其所具有的语法性质(即词性)。如考察“关键”一词是否兼类及具体兼类情况,结果发现:“关键”的义项①表示“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进入具体结构之后可作为陈述对象(主语)或支配涉及对象(宾语),表事物,是名词;(如“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实。”“我们要抓住关键。”)义项②表示“最关紧要的”,进入具体结构之后可起陈述作用,做谓语或谓语中心,亦可对人、事物起修饰作用,做定语,表性质,是形容词。(如“能否找到依据很关键。”“这是关键的一步。”)
这样,无行中就把词的多义和兼类有机地结合于一起了。如“代表”是多义词,同时是名动兼类词;“关键”是多义词,同时又是名形兼类词。下边来讨论一下多义词和兼类词的错综关系。总的说来,多义词和兼类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多义词和兼类词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范畴。多义词是词汇学研究的范畴,它着眼于词的内部,表现的是词的内容(或说词义),具体讲是词的词汇意义。(因为广义上的词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学当中研究的词义仅指词汇意义,不包括词的语法意义在内。)而兼类词则是语法学研究的范畴,它着眼于词的外部,表现的是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及语法意义。
如“头”“代表”“理想”“突然”“茶杯”这5个词,前3个是多义词,后两个就是单义词。所以如此判断,因为就其内部意义含量上看,“头”有A“人体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B“物体的顶端或末梢”、C“事情的起点或终点”、D“长形物体的残余部分”、E“方面”等多种彼此间有联系的意义;“代表”有A“代替个人或集团等办事或发表意见”、B“代替个人或集团等办事或发表意见的人”等多种彼此间有联系的意义;“理想”有A“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而合情合理的想像或愿望”、B“符合想像或愿望的,使人满意的”等多种彼此间有联系的意义。而后两个词则因为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始终各表示一个意义——“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茶杯”:盛茶水的杯子。就其外部语法功能上看,上边5个词中的“代表”“理想”为兼类词,“头”“突然”“茶杯”不属于兼类词。“代表”经常与名词性词语及副词等组合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并可以带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做动词;(他代表组织,我不能代表。)也经常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组合做主语、宾语(包括主语和宾语中心)或定语,表示人或事物,做名词。(代表很满意、派代表、三位代表)“理想”经常与动词、形容词等组合做主语、宾语(包括主语和宾语中心),表示事物,做名词;(理想远大、实现理想、伟大理想)也经常与名词、动词、程度副词组合做谓语(包括谓语中心)或定语等,表性质,做形容词。(效果很理想、理想的职业)而“头”经常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组合,做主语、宾语(包括主语和宾语的中心)或定语,不与副词组合,只表事物,做名词;(头破了、抬起你的头、一根绳子两个头)“突然”经常与名词、动词、程度副词等组合做谓语、定语或状语,始终表示某种状态,做形容词;(情况很突然、突然出现、突然的情况)“茶杯”经常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组合,做主语、宾语或定语,不与副词组合,只表事物,做名词。(茶杯干净、买茶杯、一只茶杯)
2、多义并不一定兼类。多义词的每一个义项各表示不同的意义,在表现出的语法功能上却并不一定与义项同步。也就是说,多义词的义项多,并不意味着兼属的语法类别多,甚至可能不兼类。经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2.1、一个词有几个义项就兼有几类词的语法性质,即义项数等于兼类数。如:
药:①药物。(名词)
②用药使其中毒。(动词)
总结:①对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动词)
②做结论所形成的文字材料。(名词)
导演:①排演戏剧或拍摄影视片等的时候进行组织和指导。(动词)
②担任导演工作的人。(名词)
标志:①标明特征的记号。(名词)
②标明某种特征。(动词)
科学:①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名词)
②合乎科学的。(形容词)
道德:①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工作、相处中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名词)
②符合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形容词)
机械:①利用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名词)
②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没有变化。(形容词)
现实:①客观存在的事物。(名词)
②合于客观情况。(形容词)
麻烦:①烦琐;费事。(形容词)
②使人费事或给人增加负担。(动词)
纯洁:①纯粹清白,无污点;无私心。(形容词)
②使纯洁。(动词)
活跃:①行动活泼而积极;气氛热烈而蓬勃。(形容词)
②使活跃。(动词)
充实:①丰富;充足(多指内容或人员物力的配备。)(形容词)
②使丰富、充足。(动词)
2.2、词的义项数多于词兼属的语法类别数。如:
决定:①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动词)
②决定的事项。(名词)
③成为先决条件或起主导作用。(动词)
编制:①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制成物品。(动词)
②根据资料做出规程、方案、计划等。(动词)
③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名词)
锁:①安在门、箱子、抽屉等的开合处或链条的环孔中,使其不能被非规定方式或工具打开的金属器具。(名词)
②用锁这种金属器具控制住器物。(动词)
③缝纫方法之一。(动词)
火:①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名词)
②中医所指引起发炎、红肿等症状的病因(火气)。(名词)
③比喻暴躁或愤怒。(形容词)
④兴旺;兴隆;红火。(形容词)
实际:①客观存在的事实或情况。(名词)
②实有的;具体的。(形容词)
③合乎事实的。(形容词)
形象:①具体的形状或姿态。(名词)
②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人物等。(名词)
③描绘或表达具体;逼真。(形容词)
明白:①内容、意思等使人容易了解;清楚;明确。(形容词)
②公开的;不含糊的。(形容词)
③聪明。(形容词)
④知道;了解。(动词)
毒:①毒素。(名词)
②毒品。(名词)
③用毒物害死。(动词)
④毒辣;强烈;猛烈。(形容词)
对:①对待;对付;针对。(动词)
②朝着;向着。(动词)
③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动词)
④核对。(动词)
⑤相合;正确;正常。(形容词)
⑥搀和,使其与某物体混合。(动词)
⑦量词,双。(量词)
⑧介词,引进对象,有“向”或“对待”义。(介词)
2.3、词的义项多,但没有语法兼类现象,即:是多义词,但不是兼类词。如:
“语法、包袱、先生、空气、明天、灯”都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意义,都属于多义词。但它们的每一个意义在语法结构中都用作名词。“批评、算计、了解、争取、出台、跑”都有好几个意义,属于多义词。但每个词的几个意义都只作动词使用。“坚挺、尖锐、深沉、深刻、松弛、瘦”也都是一词多义,但都只是形容词。“再、都(dōu)”也可在不同的时候表示不同的意义,属多义词,但它们只是副词。
3、兼类词一定是多义词。词的兼类现象是指某个词在词汇意义保持有联系的情况下,进入不同的组合体而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词的这种语法现象是在一个词同时能有多种意义的前提下产生的,一词多义是一词兼多类的基础。换言之,一个词之所以出现兼类现象,是因为它有多种表义和具有因参与不同形式或对象的组合而产生的不同语法功能。因此说,语法上的兼类词一定是词汇上的多义词。如前“2.1”“2.2”所举各例都是如此。
又如:
有了上边对多义词和兼类词关系的分析,随之也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单义词绝不会成为兼类词,即便是充当了不同的句法成分,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如:
①血压:血压升高(作主语)、你的血压(作中心语)、量血压(作宾语)、血压的变化(作定语),都是名词。
②抗拒:他们在抗拒(作谓语中心)、停止抗拒(作宾语)、抗拒改造(作动语),都是动词。
③坚决:态度坚决(作谓语)、坚决的态度(作定语)、坚决反对(作状语)、很坚决(作中心语),都是形容词。
词的多义和兼类在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中都属于不好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更为复杂。因此,掌握词的多义与兼类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词义和词性的理解与判断,从而有利于我们的语言教学和实际运用。
收稿日期:2002-09-23